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叁)(下士道二)▪P33

  ..續本文上一頁發不了的。那麼你假使說第四個,“作已無失”,你造了的業,你說怕它失掉了,不會碰上它,不會。你如果過去布施供養的,哪怕你不做生意,也會發財。會得碰上那個緣,買彩票了,發財了。生意也沒有作,工作也沒有幹,發財了。那麼這些事,有的。但是還有一個,你做了壞事,你想叫人家頂替代受,做不到的。要麼不做,做了以後“無失”,決定要受的。哪怕你用氣功師、神通避免受,看風水,你越逃避,將來的還的債,加上這個利息更大。你現在受了,還輕一點。你用多種方式去逃避,使這個報慢一點來,來的時候更厲害。所以說這個,既然作了,沒有可以逃避的。所以說你看風水也好,打卦也好,什麼求神通也好,都沒有用的,佛教裏邊就是看因果的。

  

  彼當先于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彼當先于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那麼這是理,這些道理在哪些業果上,而來發起定解,使我們産生這個取舍的這個方法呢?就是說用事上來做的時候,從哪裏去生定解,哪裏去取舍呢?那麼這是一個問題。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叁門決定。叁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爲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叁門決定。叁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爲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也說十善業道了。那麼我們這個,要用前面的業果的原則性的一些理論,在哪裏去利用呢?怎樣去取舍呢?那麼下邊就說。總地能夠取善惡行的,就是說我們要去做善業,或者造惡業呢,由叁門決定的――由身口意叁而決定的。就是說我們要造善業惡行,只是由身口意叁個門來造的。要是身造,要是語造,要是心裏的意造,這個叁個門造的。

  “叁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那麼叁門所攝的一切善行、不善行,這是極多了,業道裏邊是包不完的。因爲有很多善不善行呢,從叁門裏邊流出來,身口意叁個,他造的善不善業極多了。我們十業道,只包了十個,還有很多包不進去。那麼,但是最粗顯的,這叁門裏邊最容易顯著,看得到的那些善不善法,他裏邊罪惡的根本極大者,就是那些造作的罪惡,最根本的――就是重的、極大的。那就是說,把它扼要的,佛把它攝成功十惡業道,也叫十黑業道。那麼就是說把叁門裏邊比較粗顯的根本罪惡的那些,佛就把他攝這個十個黑業道,也叫十惡業道。那麼這個十黑業道,從不善的方面說,當然不能包含叁門的一切的不善行了,但是這是最粗顯的,可以包在這個裏邊了。

  反過來,“若斷此等”,那麼把這個十個黑業道斷掉了。“則諸極大義扼要”,那麼可以得到極大的義利。這個扼要,重點地把他歸納起來,也是十個,這就是十個善業道,也叫十個白業道。那麼就是十善業道也好,十惡業道也好,是叁門裏邊的善不善業的、最粗顯,看得到的,也是最根本的那些,那些就攝在這兩個業道裏邊。所以說,我們這裏講呢,從最粗顯,看得出來的,乃至最根本的來講,就要講十黑業道、跟十個白業道了。那麼下邊就要開始講這個了。

  

  《俱舍論》雲:「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爲十業道。」

  那麼這個話呢,宗大師說不是他自己說的,他是引經據典的。先引個《俱舍論》,《俱舍論》說,就是叁門的一些善不善行,把它裏邊粗顯的,最粗容易看得到的,大家看得清楚的,它裏邊的善不善業,如其所應,就說十個業道,不善的就是十惡業道,善的就是十善業道。這是法尊法師翻的。玄奘法師翻的,他這個文就是我們學過的,“所說十業道,攝惡妙行中,粗品爲其性,如應成善惡”,這就是十善業道、十惡業道,就是把叁門裏邊,那些善不善因,最初顯的,看得清楚的,把它攝爲十個。如其所應,善的就是十善業道,惡的就是十惡業道。那麼這是根據《俱舍》的說法,也是這樣說的。

  

