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然仅有此犹非满足。如归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
那么前面说的慈心、悲心了,要利他呢,利他毕竟自己要有能力了。能力最大的,成佛了。所以说利他要圆满的话,非要成佛不可。这样子呢,就发起欲得心,要去得到成佛的这个果的心。但是呢(这就是菩提心了),“然仅有此犹非满足”,但是单是这个呢,是不够的,前面是说过了,从利他的角度,要看到要成佛,乃能圆满利他,这是一方面。还有自利的必须圆满,也需要菩提。所以说呢,单是一边还是不够。
“如归依中说”,我们讲三归的时候,要思惟佛的身语意的三个的功德,还有佛的事业,度众生事业的功德,想佛有那么大有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那么对佛修他的三业、事业的功德,使我们产生这个清净的信心。
论说信为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
那么对于佛功德,修了之后,增长了极大的信心,清净的信心。这个信心,经论里边说,一切欲的根本就是信心。有信心了,才去追求,没有信心就不追求了。假使对没信心的,你三归依都不想受了,还修什么法呢?所以说先要把信心修起。那么“次于彼德”,欲起这个信心。“次于彼德”,这个佛的功德,起了信心了,那么才“发起诚心证得之欲”,佛既然有那么大的功德,我要发心,诚心诚意的,你要证到佛的功德。这样子“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那么为了自利,也是非成佛不可,要自利圆满呢,也非要成佛不可。这个发心呢,才是圆满的。从利他方面说,最高的利他要圆满的话,非成佛不可;从自利来说,要得到最大的功德的话,也是非成佛不可。这两边一起来了,这就是双求菩提了。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才够量。
能为引生发心之因,虽有多种,然悲为胜,自力所发极为殊胜,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经》所说。
那么我们说发菩提心的因素,能够发起这个,引生发菩提心的因素很多了,但是最殊胜的,还是大悲心。“自力所发极为殊胜”,那么这个大悲心,生起菩提心了。这个大悲心要自力所发,不是人家劝的,也不是看人家样了来修的,自己力量所发出来的。那么这样子发起的菩提心呢,最殊胜了。因嘛是大悲心了,要自力的,这个道理也不是宗大师自己随便说的,他是《修次初篇》里边引一部经,叫《智印三摩地经》而这么说的,都是有根有据的。所以说,这样子把经论里边最好的方式告诉我们,叫我们去修了。
癸三 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第三显所修果即为发心者。
这个增上意乐的果呢,就是发菩提心。
总相如前所引《现观庄严》教义。
总的发心我们讲过了,前面《现观壮严论》“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嘛,这个是前面讲过的,这是总说,双求自利利他。
其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
那么差别的,分开来讲的,详细的,“随顺《华严经》义”,那么《华严经》里边就讲了很多了,要去看《华严经》了。
《入行论》云:「应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别,如是智应知,此二别如次。」
那么这里就说,菩提心分两种,一种是愿菩提心,一种是行菩提心。那么这里就是说菩提心的,它本身呢有两种,这两种怎么分呢?哪些叫愿菩提心,哪些叫行菩提心呢?这个说法呢,古代就有很多。印度里边过去的大德们,他们这个怎么说呢?这个初地以上的,叫行菩提心;初地以下的叫这个愿菩提心。有的人认为授了菩提戒仪轨的叫行菩提心;没有授仪轨的叫愿菩提心。还有一位大德,他说这个资粮道,这个中品以上的是行菩提心;中品以下的是愿菩提心。这个说法很多,我们宗大师采取的是《入行论》的说法。就是说,这个《入行论》先说把这个菩提心愿跟行的差别在哪里?“应知如欲往”,假使说我们想到一个地方去,发心要去。假使说要北京去,心里发心要到北京去了,那么这是愿菩提心。“正往”,我们已经开始走了,上路了,这叫行菩提心。就是“欲往”跟“正往”的差别。如是智者,有智慧的,应当知道,这就是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别。按了次第就是这个差别。
此说分为愿行二种。
菩提心的本体有两种,一个是愿,一个是行。这个里边哪些叫愿,哪些叫行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西藏印度很多的说法:
异说虽多,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作是愿已于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是名愿心。受律仪已当知此心,是名行心。
宗大师呢采取这个,这是《修次》里边的说法,下边就要说。那么先把《入行论》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的差别讲好了。然后我们怎么说呢?就是说要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或者自己要成佛,应当成佛。这个愿发了,而对“施等行”,布施持戒等等,六度的行,随学还没有学的,该随学的还没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乃至他还没有受菩萨戒的,这个叫愿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这个就叫行心了,这是根据《修次》的。
