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 50講。
①
00:00
上一次我們已把下士道講完了。那麼這個裏邊最後的一個,要這個破除邪分別…的,就是說我們求增上生身,有的人認爲這都是生死的事情,不應該追求的,這是錯誤的,噢。我們說生死裏邊,貪看著這個生死的享受,這些是流轉…的。那麼爲了修行,要求圓滿的身體這個、受用、眷屬戚。,這是成佛還是要的。成佛的時候,圓滿的色身就是報身,圓滿的受用就是佛的淨土,圓滿的眷屬戚就是佛的諸最大菩薩。所以說這個呢並不是說是生死的事情,不應當追求的。這個錯誤的觀點,應當去除。
那麼最後呢就是說,要求成佛的增上生,…善解單是善趣的身,人身還不夠,而都要圓滿的地學處。就是說,雖然…生了南洲的人,那麼他呢,要求佛道的話,單但是五戒、十戒,都不夠圓滿,最圓滿的要比丘戒,那麼最好還是菩薩戒了。,、那麼也就叁昧耶戒都圓滿的地,這才是真正地,要達到一些衆志?切種智的增上生。
那麼下邊嗎嘛有一個辯論。那個時候呢,就是上一次講的時候,可能是口誤,近進住是…在八關齋戒的。那麼好象好象講了近進五戒無間去了,那麼有的人呢,在討論的時候就提出一些問題。那麼這個是口誤,噢。,…近住是持八戒的。持是八戒呢,我們在,《藥師經》也…知道。:或者一月、叁月、一年呢,他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了。那麼講八戒的經裏邊,也說持一天的八戒的功德,加上假使你回委向西方的話,還可得中品的上世生,中品身生。那就是說shan去善趣了。,就是說增上生了。
02:35
那麼五戒的居士,能不能成阿羅漢(呢)?這個問題,一般就是說,受五戒居士的,可以證到叁果。但是證到四果之後,決定…現出家相。就是說他要是居士很穩身份(待較2:50),成了阿羅漢了,自然地就出現世佳出家相。假使沒人給他剃敢去的話,就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居法自若,加強脫身,自然會有這個現出家幾個先出佳相的。那麼就是說戒近住的身,也可以會得阿羅漢果的。
那麼他這裏就是說爲什麼要贊歎比丘戒呢。?那麼我們說,我們並不是遇到,、得到這個增上生,人間的散去人天的善趣,或者是阿羅漢果爲未滿足。我們要得到的上士道的追求的目標的,。我們《菩提道次第》最終徹底跟蹤的目的呢,就是要得圓滿的佛土。所以說呢,要上上的利益(律儀?)才能達到。所以說以小小的1律儀爲基礎,所以受上上的。五無戒的增上是八戒,;八戒的增上十戒,;十戒的增上二百五十條259戒,;那麼再增上就是菩薩戒,…叁昧耶戒,。噢。這個上上乘的戒了的扶護持了之後,那麼得求于終止??對于求一切種智的,那就是最圓滿的一個…身體。
04:01
那麼這是關于下士道的,那麼今天我們要進入中士道。
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六
希求解脫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那麼今天呢,我們要進入中士道了。“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那麼就是敬禮了,佛,具大悲心的,…佛陀足下頂禮。那麼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舍現世,于後善趣發生希求。
“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舍現世,于後善趣發生希求。”這是下士十道了,念無常佛場,念死嘛什麼?,念死後要墮惡趣。
04:45:
爲什麼死後墮惡趣?因爲我們是…自己檢查,如果不修行的話,我們的念頭,八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壞的。行動是,一般都是不符合善道的。那麼這樣子呢,將來去向趣向絕對是惡道。
那麼要不去惡道的話,那該怎麼呢,?那就要歸依叁寶了的。那麼現在我們說,…,那麼我們現在要不去惡道,那麼就要放下現實的追求了。現實的追求,五欲享受都是造遭罪的事情。,那麼這個息寫下來,。要追求後來的增長上生,于以後的善趣要希惜求,那就要修善法了。“次”,嗎嘛就是要共同歸依。
那麼我們要達到這個要求,不要墮惡道去,那麼先,第一個,拾離現世,那麼要趣去向後世的善趣啦呢,。如何達到趣向後世的善趣呢?要歸依叁寶了,噢。那麼歸依叁寶之後,靠佛的力量,當然時可以把我們救度(助)出來了,但是我們真正要,不要墮下去,自覺地能升上去生善趣的話,還得要聽佛的話,根據業惡果,不要造操惡業,多造善業,自然呢,這個善趣情可以穩下來了。所以說:
次由共同歸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06:13
所有說“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這樣子呢,我們這個善趣、增上長生呢就可以得到。但是增上長生是不是夠了呢?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
得了增上長生之後,我們說是夠了?還不夠。!爲什麼?
