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28

  ..續本文上一頁多了,你抓也抓不住。就現在這麼講,很多人已經抓不住了,那麼就把基本概念把它種下去。

  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七十二講

  上一次,我們講了大悲。那麼關于這個菩提心的量,悲生的量。假使說自己的可愛的孩子,身裏有多少不舒服,那麼對一切有情,同樣的,要給他除掉這個不安樂的事情。這個悲心“任運而轉”,不要造作的,天然就生起了。“性相應轉”,跟本性,法而如此。這個時候叫悲心圓滿,是大悲。那麼大悲的量,到這個才夠。那麼依大悲心生起來之後,這個菩提心,也就很容易生起了。

  那麼下邊有一段,《修次》的,“由修如此大悲力故”,大悲心生起了,“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要救一切衆生,自己能力不夠,哪怕證到聲聞緣覺,也不夠。那麼真正地拔濟一切有情的話,非得成佛不可。那麼這樣子生起自性的菩提心來了,不要經過策勵,由大悲心任運生起。

  那麼菩提心生起的量呢?上一次我們也說了,就是第一個阿僧祗劫圓滿的時候,初發心、初業菩薩,他的菩提心,要是清淨的善根力,大願力,堅固的心,增上的行,這樣子生起了。那麼就是說初發業的第一個阿僧祗劫的菩提心的量。再上去呢,菩提心還有更上一進了,登地之後,一層一層地上去,直到等覺。那麼這個大覺了,都有層次的,這是最初的初業的發心的量如此。

  那麼下邊就是說“故全未知此之方境”,這個“方境”兩個字,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有什麼特殊意思的,《菩提道次第》的《四家注》裏邊也沒有特別地注出,但是拉蔔楞寺的傳承呢,它是有所專指的:這個“方”指的是大悲心,就是前面那一段,二百二十一頁的最後第二行,“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爲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以這樣子生起菩提心,不要努力的,只要大悲心起了,自然呢,菩提心就會生起來,那麼這是“方”;“境”呢,指的菩提心;那麼菩提心生起了之後,它的量如何呢?就是我們的《攝大乘論》的那個量。所以說這個“方境”兩個字呢,還是有特殊的意義的。“方”呢是大悲心生起的,那個菩提心自然就生起;那菩提心生起之後,這個“境”就是他菩提心生起了;量呢,就是第一個阿僧祗劫的初業的菩薩的量,就是根據《攝大乘論》的那個說法。

  所以說,這裏邊有很多的道理在裏邊,僅僅是這樣說:“爲利益一切衆生,自己要成佛。爲了這個事情呢,我做這個事情,做這個善事情。”這個是不夠的。以爲這個就是菩提心了,是很大的誤會。那是“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就是增上慢了。沒有得到的,他以爲是得到了,增長了增上慢了。本來你增上慢,更堅固了。這就是說因爲他裏邊的很多道理不知道呢,就會這個産生如此的這個增上慢。

  所以說菩提心的教授很重要,那個不求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好好地修習,那麼追求其它的,想超越多級,超邁多級,要上最高的話,真正懂大乘厄要的人,看起來呢,是很可笑的。這個菩提心,殊勝的佛子,那就是說大菩薩了,在多劫裏邊還要認爲是修持的中心,不能放的,那麼何況我們初修習,單單知道名的,才開始學菩提心的人,當然更要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核心來修了。

  那麼這個裏邊呢?就是說,不是說其它的就不要修了。菩提心是中心,圍繞了菩提心的那些還是要修的。那麼是什麼呢?菩提心勝利、七支供、歸依了。歸依就是說觀想叁寶的功德了,尤其是佛的功德,佛有如是如此的功德,我們要發心成佛嘛,我們也要成就這樣的功德麼,所以說歸依裏邊就是專門觀佛的功德了。還要修治身心,以這些來調伏自己的身心。還要好好地學菩薩戒的學處。那麼還要守,學了之後,要守護,這些還是重要的。但是呢,圍繞以菩提心爲中心的,這些。

  下邊就是說一些不正的見,就是說當時西藏,現在我們漢地也有了,修道裏邊,只重視修空性。那麼對空性呢,雖然他也不能真正修呢,但是空性裏邊如何上進,還有些名字在說,總是還在說。而對空性同樣,同等重要的菩提心,也得要“上上轉勝”,一層一層地修上去,那麼這一方面呢,名都沒有了。就是說他認爲菩提心不重要的。

  那就什麼呢?我們說修行的時候,空性跟方便了,智慧跟方便兩個。前面也講過的,這兩個要同等地一起修的,不能是偏于空性,也不能偏于方便,這兩個要堅固。那麼偏于空性,不求方便的,那最標准的是支那堪布,後邊要廣辯這個支那堪布的謬見,那麼這裏也隱隱地提出一些。單求空性,這麼要一點點上去,總算這是名相還有。菩提心呢,要上進的呢,名相都沒有了。這些是錯誤的觀點。