  《辨阿笈摩》亦雲:「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叁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另外,《辨阿笈摩》,這是戒經,它說“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叁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就是善護于口意,身不造諸惡了41#21:48。這個大家,比丘都知道的,這個我們也不要多說。那麼這個裏邊,也就說把身口意善巧地保護好,不要造壞事。身麼不應作那些不善。那麼口要善護,意也善護,身也不要作那些不好的事情。這個叁門善護之後,事事善。這樣子把它業道清淨了,就可以得成佛的道了。那麼這也是說十善業道的,是由叁門而來的了。身口意叁個來的。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于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叁門全無彼雜。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于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叁門全無彼雜”,那麼我們知道十個黑業道,跟它的果報以後。那麼等起,發動這個十惡業道的心,也要防護。因爲這個業是從心裏産生的,心裏要造業了,這個身口才要動起來了。那麼等起的心也要防護,這樣使我們的身口意叁個門,一點也沒有惡的雜在裏邊,那麼可以修行才有辦法。如果你身口表面上清淨了,意髒得很,那是不可靠的,碰到一個機緣他會做壞事的。所以前面說,“應護諸言善護意”,意要保護的。

  

  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叁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衆多門中數數稱贊。

  “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叁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衆多門中數數稱贊”,那麼我們如果習近修行,靠近那個十善業道了。這個樣子做,看起來好象是很基層的善業,但是“是成辦一切叁乘及其士夫兩重義利”,增上生、決定勝。那麼“叁乘及其士夫”,這裏說得比較含糊。下邊《入中論》就很明顯地說,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跟菩薩,他們的決定勝也好,增上生也好,都是靠十善業道來爲基礎的。那麼這個士夫呢,當然就包括那個凡夫了。那麼這個是不容缺少的,就是叁乘跟那些凡夫,他要增上生也好,決定勝也好,這個十善業道,是不能缺少的。所以佛,由“衆多門”,多方面、數數地贊歎這個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就是佛教的根本。

  

  《海龍王請問經》雲:「諸善法者,是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爲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海龍王請問經》裏邊說,“諸善法者,是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爲根本依處,謂十善業”,那麼我們修這個善法,這是《海龍王請問經》了,所謂那些善法呢,“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我們要人天圓滿,就是生在人天善趣了,這個他就是說,包括凡夫了。他的圓滿,根本依靠什麼呢?是這個善法。那麼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菩薩,修菩薩行的),他的根本依處也是這個善法。乃至成佛,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也是這個善法。那麼這個善法是什麼呢?是作爲根本依處的善法是什麼呢?就是十善業道,就是十善業了。做這個十善業關系很大,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微不足道的事情。這個裏邊就把它擡得很高。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成佛,根本依處就是十善業道。

  

  又雲:「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又雲:龍王”,在同一本經,佛給龍王說,“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先打個比喻,我們的大地,一切聚落、城邑等,國土、王宮等等,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情,盡邊際,就是所有的一切事情,一切的種子聚集,能夠生稻谷等等這些事。耕了,耘了,諸大種都是依地而住的。那麼地是它們的根本依處了。沒有地的話,這些都不存在了。那麼這是打比喻。那麼我們在佛法上說,這個十善業道是“人天”(凡夫),“得學無學諸沙門果”(聲聞),“獨覺菩提”(緣覺),“及諸菩薩”,就是行菩薩道是成佛的了,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的地方,就是十善業道。這些是再叁強調十善業道的重要處。那麼這個裏邊,重複了很多,叁乘了,及其士夫的那些關系。從下面的那些引經據典,我們知道這個士夫就是包括凡夫了。

  

  是故《十地經》中,稱贊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

  下邊又引一個,“是故《十地經》中,稱贊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那麼這個所以說,《華嚴經》裏邊再叁地贊歎,要遠離十不善戒,不要做十惡業道,所有的道理也在此了。

  

  《入中論》 中亦總攝雲:「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余。」

  那麼再引一部《入中論》,《入中論》在《離垢地》裏邊有這個話,“若諸異生”,它就標出來了,“異生”、“諸語生”,“語生”就是佛的聲、佛的語言生出來的就是聲聞了,從口化生嘛,佛說法才産生聲聞。那麼“若諸自力證菩提”,獨覺,佛不出世的時候,能夠自己證菩提的。 “及諸勝子”,菩薩。就是凡夫、聲聞、獨覺、菩薩,…

《廣論講記(叁)(下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