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了,不要修其他的,他说,这是佛亲自为那些敌对的、要修其他法的人而破斥的。他的这个说法,当然他也是引用了经典的,可是支那堪布是看错了的,虽然他也是算是依经教来的。接下来又就八地的菩萨是不是要修方便道,也讲了很多。
今天接下去讲,第 252页。
设谓非说不须施等,然即于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不着所施能施施物,具无缘施,如是余度亦悉具足。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六故。
这里支那堪布又转了一个弯,他还是依据教里面的,但是也是搞错的。所以说,藏传的规矩,就是说,经典不是说自己看到就算数的,“看”,是经常会“看”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主观的思想,很多的东西经过我们主观的改造,客观就被我们变了样。我们看经也是一样,佛说的话,本来这样说的,我们主观的概念加上去之后,就会变样。尽管你看的经多,但是你全部搞错的情况,是会有的。
我们这里以前来了一个居士,他也说他看了很多很多的经,学了很多的经论,但是观点全部是错的。所以说自己的看法是不一定对的,没传承嘛。这里就是说支那堪布等又是一种看法,就是根据经里面的话而误解的一些邪见。
他前面说,布施这些六度方便道是要的,他又转个弯,他说:这些持戒、布施等等并不是不要,而是要的,“然即于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他说,我们在无分别的心里面,就已经具足了持戒、忍辱、精进、布施、禅定、智慧等,“不着所施能施施物具无缘施”,我们经常不是说按经上说的要“三轮体空”嘛?能施的、所施的和中间所施的东西,都要空,空了之后,就是无所缘,这个叫“无缘施”,他把“无缘施”解释成:我们在修无所分别的里面,本身就具施等六个波罗蜜多,但它虽然是有这些的,但是我们不须执着它的能施、所施和中间所施的物,这个叫“无缘施”,没有去缘它,但却是具足这些六度的。
“如是余度亦悉具足”,那么,施固然是“无缘施”,在我们无所思惟的、无所分别的心里面,就具足了不着能施、所施、施物的“无缘施”,那么,就在这个无所思惟的心里边,也具足没有能持戒、没有所持的戒、也没有中间的戒律的无缘戒……乃至六度,都是这样子的。他又说一些道理,他说经里面也说每一个“度”里面都摄六度的,一一度里边都是六六度具摄,布施里面包括六度都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持戒里面也包含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一个度里边都有六度。这个经上是有的。《现观庄严论》里也详细地发挥这个道理。那么他就是说:一个度里面包含六度,那么我们在无所施的心里面具足了布施等,布施既然具足了,也就具足其他五度了。这样,就是说并没有离开施等波罗蜜多,他以这样的方式说他并没有离开方便道。
若仅由此便为完足,则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当具足一切波罗蜜多,于住定时亦无如是执着故。
那么宗大师就驳斥他,你说就是这样子空空地、无分别地住在止里,这就具足六个波罗蜜多,那么,外道入定的时候心也是没有分别的,这么说,外道也具足一切波罗蜜多了吗?不就和你一样了吗?你无所分别的心里面具足施等六度,那么当外道入定的时候,他的无所分别的心里面,也该具足六度了。这岂不荒唐?外道怎么会修六度呢?“于住定时亦无如是执着故”,因为外道入定的时候也是没有分别心的、没有执着的。定就是“心一境性”,什么都不要、不起观察的。
特如前说声闻缘觉,于诸法性无分别时,应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萨行故。
那么,特别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声闻、缘觉,他们也证到这个法性——无分别的性,当他住无分别的法性时,那么他也该具足六度,那么,声闻缘觉也就是大乘了?那他就不叫声闻,因为“具足一切菩萨行故”,你说住在无所思的定中,可以具足六度,那么,声闻缘觉住在无分别的法性的空中,他也是该具足六度的。这样,他就是大乘了?他就具足一切菩萨行,都有了?菩萨道就是行六度、四摄,这么一说,声闻缘觉和菩萨就分不出来了。
若因经说,一一度中摄六六度,便以为足,若尔供献曼陀罗中「具牛粪水即是施」等文,亦说具六唯应修此。
假使你说,经里面说过,每一度就摄其他五度,每一度里边六度都包完的,那么你这样子便以为是满足了,那么,前面讲过的你用牛粪供曼陀罗,这样的话,六度也就具足了。这里,我们有一个讲义,是根据《略论释》 来的。这里讲,你说每一个度都包含其他五度――就是六度具足的,你以为这样子就满足了,那么你供一个曼陀罗,就是前面的供坛场,要涂牛屎等等,那么这样子你也具足六度了?那么这个经里也说的,那么什么叫“涂牛粪”呢?就是前面讲的供曼陀罗的时候,就是牛身的五个物,这样子供一供也叫六度完了,这么怎么包含六度呢?
