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些众生,不断地在这个三界里边造业受苦。“弃舍利他殊胜业”,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舍弃了利他的那个殊胜的事业,而专为自利去精进,那当然是不合理的了。应当不要这样做了,应当不要专门自利,不要专门仅仅自利,要把利他之殊胜的事业负担起来。

  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

  这就是说前面那个话的,我们看到众生在三有大海里边,跟我一样在受各式各样的苦。原因呢?“盲闭慧眼不辨取舍”,主要是我们的慧眼没有开,这个好象瞎子一样,没有开慧眼,取舍不知道,哪些该取,哪些该舍不知道,就是跟了烦恼,拼命地造恶业。“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走路好象跛子一样,一蹎一蹶地不能避险路。险路也不知道,乱走,盲目地乱走,那就滚下。滚下去就受苦去了。像这样的众生,在三有里边慧眼没有开,走路也没有力,蹎蹎蹶蹶地,不能离开险道。成就了佛种性的,就是前面说的“一味利他为性者”,有佛的种性的人,这样子的人,怎么不起大悲心来悲愍他,哪一个不精进地利他,那是不合理的。应当说要赶紧要利他了,不要专门为利自己,所以说有佛种性的人,不去悲愍他,不去利他,不殷勤地利他,这个是不合道理,专门为求自利是不合道理的。

  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前面的那段话,世间的有情,他跟瞎子一样,什么?因为他的慧目没有开,闭着这个慧目没有开,就像我们眼睛没有开一样。“步蹎蹶”,走路又没有力,蹎蹎蹶蹶的。“欲利世间有佛种”,有佛的种性的,要利益世间的人,哪一个不起悲愍心呢?“谁不精勤除其愚”,哪一个不精进地去除它世间上一切的愚痴呢?他们这么愚痴,没有慧目,才这样子走险路去受苦。我们要悲愍他不受苦呢,要把他的愚痴除掉,他知道取舍的话,这就不会走那些险路去了。

  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

  我们这里说的,士夫的安乐,他心里以什么为安乐?士夫的威德,他的威德,他的胜力,殊胜的量,殊胜哪里看?殊胜能够负担利他的重担,要利一切众生,这个担子极重嘛,要把自己度出三有,那已经很困难了。你把一切众生都要脱离三有的苦,这担子极重。但是我们能担这个重担的人,他才是……,这个士夫呢,内心才安乐。否则有一众生在受苦的话,菩萨的心就不安的。士夫的威德也从这个地方现出来了,他能负担这个重担。士夫的胜力,他殊胜的力量,也从这地方显出来的。单是自利,有什么殊胜的威力呢?殊胜的力量就是负担一切众生脱离三有,才能够显出他的殊胜的力量。所以说,“唯缘自利共旁生故”,单求自利的话,这个就说得很,就激发我们不要单求自利了,旁生也知道。前面我们说了很多,要求自利的,饿了,他去找东西吃;渴了,他就找水喝;敌人来了,他会斗争;他要东西的时候,他会去摄取,这个旁生都会。有的时候比我们本事还大,因为旁生有能飞的,在海里能去,在水里能去,钻到水里边也能活动了。我们人这些能力就没有了,所以它们甚至比我们能力还强。我们跟旁生有什么差别呢?就是说应当要把这个担子担起来。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

  所以说真正的大士,菩萨,他的本性,专一地趣注于行利他的事情。“行他利乐”,做他利乐的事情,不要想我了。我总看到有些人,做一些事情,顾虑很重:“唉呀,这个事情做了,人家骂我了;这事情做了,人家要说我了。”从头到尾考虑的是自己,没有考虑众生,没有考虑正法,这个不是大士。我们要把自己的安危,自己的称与毁,这些丢了一边。是对的就要做,不对的就不做。不要考虑自己,这才是大士。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步步艰难,总是说人家要骂我了,总是说人家要怎么样了,这样子的心量,“共旁生故”,太小了。

  《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

  这个就是前面那个话,他引《弟子书》,他说畜生得一点草它就吃,渴了它就找水吃,就像我们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就干工作去了,去赚点钱来吃饭、生活等等,这个旁生一样的,有什么高超呢?“士夫此为勤利他”,我们要做人了,要区别于旁生的话,就是要殷勤利他。这样子是胜,这个殊胜呢,就是这个威德,他的安乐,还有胜士夫的胜的力量,才显出来。这些威德,安乐,士夫,圣者才有。

