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這些文呢,恰恰跟我們《上師供》裏邊配套的,所以說《上師供》裏邊的菩提心,重點是自他相換。而《五字真言》的菩提心修法,重點是七重因果。這個海公上師極有智慧的,把兩個都給我們說了。所以說我們在念,就是在修嘛。你好好地把道理懂了,你曉得念的時候,好處好得很。那麼很多人就不想念,那就很可惜了。你學了那麼多,就是要修嘛。真正叫你修了,你又怕麻煩了,到了療房去看書去了。你看了半天,你不修有啥用處?這兩個知行要合一嘛,學了之後,道理懂了就要行,付諸于行持嘛。行持的開端就是念誦嘛,念誦之後行了,上路了,可以修定嘛。由隨文入觀,慢慢地專修,這個才效果生起來。所以說千萬不要把儀軌看成一個負擔,儀軌就是修。這裏講這個自他相換的,我們就看出來。《五字真言》的,這個七重因果當然我們看得出了,自他相換裏邊內涵還沒學過了,一看呢就是《上師供》一模一樣。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者”,這第一科了。
《入行論》雲:「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
《入行論》裏邊它講《禅定品》的時候,就廣泛地發揮了自他相換的那些道理,修菩提心的道理。它說假使有人,要很快地救護自已,救護他,就是自利利他了。那麼他該怎麼樣子呢?要修這個自他相換。這個自他相換呢,是個很秘密的殊勝的人,他是可以受持,修行的。那就是簡別那些聲聞,只求自利的。他不能修這個法,對他們要保密的。所以說“密勝”,對那些很奧妙的道理要保密的。而這個殊勝的這個道理,人呢,大乘的人才可以修得那些秘密的方法,那就是這個法很殊勝了。
又雲:「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那麼這裏就引這個《入行論》的話了,世間上所有的快樂,都從利他生的。世間上所有的苦惱,都從爲自己的利益而生起的。這個《上師供》你們想一想,文都在裏邊了。爲什麼道理呢?利他就是菩提心嘛;自利就是我執嘛。當然了,我執出發的有什麼好呢?都是煩惱嘛,煩惱感的都是苦,所以說世間一切的苦惱總是從我執自利而起來的。那麼世間上一切快樂呢,都從發菩提心利他而生起的。這些道理呢,何須繁說呢?這個不要多說了,肯定大家會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這個凡愚,凡夫很愚癡,只曉得自利。能仁單做利他的行,這個“能仁唯于他義作殷勤”,就是《上師供》的話,這個完全是《上師供》引的那些話。世間的愚夫單是只做自利的;而佛專做利他的事情。這個兩個差別一看,你當然知道這個利他的好處了。假使還不能真正地換,把自己的安樂與他的苦,把它換起來的話,那麼你不但不能成佛,你就在流落生死的時候,因爲自利的原因,還是受盡一切苦。所以說真正想安樂,要不受苦的話,只有一條路:自他相換。
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之本。
“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持愛自己一切痛苦門”嘛。持愛有情嘛,一切圓滿之本嘛,這個就是《上師供》的話嘛,一切功德基,一切圓滿的根本嘛。所以說宗大師就說了,我們這個話呢,《入行論》裏的話,好好思惟,你愛自己的話,一切倒黴的事情、衰損的事情,這個門就給你開了,倒黴了。假使你愛他的話、利他的話,一切功德的、圓滿的根本就成就了。
壬二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若修自他換易意樂,定能發起。
這個自他換的好處很多了,我們想不受苦,想得快樂呢,非自他換不可。那麼下邊成一個問題了,到底換不換得了呢?我是我,他是他,怎麼換呢?這個自他相換的意樂心,假使你要修的話,決定能生起。就是能夠相換的意樂心是生得起的。
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爲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
“如先怨敵聞名便怖”,那就舉個世間的比喻了。“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爲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世間上這些事情是有的,過去一個是怨敵,是怨家,這人很厲害。“聞名便怖”,聽了他的名字就害怕,怕他來報仇來了。“後若和順相結爲友”,但是後來碰到一個緣,大家和平共處了,甚至于結了朋友了,那個時候,假使沒有他反而感到生起極大的憂惱,沒有他還不行了。這事情有沒有?世間上有的。世間上開始的時候是親人,沒有他好象是不行的,但是後來成了怨家,這事太多了,夫妻吵架、離婚就是這一類。那麼開始是怨家,後來和平共處結爲朋友了,沒有他反而感到不行了,這有沒有?也有!但是少一點,但是不能說沒有,也有。因爲本身沒有自性,根據因緣而轉變的,這些事情世間上現實是有的。那麼宗大師就舉個例,一切都是隨心而轉的了。他並不是有什麼自性的,你心裏怎麼改變了,這個事情也就改變了。
故若能修觀自如他,觀他如自亦能生起。
就是說因爲這個道理,一切都是隨心而轉的。那麼你呢,假使真正地能夠修“觀自如他,觀他如已”,把自己看他一樣,把他看作我自己一樣,這樣子想法呢,也生得起的。
即此論雲。
那麼這個有什麼依據呢?他還是根據《入行論》,《入行論》怎麼說呢?