就是说“涂牛粪水即是施”,“作此涂施者,即是净戒”,“谓以香水洗染麦等”,那么你把供的麦子等等香水里洗一洗,使它清净,这就是持戒;“又谨慎选择去其莠,即属于忍”,你要选麦子、供麦子的时候,你要很小心,把这个“莠”――就是腐败的,没有结实的麦子要去掉,那就是忍辱;“作此事业者”,你精勤地做这个事情,那就是精进;你“一心专注”来做,那就是禅定;你心里很“明了”地想,这是智慧。那么做一个、供一个牛屎涂曼陀罗,这样子六度都完了,那么你去修这个法,就可以成佛了?这明明是不够的!所以,你强调每个度里都有六度,抓一个就够了,那这个从理上推是不对的、不圆满的。前面是和教相违,这是和理趣相违。
故见摄行,方便摄慧者,譬如慈母丧失爱子,忧恼所逼,与诸余人言说等时,任起何心,忧恼势力虽未暂舍,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
以见摄行、以方便摄慧这两种:见是以空性摄六度,或者六度摄空性,这二个要同时修,但这二个的修,并不是合二为一的。这里打个比喻,一个慈母:她的爱子——极爱,慈母嘛极爱孩子,对孩子极欢喜的,但是她的孩子丧失了——死掉了,那么这个时候慈母非常忧恼,那么她和其他的人说话,或是说起这件事,不管她起哪个心,心里忧恼的力量总是存在的。虽然她的忧恼的心是没有除掉的,没有一刻是除掉的,但并不是说她的一切心都是忧心,话也不说了,饭也不吃了,都是在忧恼的,也不会这样的。她边吃饭边忧恼,边和人家说话边忧恼,二者可以合起的,就像以见摄行、以方便摄慧。这个就是我们的,“以见摄行、以方便摄慧”,以这样子的方式摄的,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如是解空性慧,若势猛利,则于布施礼拜旋绕念诵等时,缘此诸心虽非空解,然与空解势力俱转,实无相违。
“如是解空性慧,若势猛利”,这是譬喻,下面以法来结合,“则于布施礼拜旋绕念诵等时,缘此诸心虽非空解,然与空解势力俱转,实无相违”,我们说空性见摄行,当我们修方便的时候,解空的智慧假使势力极猛的时候,那么你边布施、边礼拜、边绕佛、边念诵……这些心当然是缘起法了,并不是空性,但是我们解空的力量很强,和它俱转。当你边念经、边布施、礼拜、绕佛的时候,心里空性的见解很强,和它一起生起来,这个是没有相违的。这个就是以见摄行。
如初修时若菩提心猛势为先,入空定时,其菩提心虽非现有,此力摄持亦无相违,故于如此名无缘施。
下边是说方便摄慧。你初修的时候菩提心的力量很强,你方便的菩提心入空定的时候(空定就是慧),虽然入了空定,一切法自性空,但是菩提心的力量很强。虽然入空的时候,菩提心是没有的,就是入空的时候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了,都不见了,但是菩提心的势力却能把空性摄持到,即能同时生起,这是可能的。“亦无相违”,也是不相违的。就是说当你修行的时候,以见来摄行,或以方便来摄慧,这二种都可能的。
“故于如此名无缘施”,这样子叫无缘施。就是说你空性的力量“俱转”,很猛,那么你布施还在布施,持戒还在持戒,这样子的布施叫无缘施,持戒叫做无缘持戒,并不是说坐在那里毫无分别,不布施、不持戒等,一切都不分别,就具足了布施、持戒等,不是这么回事。
所以,支那堪布解的无缘施,是搞错了。我们的无缘施,是以空性摄持方便,当你行布施的时候,你空性的力量极强,因而摄持了它,这个时候你虽然在作布施,但是不着能缘、所缘和中间的施物,这叫无缘施。你(支那堪布)说的坐在那里毫不分别,就在不分别当中就具足布施的能施、所施和施物的无缘施,这是不对的,是他理解错了。所以我们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个话不要说支那堪布,恐怕其他的人看了也会误解,这一误解就和真理就全部偏掉了。所以宗大师慈悲,他把真正的道理拿出来和我们讲了,无缘施应该怎么样的才叫无缘施。
若全无舍心则不能施,如是于余亦当了知,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当知亦尔。
我们说的无缘施,布施是在布施的,但是空性的力量是和它同时生起的,不着能施、所施、施物,叫无缘施。假使你根本没有布施,连舍的心都没有(布施是舍),那怎么布施呢?你什么不分别,就要具足六度,这个话太过份了吧!?你这个也叫无缘施,什么都没有就叫无缘施?那么外道也为无缘施,前面说的声闻缘觉也是无缘施。这个话毛病很大,于理相违。
我们说假使毫无舍心的话,根本就不能布施。你没有持戒的心、护戒的心,也就不能持戒,其他的(六度)也是同样的。这个事情一定要做的,不做那个事情,在无分别住里要想具足六度,这是不可能的。
方便和智慧不离的道理也是这样的,你做是在做,方便在做,但是空性的智慧把它摄持到――不离,是这样子的,并不是说不做,单是一个空性就具足方便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方便与智慧不离的道理呢,应该知道就是这样子的。那么支那堪布说的只须空性就能得到无缘施,那是没有依据的。
又经宣说福资粮果,为生死…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