  那麼我們就看一看,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就是《現觀壯嚴論》裏邊,它怎麼說呢?它說了二十二個發心。這二十二個發心呢,從資糧道,一直到成佛,層次一個一個上進。這個學過我們大概《五字真言》裏邊略略講了一下,《現觀》裏邊廣講,那麼這些呢,我們從那些《現觀壯嚴論》的解釋裏邊,就可以知道這些道理。就是菩提心是一個重要的教授中心,而它也要漸次上進,這個各種各樣修法都有,不是說就不重視了,不去管它了,單求空性,這是不對的。

  那麼下邊這個慈心悲心有了,增上心了,增上意樂。

  醜叁 修增上意樂

  第叁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衆苦逼惱,雲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衆苦。

  那麼慈悲心修好之後,他就這麼樣子思惟:哦,這些有情,可愛悅樂,就像自己的獨子一樣可愛、悅意。那麼他這樣子的有情呢,現在缺乏一切的快樂,而衆苦逼惱,很難受。那麼我們該怎麼樣呢?應當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樂,解脫他的苦惱。那麼這樣子一想呢。

  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這個要使他得到快樂,使他解脫衆苦,那麼哪個人給他做這個事情呢?你推我,我推你,這個到底哪個幹呢?沒有責任心,效果就不起來。那麼就不要推了,自己站出來,我來擔這個擔子,這就是增上意樂心了。這樣子看到這個最可愛的跟獨子一樣的有情,他沒有快樂,而受了很多的苦惱。那麼做母親的當然自己站出來了,她要來負這個擔子了,要使他快樂,使他解除苦惱了,這個是天然的。“下至語言”,不但是要做這個事情,乃至說話的時候,都要修這個菩提心,增上心,修這個增上心。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爲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爲有情成辦利樂。

  前面我們說報恩的時候,前面不是說嗎?衆生沒有快樂,要使他得快樂,我要使他得快樂!好象也提了一些這個自己擔擔子的心也有一點了,但是這裏說的呢,單是生一些慈悲心,給他快樂,給他離苦,還不夠。“是爲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那麼慈悲裏邊,單生一點點的這個心呢還不夠的。要有慈悲心之後,引生這個增上意樂心,要我來給一切衆生做這個事情。這個從慈悲心裏邊生出來的這個增上意樂心。在裏邊帶生的,不算數的,那是這個不夠量的。

  又此非唯于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這個增上心,不但是修的時候,入定修的時候,就是修完之後一切行住威儀的時候都能憶念不忘,不斷地修習,不要斷掉的,相續地修。那麼這樣子呢,這個心增長就很快了,很大了。

  《修次中篇》雲:「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儀之中,于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

  這個《修次中篇》裏邊就是說,這個就是大悲心。那麼我們在定裏邊,或者一切威儀,出定以後,行住坐臥的時候,一切時對一切有情都要生起這個心,要修習。

  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

  那麼這裏指的是悲,那麼我們舉個悲的例,其它的行也同樣,都要這麼樣修。“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管你修哪一個,修慈也好,修增上意樂也好,對他所緣的境,他心的行相,都要這樣修。定中要修,出定以後,一切威儀,一切時對一切有情都要這麼修。那麼,下邊再引一段文。

  如大德月大論師雲:「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爲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他來講一個比喻,心好象一棵樹。這棵樹呢,西藏人叫嘀哒樹,一般是藥樹,它是極苦的。那這個樹呢,它是一棵做藥的苦樹,那麼你說你澆上個一點甜水,你不能使它的苦味道就改變的。那麼比喻的法呢,我們這個心呢,從無始以來,煩惱所蓋住的,纏繞的。煩惱就是苦水,那麼我們修一點點的善法呢,不能使它改變,成了善法,要不斷地繼續修。

  謂如極苦「嘀哒」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熏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

  下邊宗大師就是說了,比如一棵極苦的樹,大樹,嘀哒大樹,一點兩點的糖水去澆,不能使它變甜的。這個樹本身是苦的,一兩滴糖水改變不了它的本性的。這是一個喻了。無始以來,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呢,糾纏了我們,使我們很苦惱了。好象是這個大樹的苦一樣。那麼熏心相續,煩惱在我們心裏邊,不斷地熏習了。

  “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我們少少地現在開始修一點慈悲,這些功德呢,就像苦樹裏邊澆一兩滴糖水一樣,你想把這個苦改了甜了,是做不到的。“悉無所成”,就是說少少修是不夠的。應當“相續修習”,就是說不但是定中要修,出定之後,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有情都要這麼修,這個力量才能見效。那麼舉這個喻呢,就是說少少的功德改變不了無始以來的煩惱的苦味道的,要不斷地熏修,才能夠慢慢地轉變它。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滿足于一天四座定。這四座定是很標准了,出了定就不管了,那是不行的。出定之後,行住坐臥,都要憶念這個事情。

  那麼這是增上心了,增上心之後,就是菩提心了。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說次第所…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