..續本文上一頁悲爲根本,我們菩提心以大悲爲根本的。“善別此等”,這些道理好好地去觀察、簡別,“以觀察智思擇修習”,以觀察的智慧,去好好地思擇修習,思惟修習,精勤地串修了,不斷不斷地去思擇了。那麼“後生證悟”,以後呢,就能夠産生證悟了,就産生證的效果就出來了。這是說要把前面的道理都要弄透了。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修余事時皆如是知。
“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你假使說這些道理沒有好好地分別,好好地思惟。“唯專策勤略生感觸”,那麼你就以少爲足了。努力地去修那些,道理沒搞清楚,那麼就馬上拼命去修了。稍微生一點點感觸,就認爲好象已經見效了。這個“全無所至”,這個是一點也沒有達到我們所要求的目的,就沒有成就。
這裏就是說呢先要把事情搞清楚。“知解未善分別”,你這個知解還沒有好好地分別,就開始修起來了,那麼你效果也不好的。“全無所至”,單單生一點感觸,好象是有點證驗了,實際上沒有成就的,毫無成就的。所以說不要似懂非懂地就修起來了,道理是要緊的。道理搞清楚了,修才是這個真正的效才見。“修余事時皆如是知”,不但是修悲心了,修慈心了,修一切其它的都一樣,先要把這個知見要善于分別,決擇,搞清楚了,搞透了,然後去修。否則的話,“略生感觸全無所至”,雖然有點感觸,實際上對真正的修是沒有達到目的的。這就是說修裏邊要注意這些問題了。
其悲生量者。
那麼下邊就是說量:悲心生起,到怎樣子呢夠量?這個《菩提道次第》就是好在這裏,它教你方法如何生起,生起到什麼時候才是夠量?都有。
《修次初篇》雲:「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修次初篇》裏邊就說了:怎麼樣子叫悲心圓滿?怎樣子叫成了大悲呢?就是要這樣子才能算數。就是說就像一個最好可意的愛子,最歡喜的孩子,獨生子,他身上有不安樂了。那麼你對一切有情,你想把它除掉了,這個不安樂你當然要除掉它了,這是悲心了。你對一切有情呢,想除他的苦,“欲淨其苦”,同樣對于一個自己最可愛的孩子,身上不安樂的苦要除掉的心一樣生起了。“此悲行相”,這個悲心呢,任運而轉。任運而轉呢就是說,不要加功用行。不要說:“哦,這是衆生有情,我要起悲心來使他拔苦。”不要去這麼用功了,自然地就生起來了。“任運而轉,性相應轉”。
“性相應轉”呢,這個在《略論釋》上呢,“如本性而轉”,就看他自己本性一樣,就這樣子的生起來了,這個時候就叫悲心圓滿了,也可以叫大悲了。因爲緣的一切有情呢,它就叫大悲了。那麼這個話,我們好象有一個筆記吧,看一看。
《略論釋》雲:「其修習法,須先了解悲心之意義,次緣少數有情依義而起作意。次緣一切有情而起作意。次如慈母于獨子之苦,次如常人于自身之苦,任運而起,隨時隨地現前,入于無作,是爲大悲圓滿之量。」
悲心生量,《略論釋》, 裏邊它就怎麼說呢?哦,這裏介紹修法,它說“其修法”,修的法呢,“須先了解悲心之意義”,那就是說先要了解了,什麼叫悲心?先要善了知。“次緣少數有情”,那麼就是親的、怨的、中等的了。“依義而起作意”,依這個道理,就是依這個悲心的道理去修了,去作意。那麼這是造作的了,開始是造作的修了。個別的修了,緣一切有情,擴大了,“一切有情而起作意”。那麼最後,到後來呢,它的心,産生的悲心呢,就像母親對獨生子的苦一樣要把它拔掉。再進一層呢,就像自己身上的苦一樣,自己身上的苦,那不要作意的,不要去下功夫,它馬上就任運起了,隨時隨地要把它拔掉的。這樣子呢,“無作”,沒有造作的。開始有造作的,後來是無作,任運而起了,隨時隨地都能現起的,這個叫“圓滿大悲之量”。那麼這是補充了一些意思了。
《略論釋》雲:「所謂任運,即相應之意。如本性而轉者,謂見有情受苦如自身苦,是爲如其自性而轉,如自身覺得輪回是苦。悲心圓滿者,必緣一切有情,非僅緣一二有情。」
但是裏邊我們還要補充一個,什麼叫“任運而轉”?什麼叫“心相應轉”?那麼《略論釋》上還是有一些,所謂任運轉,任運就是相應,任運就是相應了,就是不要造作了,本來是相應的,這個心是自然地生起來的。“如本性而轉”,什麼叫如本性而轉?“謂見有情受苦如自身苦”,這是昂旺堪布呢,就是比這個,《修次》裏邊又加了一個,《修次道》如慈母看到兒子的苦一樣,要把它拔掉的,就叫悲心圓滿。他就是說像自己的苦一樣,那就是天然的要把它除掉的,那麼“是爲如其自性而轉”。
“如自身深得輪回是苦,悲心圓滿者,必須必緣一切有情,非僅緣一二有情”,那麼悲心圓滿的呢,當然是大悲了,緣的一切有情了。那麼自己有苦,天然地是會生起,要把它除掉。那麼你對一切有情的苦也就這樣天然地生起這個心,要把它除掉,那這就是大悲。這是解釋任運而轉,心相而轉,心相隨轉,可以去參考一下。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爲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爲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那麼下邊,“此說”,這是宗大師解釋,“此說心中最愛幼兒”,我們現在說獨生子了,年紀還小的時候。“若有痛苦”,假使他有,受了痛苦了,或者是病痛了,或者是受了傷害了。“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爲心量”,他的母親能夠生起,當生起多少的悲痛的心,就以這個心爲量。對一切有情,他碰到一切有情有什麼痛苦的時候,他也是那麼大的悲心生起來。“任運而轉”,而且這個悲呢,不是造作的,是天然的,任運而轉的。這個叫作“圓滿大悲體相”。