《修次初篇》云:「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是名愿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
《修次初篇》就很明确地说了,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那么他发愿要成佛了,开始起这个希望,叫愿心,那么是愿菩提心了。“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受了菩萨戒之后,修六度四摄,这些福德、智慧资粮的时候,这个叫行心。
此中虽有多种征难,兹不广说。
这个里边有很多辩论,宗大师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明确了什么叫愿心、什么叫行心之后,这个根据《修次初篇》的说法,其它的说法呢我们就不采取了。那些辩论我们也不要去管他了。
这里就是说把我们发菩提心的第一个,七重因果讲完了。我们回顾一下:这七重因果,第一个知母、念恩、报恩。当然了,在之前还有个修平等舍心,这个平等舍心呢,一般不包在这七个里边的。那么从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呢,是发起利他心的因。
那么我们把这个七重因果呢把它分一分:一个是希求利他之心,从第一到第六,就是要利他的心,希求,那么要求的是利他。第七个才是希求菩提之心,要成佛的心。
那么希求利他之心里边,前三个:知母、念恩、报恩呢,是发起利他心的因。利他的心怎么发起呢?他要知母、念恩、报恩,这样子利他心才能生起来。所以前三个是发起利他心的因,原因。那么后三个:慈心、悲心、增上心,这是真正的利他的心,生起来了。所以说前三是发起利心的因,后三个呢真正生起利他的心来了。
那么利他心生起来之后,单是利他还不够,自己还要追求,这个看了佛的功德了,还要追求,自利也非成佛不可,利他也非成佛不可,这两个双关的要求,希求菩提之心,要求成佛的心。
那么这个七重因果呢就这样子分的。我再说一遍:从一到六是求的利他的心。前三个生起利他心的因,那么后三个真正生起利他的心来了。第七个,增上心呢,之后就是菩提心了,这个心呢是真正希求菩提心了,不是单是利他了,自利利他双方都有了。这样子分呢,比较清楚一些。
《略论释》云: 「利他心以勇猛荷担之增上心为主。此心又须先有具量大悲。具量大悲,又须先有具量悦意慈心。具量悦意慈心,又须前心,故前前为后后之因。俟增上心勇猛生起后,始能生起希求菩提心。因一一众生,须用何法始能得度,非得一切种智不可,一切种智,唯佛独有。欲得成佛圆满种智,必须断尽所知障。由是引生希求成佛学佛之决定心。再扼要言之,由生起勇猛增上意乐而生起圆满菩提心。其法由思惟佛三轮功德,生起信心。复由信心生求佛位欲乐。如是之希求佛位欲乐,非修不生。修此欲乐生已,尚非真正菩提心,只能认为有造作之相似菩提心。必俟久修成熟,此欲乐任运生起,始得为真实菩提心。」
我们又参考《略论释》里边,他说利他心要勇猛地负担的增上心为主。在利他心里边有六个嘛,前三是因,后三是真正生起了,而最重要的就是增上心。真正地起勇猛心,把这个担子担上了,这个增上心才是利他心里边最主要的。“此心又须先有具量大悲”,但是这个增上心怎么生起呢?要有够量的大悲心。那么够量的大悲心呢,你先要有一个够量的悦意的慈心。那么要修起悦意的慈心够量呢,又必须要修前面的这个知母、念恩、报恩了。所以说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前前是后后的因,后后是果。增上心生起之后,才开始发起要成佛,圆满一切种智。那么必须断尽所知障、烦恼障。这是利生必须如是要成佛才能圆满,自利也是要这样子才能圆满,这么才生起真正希求菩提的心了。在自利方面呢就是说要思惟佛的功德了,那么自己也希望生起信心之后,自己也希望成就佛的功德,那就是要追求成佛了。所以从利他自利两个都需要成佛。这是第七个,“希求菩提之心”。
那么七重因果的,我们就是讲到这里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九
辛二 自他相换教授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一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三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今初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这是自他相换的。
“一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自他相换有什么好处?不换的话有什么坏处?那么当然了,有好处我们才自他相换嘛。如果没有好处,换他干啥?那么反过来,不换,自他不换的话,有什么坏处?很多!那么我们赶快要换了,不换有那么多坏处嘛。
“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这个有人就怀疑了,自他相换,他是他,我是我,怎么换的了呢?换不了的?这里就是说只要你好好修好了,一定能生起来,自他相换的心生得起的。
“三修习自他相换之次第”,分三科讲。
壬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者。
第一呢,就是说自他相换的胜利,不换的过患了。这里边呢就引了很多的《入行论》的那个文。…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