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然僅有此猶非滿足。如歸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叁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
那麼前面說的慈心、悲心了,要利他呢,利他畢竟自己要有能力了。能力最大的,成佛了。所以說利他要圓滿的話,非要成佛不可。這樣子呢,就發起欲得心,要去得到成佛的這個果的心。但是呢(這就是菩提心了),“然僅有此猶非滿足”,但是單是這個呢,是不夠的,前面是說過了,從利他的角度,要看到要成佛,乃能圓滿利他,這是一方面。還有自利的必須圓滿,也需要菩提。所以說呢,單是一邊還是不夠。
“如歸依中說”,我們講叁歸的時候,要思惟佛的身語意的叁個的功德,還有佛的事業,度衆生事業的功德,想佛有那麼大有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那麼對佛修他的叁業、事業的功德,使我們産生這個清淨的信心。
論說信爲欲依,次于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那麼對于佛功德,修了之後,增長了極大的信心,清淨的信心。這個信心,經論裏邊說,一切欲的根本就是信心。有信心了,才去追求,沒有信心就不追求了。假使對沒信心的,你叁歸依都不想受了,還修什麼法呢?所以說先要把信心修起。那麼“次于彼德”,欲起這個信心。“次于彼德”,這個佛的功德,起了信心了,那麼才“發起誠心證得之欲”,佛既然有那麼大的功德,我要發心,誠心誠意的,你要證到佛的功德。這樣子“則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那麼爲了自利,也是非成佛不可,要自利圓滿呢,也非要成佛不可。這個發心呢,才是圓滿的。從利他方面說,最高的利他要圓滿的話,非成佛不可;從自利來說,要得到最大的功德的話,也是非成佛不可。這兩邊一起來了,這就是雙求菩提了。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才夠量。
能爲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爲勝,自力所發極爲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叁摩地經》所說。
那麼我們說發菩提心的因素,能夠發起這個,引生發菩提心的因素很多了,但是最殊勝的,還是大悲心。“自力所發極爲殊勝”,那麼這個大悲心,生起菩提心了。這個大悲心要自力所發,不是人家勸的,也不是看人家樣了來修的,自己力量所發出來的。那麼這樣子發起的菩提心呢,最殊勝了。因嘛是大悲心了,要自力的,這個道理也不是宗大師自己隨便說的,他是《修次初篇》裏邊引一部經,叫《智印叁摩地經》而這麼說的,都是有根有據的。所以說,這樣子把經論裏邊最好的方式告訴我們,叫我們去修了。
癸叁 明所修果即爲發心
第叁顯所修果即爲發心者。
這個增上意樂的果呢,就是發菩提心。
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
總的發心我們講過了,前面《現觀壯嚴論》“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嘛,這個是前面講過的,這是總說,雙求自利利他。
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
那麼差別的,分開來講的,詳細的,“隨順《華嚴經》義”,那麼《華嚴經》裏邊就講了很多了,要去看《華嚴經》了。
《入行論》雲:「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
那麼這裏就說,菩提心分兩種,一種是願菩提心,一種是行菩提心。那麼這裏就是說菩提心的,它本身呢有兩種,這兩種怎麼分呢?哪些叫願菩提心,哪些叫行菩提心呢?這個說法呢,古代就有很多。印度裏邊過去的大德們,他們這個怎麼說呢?這個初地以上的,叫行菩提心;初地以下的叫這個願菩提心。有的人認爲授了菩提戒儀軌的叫行菩提心;沒有授儀軌的叫願菩提心。還有一位大德,他說這個資糧道,這個中品以上的是行菩提心;中品以下的是願菩提心。這個說法很多,我們宗大師采取的是《入行論》的說法。就是說,這個《入行論》先說把這個菩提心願跟行的差別在哪裏?“應知如欲往”,假使說我們想到一個地方去,發心要去。假使說要北京去,心裏發心要到北京去了,那麼這是願菩提心。“正往”,我們已經開始走了,上路了,這叫行菩提心。就是“欲往”跟“正往”的差別。如是智者,有智慧的,應當知道,這就是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別。按了次第就是這個差別。
此說分爲願行二種。
菩提心的本體有兩種,一個是願,一個是行。這個裏邊哪些叫願,哪些叫行呢?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西藏印度很多的說法:
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爲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于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
