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这些文呢,恰恰跟我们《上师供》里边配套的,所以说《上师供》里边的菩提心,重点是自他相换。而《五字真言》的菩提心修法,重点是七重因果。这个海公上师极有智慧的,把两个都给我们说了。所以说我们在念,就是在修嘛。你好好地把道理懂了,你晓得念的时候,好处好得很。那么很多人就不想念,那就很可惜了。你学了那么多,就是要修嘛。真正叫你修了,你又怕麻烦了,到了疗房去看书去了。你看了半天,你不修有啥用处?这两个知行要合一嘛,学了之后,道理懂了就要行,付诸于行持嘛。行持的开端就是念诵嘛,念诵之后行了,上路了,可以修定嘛。由随文入观,慢慢地专修,这个才效果生起来。所以说千万不要把仪轨看成一个负担,仪轨就是修。这里讲这个自他相换的,我们就看出来。《五字真言》的,这个七重因果当然我们看得出了,自他相换里边内涵还没学过了,一看呢就是《上师供》一模一样。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者”,这第一科了。
《入行论》云:「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他换,密胜应受行。」
《入行论》里边它讲《禅定品》的时候,就广泛地发挥了自他相换的那些道理,修菩提心的道理。它说假使有人,要很快地救护自已,救护他,就是自利利他了。那么他该怎么样子呢?要修这个自他相换。这个自他相换呢,是个很秘密的殊胜的人,他是可以受持,修行的。那就是简别那些声闻,只求自利的。他不能修这个法,对他们要保密的。所以说“密胜”,对那些很奥妙的道理要保密的。而这个殊胜的这个道理,人呢,大乘的人才可以修得那些秘密的方法,那就是这个法很殊胜了。
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那么这里就引这个《入行论》的话了,世间上所有的快乐,都从利他生的。世间上所有的苦恼,都从为自己的利益而生起的。这个《上师供》你们想一想,文都在里边了。为什么道理呢?利他就是菩提心嘛;自利就是我执嘛。当然了,我执出发的有什么好呢?都是烦恼嘛,烦恼感的都是苦,所以说世间一切的苦恼总是从我执自利而起来的。那么世间上一切快乐呢,都从发菩提心利他而生起的。这些道理呢,何须繁说呢?这个不要多说了,肯定大家会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这个凡愚,凡夫很愚痴,只晓得自利。能仁单做利他的行,这个“能仁唯于他义作殷勤”,就是《上师供》的话,这个完全是《上师供》引的那些话。世间的愚夫单是只做自利的;而佛专做利他的事情。这个两个差别一看,你当然知道这个利他的好处了。假使还不能真正地换,把自己的安乐与他的苦,把它换起来的话,那么你不但不能成佛,你就在流落生死的时候,因为自利的原因,还是受尽一切苦。所以说真正想安乐,要不受苦的话,只有一条路:自他相换。
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则是一切圆满之本。
“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持爱自己一切痛苦门”嘛。持爱有情嘛,一切圆满之本嘛,这个就是《上师供》的话嘛,一切功德基,一切圆满的根本嘛。所以说宗大师就说了,我们这个话呢,《入行论》里的话,好好思惟,你爱自己的话,一切倒霉的事情、衰损的事情,这个门就给你开了,倒霉了。假使你爱他的话、利他的话,一切功德的、圆满的根本就成就了。
壬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若修自他换易意乐,定能发起。
这个自他换的好处很多了,我们想不受苦,想得快乐呢,非自他换不可。那么下边成一个问题了,到底换不换得了呢?我是我,他是他,怎么换呢?这个自他相换的意乐心,假使你要修的话,决定能生起。就是能够相换的意乐心是生得起的。
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
“如先怨敌闻名便怖”,那就举个世间的比喻了。“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世间上这些事情是有的,过去一个是怨敌,是怨家,这人很厉害。“闻名便怖”,听了他的名字就害怕,怕他来报仇来了。“后若和顺相结为友”,但是后来碰到一个缘,大家和平共处了,甚至于结了朋友了,那个时候,假使没有他反而感到生起极大的忧恼,没有他还不行了。这事情有没有?世间上有的。世间上开始的时候是亲人,没有他好象是不行的,但是后来成了怨家,这事太多了,夫妻吵架、离婚就是这一类。那么开始是怨家,后来和平共处结为朋友了,没有他反而感到不行了,这有没有?也有!但是少一点,但是不能说没有,也有。因为本身没有自性,根据因缘而转变的,这些事情世间上现实是有的。那么宗大师就举个例,一切都是随心而转的了。他并不是有什么自性的,你心里怎么改变了,这个事情也就改变了。
故若能修观自如他,观他如自亦能生起。
就是说因为这个道理,一切都是随心而转的。那么你呢,假使真正地能够修“观自如他,观他如已”,把自己看他一样,把他看作我自己一样,这样子想法呢,也生得起的。
即此论云。
那么这个有什么依据呢?他还是根据《入行论》,《入行论》怎么说呢?