  「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

  那就是说太阳乘马,一般他们西藏的传说大概,太阳乘七个马驾驶一个车,很快地在天上游行。照遍大地,破一切大地的昏暗,它不知疲劳。地呢不择负担,管你什么脏的也好,干净的也好,好的也好,坏的也好,不拣择地全部负担起来,一切世间大地都负担了。那就是说我们大士修菩萨道的人,不要说这个好人我救他,坏人我不度他的,这个干净的我度他,这个脏的很怕把我脏到了,我不要去碰他,这样的心不是菩萨行。这个菩提心二十二个喻,如地金月火,大地这些,第一个是地,不舍一切都负担的,不管你什么好的坏的,大的小的重的轻的都要负担。“士夫无私性亦然”,“大士”,菩萨没有私心的,他这个心同样,跟太阳一样,到处照。跟地一样,什么都负担。“一味利乐诸世间”,一味地利乐,不考虑自己的。你要考虑自己了,就不对了,这个已经不是利他的了,还是利自为主了。我们不考虑一切、自己,一味的利乐诸世间,这才是对的。

  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聪叡。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看到众生受了很多的苦来逼恼他,为了利他,使他不要受苦,“而发匆忙”,就非常之精勤地去做了。这样子的人,就是士夫,就是大丈夫,也叫聪叡。《略论释》,这个聪叡就是善巧,善巧的。善巧离不开聪叡,笨蛋的话,你就不善巧,做事就做错了,拙笨的,有聪明才能善巧。

  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叡。」

  这是宗大师的话,引这个经的原文,引这个论的原文来说了。他看到,菩萨看到世间上的人——有情,给无明的烟云盖起来了,慧眼就开不开来了,遮住了。“众生迷堕苦火中”,因为你这样子慧眼不开,就迷了路,不知取舍,堕在苦火里受苦。“如救头然意勤忙”,大士菩萨,看到众生受苦,他就是赶紧要去救,救的急迫的心,就像是自己头上火烧起来一样。头上火烧起来了,赶快熄火,不熄的话你马上就烧死了。众生受苦了,不要说他受苦,于我什么相干?这个话绝对不能说了。他受苦,比我头上烧火还厉害,赶快要去救他。这样的士夫叫大丈夫,也叫有善巧的,有聪叡的,有智慧的人。什么叫智慧,聪叡?就是能利他,单求自利的这个里边也看出来了,单求自利的不叫聪叡,不聪明,利他的才是聪明的人。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

  这个结论呢,他说所以说能够生起自他一切利乐的本源,现在的利益,毕竟的安乐,他的根本,能够除掉一切衰恼的妙药,一切衰损的,苦恼的妙药,一切智士所行的大路,见到闻到或者想一想,或者碰上一下都能够增长一切众生的,对他有作利益的,这是什么?就是利他了。

  “由行利他兼成自利”,利他当中就是成就自利,因为利他的时候你要很多方便善巧,你的智慧才能也增长。所以说我们在僧团里一样的,你多做做事情,就会长智慧,也增长才能。很多的道理,你拿了本书,房间里蹲在那里想,想死也想不通,只是书本上的字滚来滚去。但是你事上一干的话,马上就搞通了:“哦,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通过事情来把这个道理滚通的,这很多。因为我们这个道理不是文字到文字,要从事上通过的。所以说,“由行利他兼成自利”,就利他当中,利益自己。“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一点也没缺少的,就圆满的具足广大的善巧方便,这个就是大乘的。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有这样的大乘可以趣入的。“当思希哉”,这是指很希奇了,这是功德很大,一切利他利乐本源,除一切衰恼妙药等等,这个是很希奇。“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这样大乘很难得,我现在得到了,这是好得很啊,这是得到太好了。当尽一切力量,要进入这个大乘。

  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

  净慧,无漏的智慧,引发的最胜的乘就是这个大乘。佛的一切智,遍智,佛的一切种智,就是从这个大乘里出来的。佛修大乘了,才成了一个佛的智慧。这个大乘是一切世间的眼目,可以照耀一切,把它的无明除掉,跟太阳光普照天地一样,那是赞叹大乘。

  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由种种门观大乘德”,前面引了那么多,就是赞叹大乘的功德。由多方面来看,大乘的功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那就是激发我们的心,对大乘的功德,起欢喜心,起恭敬心。然后就能够趣入。你对它不生欢喜,不恭敬,认为它没有什么了不得,那就不想进去了。所以说宗大师前面引了很多的论,也发挥了很多的意思,主要说大乘的功德殊胜,使我们引起欢喜、恭敬心,才有这个心能趣入大乘了。

  戊三 于上士道次修心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今初

  就是趣入大乘,第一个标准,发菩提心,就进入…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