宗大師呢采取這個,這是《修次》裏邊的說法,下邊就要說。那麼先把《入行論》什麼叫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的差別講好了。然後我們怎麼說呢?就是說要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或者自己要成佛,應當成佛。這個願發了,而對“施等行”,布施持戒等等,六度的行,隨學還沒有學的,該隨學的還沒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乃至他還沒有受菩薩戒的,這個叫願心。受了菩薩戒之後,這個就叫行心了,這是根據《修次》的。
《修次初篇》雲:「爲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
《修次初篇》就很明確地說了,爲了要利益一切有情,那麼他發願要成佛了,開始起這個希望,叫願心,那麼是願菩提心了。“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受了菩薩戒之後,修六度四攝,這些福德、智慧資糧的時候,這個叫行心。
此中雖有多種征難,茲不廣說。
這個裏邊有很多辯論,宗大師就不多說了。因爲我們明確了什麼叫願心、什麼叫行心之後,這個根據《修次初篇》的說法,其它的說法呢我們就不采取了。那些辯論我們也不要去管他了。
這裏就是說把我們發菩提心的第一個,七重因果講完了。我們回顧一下:這七重因果,第一個知母、念恩、報恩。當然了,在之前還有個修平等舍心,這個平等舍心呢,一般不包在這七個裏邊的。那麼從知母、念恩、報恩這叁個呢,是發起利他心的因。
那麼我們把這個七重因果呢把它分一分:一個是希求利他之心,從第一到第六,就是要利他的心,希求,那麼要求的是利他。第七個才是希求菩提之心,要成佛的心。
那麼希求利他之心裏邊,前叁個:知母、念恩、報恩呢,是發起利他心的因。利他的心怎麼發起呢?他要知母、念恩、報恩,這樣子利他心才能生起來。所以前叁個是發起利他心的因,原因。那麼後叁個:慈心、悲心、增上心,這是真正的利他的心,生起來了。所以說前叁是發起利心的因,後叁個呢真正生起利他的心來了。
那麼利他心生起來之後,單是利他還不夠,自己還要追求,這個看了佛的功德了,還要追求,自利也非成佛不可,利他也非成佛不可,這兩個雙關的要求,希求菩提之心,要求成佛的心。
那麼這個七重因果呢就這樣子分的。我再說一遍:從一到六是求的利他的心。前叁個生起利他心的因,那麼後叁個真正生起利他的心來了。第七個,增上心呢,之後就是菩提心了,這個心呢是真正希求菩提心了,不是單是利他了,自利利他雙方都有了。這樣子分呢,比較清楚一些。
《略論釋》雲: 「利他心以勇猛荷擔之增上心爲主。此心又須先有具量大悲。具量大悲,又須先有具量悅意慈心。具量悅意慈心,又須前心,故前前爲後後之因。俟增上心勇猛生起後,始能生起希求菩提心。因一一衆生,須用何法始能得度,非得一切種智不可,一切種智,唯佛獨有。欲得成佛圓滿種智,必須斷盡所知障。由是引生希求成佛學佛之決定心。再扼要言之,由生起勇猛增上意樂而生起圓滿菩提心。其法由思惟佛叁輪功德,生起信心。複由信心生求佛位欲樂。如是之希求佛位欲樂,非修不生。修此欲樂生已,尚非真正菩提心,只能認爲有造作之相似菩提心。必俟久修成熟,此欲樂任運生起,始得爲真實菩提心。」
我們又參考《略論釋》裏邊,他說利他心要勇猛地負擔的增上心爲主。在利他心裏邊有六個嘛,前叁是因,後叁是真正生起了,而最重要的就是增上心。真正地起勇猛心,把這個擔子擔上了,這個增上心才是利他心裏邊最主要的。“此心又須先有具量大悲”,但是這個增上心怎麼生起呢?要有夠量的大悲心。那麼夠量的大悲心呢,你先要有一個夠量的悅意的慈心。那麼要修起悅意的慈心夠量呢,又必須要修前面的這個知母、念恩、報恩了。所以說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前前是後後的因,後後是果。增上心生起之後,才開始發起要成佛,圓滿一切種智。那麼必須斷盡所知障、煩惱障。這是利生必須如是要成佛才能圓滿,自利也是要這樣子才能圓滿,這麼才生起真正希求菩提的心了。在自利方面呢就是說要思惟佛的功德了,那麼自己也希望生起信心之後,自己也希望成就佛的功德,那就是要追求成佛了。所以從利他自利兩個都需要成佛。這是第七個,“希求菩提之心”。
那麼七重因果的,我們就是講到這裏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
辛二 自他相換教授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叁:一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二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叁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今初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叁”,這是自他相換的。
“一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自他相換有什麼好處?不換的話有什麼壞處?那麼當然了,有好處我們才自他相換嘛。如果沒有好處,換他幹啥?那麼反過來,不換,自他不換的話,有什麼壞處?很多!那麼我們趕快要換了,不換有那麼多壞處嘛。
“二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這個有人就懷疑了,自他相換,他是他,我是我,怎麼換的了呢?換不了的?這裏就是說只要你好好修好了,一定能生起來,自他相換的心生得起的。
“叁修習自他相換之次第”,分叁科講。
壬一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者。
第一呢,就是說自他相換的勝利,不換的過患了。這裏邊呢就引了很多的《入行論》的那個文。…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