「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
就是这个话。这个话也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是《入行论》里边引出来的意思。他说这个修法,自他相换当然很困难了,一般人都是自利了,对他不相干的就不管他了。现在你要管他,不管自己,这个当然极大的困难。但是困难不应退,不要因为困难了,你就退了,那就不修了。那么“皆有修力成”,只要你修好了,这个心还是修得起的。那么下边打个比喻了,就是说世间上,有些人、怨家,开始的时候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后来呢,和平相处以后,没有他了反而感到不快乐了,那么这个心改变了嘛,这个你也不是修出来的,环境造成的。现在你安心修了怎么生不起呢?决定能生起!
又云:「自身置为余,如是无艰难。」
你把自己当作他,“置为余”,把自己当人家看,这样子呢,没什么艰难,就不艰难了。就把自己不要执得那么紧了,你把自己看了他一样看待嘛,这个要换也不难。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有的人说了,我跟他是两个相续,两个身体,他又不是我,你怎么想象他是我,他就可以生起他就是我了呢?宗大师怎么回答呢?
即此身体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体分,然由往昔串习力故而起我执,若于他身修习爱执,宛如自体亦能生起。
他举这个喻,这个喻也是《入行论》里边的。宗大师就说,这个身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不是我们的?也不是我们的,父精母血而成功的,根本不是我。阿赖耶识进去了,把父精母血就是当作自己的身体了。这个本身就是他的体分,是父母的身体一分。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就是执着,爱自己呢,阿赖耶识进去之后,这个串习力呢,就把它当作自己了,把这个父精母血当作自己看了,那就成了个自己。那么你同样,你把他身,人家的身体你也修这个爱执,本来是自爱了。你他爱,那么他也可以把他的身体宛如自身,“宛如自体”,就像自己身体一样。这样的心也生得起的。那么又引这个《入行论》来证明了。
即彼论云:「如汝于他人,一滴精血聚,虚妄执为我,如是应修余。」
这个就像你投生的时候,父母的精血和合了,就是这个羯罗蓝了,那你这个中阴进去之后,阿赖耶识就执了自己了。那么虚妄执着,本来不是你嘛,是父母的精血,怎么是你呢?但是你投生的时候,就一开始就把这个当你了,他就长大了,就这个东西嘛。那么这个执着是虚妄的,这个执着本身是虚妄的。“如是应修余”,你把这个执着放到人家身上去,也不是一样吗?就把他执了自己了嘛。因为你自己本身也是他,你再执个他有什么不一样呢?
如是善思胜利过患,则能至心爱乐修习,又见修习便能生起。
那么这样子你好好地思惟,思惟这个相换的好处,不换的过患:“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倒霉嘛;“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好处嘛。这个好好地想,我们念《上师供》的时候希望大家一心地忆、观想嘛,这个东西实在是都是宝贝嘛。那么这样子深的道理我们要生起来,怎么生起来呢?经纪老嘛,求加持嘛。所以这个里边又是在复习,修习那些甚深的殊胜的法义,又是在求加持,使我们能够得到三宝加持,上师三宝加持,很快地生起来。实在是个很好的机会,把它错过了,太可惜了。那么我们这样子好好地思惟胜利、过患,那么就能够“至心爱乐修习”,那就是一心、诚心诚意地欢喜修了,那时候我们学了《广论》之后,对念《五字真言》、《上师供》还不感兴趣的话,那你就是胜利过患还没有看到,不能至心爱乐了。这个胜利过患看到之后,那真是诚心诚意地修,欢喜去修去了。“又见修习便能生起”,只要你修习,这个心生得起的。
壬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彼修自他换易之理,次第云何。
那么要修自他相换了,该怎么次第来修呢?下边讲次第了:
言自他换,或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者,非是于他强念为我,于他眼等念为我所而修其心;
“言自他换,或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者”,所谓是自他相换或者说自己作他,以他当自己。这个话呢“非是于他强念为我,于他眼等念为我所而修其心”,就是不要误会,不要说把自他相换呢,把他勉强地想成是我:他的眼睛是我的眼睛。那么你这样想的时候,根本搞不成的。你说他是我,你说我要看书,他的眼睛不一定看嘛,那就不听话的嘛。你这样修,怎么换的了呢?不是这么换。
乃是改换爱着自己、弃舍他人二心地位,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故说改换自乐他苦,应知亦是于我爱执…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