昂旺堪布呢,是調了一個自身。昂旺堪布呢把自身的苦,擺進去呢,一般人好理解一些。因爲孩子的苦,畢竟還隔了一層,不是自身了,這個裏邊有簡別。有的母親呢,確實對孩子的苦呢,勝過自己的苦,情願自己死掉,把孩子活下來,這是有的。但是還是有的母親呢,雖然愛孩子,但是她在關鍵時刻還是照顧自己。
這個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好象也是佛經上的。有一老太太,她抱個孫兒子,使她歡喜得不得了,她經常跟人說:“這個孫子呢我是最歡喜的,我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情願自己犧牲生命也要保護他的。”那麼這樣子經常說,人家看她很愛護他了,平時對他很好了,就這麼過了。但是有一次,家裏失火了。失火了呢,這個火燒起來了,這個祖母當然了抱了個孫子避火了。但是避到後來,四面都燒了,這個逃不掉了,她就天然的也沒有加考慮的把這個孫子拿去擋火去了,保護自己了。那就是說人的自私心還是很大,雖然你平時對這個孫子那麼疼愛,說要犧牲自己保護他的。但是在關鍵時刻,她也沒有動腦筋,她就把這個孫子做個擋火牌,把火擋住,自己避開火了。那就是這個心呢是無始以來的,在我們下意識裏邊那個自愛的心,她暴露出來了,就超過那個愛子的心。
那麼昂旺堪布就根據這個來說,以自己的心,愛護自己,自己的苦要拔除那樣地生起來了,那麼就是大悲。那麼這個這裏呢,是真正的有情母親,她是把孩子的苦比自己的苦還要厲害的,這樣的人還是有的。那麼這樣子的心起來呢,叫圓滿大悲。
這兩個說法,總的來說呢,就是說對一切有情最大的悲心生起來了,這是大悲心。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那麼大悲心的量,是這樣子叫夠量了。那麼大慈,它的量也同樣了,對自己的孩子,他沒有快樂,你要給他快樂的心;跟一切有情沒有快樂,要給他快樂的心相同了,那就大慈了。
又彼《論緒》雲:「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爲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你有這個大悲了,那你發願,要拔濟一切有情的苦。“願求”,那麼你這個悲心了,生起來了,要拔一切有情的苦,要拔掉。那麼這樣子你要拔掉他的苦,必須自己要有很大的能力了,那麼要求無上正等菩提。那麼這個樣子的心呢,就是自性的菩提心了,這個就不要策勵了。因爲大悲的原因呢,自然他就不要經過努力,不要去經常鞭策,他就會起來的。大悲心會推動他,生起來。
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悲。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爲如是。
“此說能生願心之因”,能夠生起願菩提心的因呢。“須前所說如是大悲”,(這個字刻錯了,不是大慈,是大悲。那個其它本子大悲,我們也可以查一下藏文本,因爲這裏講的是大悲,前面也都是說的大悲是菩提心之因了,所以說我們的看法呢是大悲,不是慈。)所以說能夠生起願菩提心的因呢,就是我們一定要前面說的那個大悲。“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這樣子這個,我們要知道菩提心生起的量。但是這個量呢,“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這不是證得很高的,見道以上的聖者,他說的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爲如是”,我們說的現在說的大菩提心呢,發生之量呢,是初發心的菩薩所有的發心,是這樣的。那麼這個初發心的菩薩的大菩提心是怎麼的呢?
《攝大乘論》亦雲:「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叁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攝大乘論》,這個我們也學過的,它第七卷裏邊,它說:“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叁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就是說我們叁大阿僧祗劫的第一個阿僧祗劫的菩薩,就要生起這樣的菩提心,那麼這個菩提心我們在《攝大乘論》學過了,但是恐怕大家記不住,我們還是寫了個筆記嘛。(這個在哪裏?在這個清淨,你們自己找一找。因爲我這個很亂,寫的時候沒按次第…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