「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就是這個話。這個話也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是《入行論》裏邊引出來的意思。他說這個修法,自他相換當然很困難了,一般人都是自利了,對他不相幹的就不管他了。現在你要管他,不管自己,這個當然極大的困難。但是困難不應退,不要因爲困難了,你就退了,那就不修了。那麼“皆有修力成”,只要你修好了,這個心還是修得起的。那麼下邊打個比喻了,就是說世間上,有些人、怨家,開始的時候聽到他的名字就害怕。後來呢,和平相處以後,沒有他了反而感到不快樂了,那麼這個心改變了嘛,這個你也不是修出來的,環境造成的。現在你安心修了怎麼生不起呢?決定能生起!
又雲:「自身置爲余,如是無艱難。」
你把自己當作他,“置爲余”,把自己當人家看,這樣子呢,沒什麼艱難,就不艱難了。就把自己不要執得那麼緊了,你把自己看了他一樣看待嘛,這個要換也不難。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雲何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有的人說了,我跟他是兩個相續,兩個身體,他又不是我,你怎麼想象他是我,他就可以生起他就是我了呢?宗大師怎麼回答呢?
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體分,然由往昔串習力故而起我執,若于他身修習愛執,宛如自體亦能生起。
他舉這個喻,這個喻也是《入行論》裏邊的。宗大師就說,這個身體,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不是我們的?也不是我們的,父精母血而成功的,根本不是我。阿賴耶識進去了,把父精母血就是當作自己的身體了。這個本身就是他的體分,是父母的身體一分。但是我們無始以來就是執著,愛自己呢,阿賴耶識進去之後,這個串習力呢,就把它當作自己了,把這個父精母血當作自己看了,那就成了個自己。那麼你同樣,你把他身,人家的身體你也修這個愛執,本來是自愛了。你他愛,那麼他也可以把他的身體宛如自身,“宛如自體”,就像自己身體一樣。這樣的心也生得起的。那麼又引這個《入行論》來證明了。
即彼論雲:「如汝于他人,一滴精血聚,虛妄執爲我,如是應修余。」
這個就像你投生的時候,父母的精血和合了,就是這個羯羅藍了,那你這個中陰進去之後,阿賴耶識就執了自己了。那麼虛妄執著,本來不是你嘛,是父母的精血,怎麼是你呢?但是你投生的時候,就一開始就把這個當你了,他就長大了,就這個東西嘛。那麼這個執著是虛妄的,這個執著本身是虛妄的。“如是應修余”,你把這個執著放到人家身上去,也不是一樣嗎?就把他執了自己了嘛。因爲你自己本身也是他,你再執個他有什麼不一樣呢?
如是善思勝利過患,則能至心愛樂修習,又見修習便能生起。
那麼這樣子你好好地思惟,思惟這個相換的好處,不換的過患:“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倒黴嘛;“持愛有情一切功德基”,好處嘛。這個好好地想,我們念《上師供》的時候希望大家一心地憶、觀想嘛,這個東西實在是都是寶貝嘛。那麼這樣子深的道理我們要生起來,怎麼生起來呢?經紀老嘛,求加持嘛。所以這個裏邊又是在複習,修習那些甚深的殊勝的法義,又是在求加持,使我們能夠得到叁寶加持,上師叁寶加持,很快地生起來。實在是個很好的機會,把它錯過了,太可惜了。那麼我們這樣子好好地思惟勝利、過患,那麼就能夠“至心愛樂修習”,那就是一心、誠心誠意地歡喜修了,那時候我們學了《廣論》之後,對念《五字真言》、《上師供》還不感興趣的話,那你就是勝利過患還沒有看到,不能至心愛樂了。這個勝利過患看到之後,那真是誠心誠意地修,歡喜去修去了。“又見修習便能生起”,只要你修習,這個心生得起的。
壬叁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雲何。
那麼要修自他相換了,該怎麼次第來修呢?下邊講次第了:
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爲他、以他爲自者,非是于他強念爲我,于他眼等念爲我所而修其心;
“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爲他,以他爲自者”,所謂是自他相換或者說自己作他,以他當自己。這個話呢“非是于他強念爲我,于他眼等念爲我所而修其心”,就是不要誤會,不要說把自他相換呢,把他勉強地想成是我:他的眼睛是我的眼睛。那麼你這樣想的時候,根本搞不成的。你說他是我,你說我要看書,他的眼睛不一定看嘛,那就不聽話的嘛。你這樣修,怎麼換的了呢?不是這麼換。
乃是改換愛著自己、棄舍他人二心地位,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故說改換自樂他苦,應知亦是于我愛執…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