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舍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得了到增長生之後,我們說是夠了,還啊不夠。爲什麼?“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舍離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我們下士道,這個意樂,並不是到下士爲止了。我們是共下士道,共下士道從下士進到中士,中士還要進人入了上士,發菩提心,生大菩提的。所以說我們,這個下士道修好之後,並不能到此爲止,。那麼要發起心中士,共供中士道的意樂。單但是厭因惡趣,還是不修行究竟的。爲什麼,?我們生了善趣,過得固然很好了,但在善趣生了之後的時候,也會放逸。放逸就會造惡,造惡之後,你還要墮到惡趣去。那麼這個是不究竟的。那麼要整個的這個叁界都要厭離善解得yan理,那才是出離了,處理了是真正處理出離了惡趣了。那麼這個善趣好不好,?也是一個苦,下面要講。所以善趣也不要貪著。那麼就要發中士道的,更上一層的意樂心,就要舍棄這個生死的“一切事宜事已”,生死一切都是苦,那麼我們又,當然不想受苦了,要了生死了。,“舍棄這個生死”,。
“依此因緣而”,那麼自己要了生死,出叁界求善解。那麼一切父母衆生,都是對自己有恩的德,我們要報他恩,也不想他們受苦,要發菩提心喽的,把他們救度助,都離開苦海。,那麼就都成佛了。所以說要發大菩提心,這樣子呢進入上士道。所以說呢,我們這是樣一層一層上來的——,:在下士道,修好之後,那再更上一層樓呢,要修中士道的意樂了。
08:35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執爲樂性,實爲顛倒。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執爲樂性,實爲顛倒。”那麼我們說,人天的殊勝的善趣,這個殊勝的地位,得到之後,還沒有出離行辛苦。那麼什麼叫行辛苦,這就是要後頭要廣講了…相了,行辛苦就是說,…牽流生死,不得自在,一切都跟了業給了人牽了起鼻子走,自己沒有一個自在權的。那麼這是這個,遷千流不息地,在生死裏流轉了,這是一個苦事情,自己不得自在嘛嗎。
那麼這個裏邊呢就是說,我們真正要這個修行,那就是說要把佛講的意思,越深透地理解,才能夠真正發起這個佛所需要我們發的心來。那麼有人就提意見,叫我們講的得不要太細了,還是要做…著重于現實的修行。但是我們說,前面一開始我們講了,一切教授都是修行,。,只不過是如果你說,講法相,講自信這些是開光??廣大解,修行的時候是不要的,那就是錯誤的見解。前邊的破鋪了很多了,我們是修行,――——聞思文字修,:有多少的聞文,就有多少的思實,;有多少的思,實就有多少的修,;有多少的修,就有多少的證。至于文字所以聞思越多,修證正就也越多。所以如果文字聞思簡單的地話,這個修的、證的也簡單化,。
再一個如果聞文思這時候不謹慎,不把這個法相嚴格地分清楚,不把意思拿清楚,聞文思有誤,那麼修證正也會有誤。裏一邊出生的很多,斷空的那些邪見,都是修行的時候,因爲聞文思不注意足矣,那麼誤入歧途,結果證到的的呢,惡趣空,墮惡道做到的。所以說,這個我們不要掉以輕心。,因爲以爲這個法相是可以忽略的hulue地,這個見解呢,《菩提道次第》出的前後講了很多,都是劈撇除這種不正之見。
那麼我們這裏,辛行苦,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必須要認識,。不認識的地話,要你想了生死,是不可能的地!那麼這個行辛苦呢,後面要廣光講,這裏呢我們就暫切呢且就到這裏了了。就講一下牽遷流不息???,地輪回生死的切…的人爲生死的苦。
11:30
“若即于此執爲樂性,實爲顛倒。”,你一把這個善趣,人天間生位wei就認爲是快樂了,這個簡極見,實在際上呢是顛倒的地。
故于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
“故于真實全無安樂,”所以說呢,“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所以說,在真實來說呢,這個人間天,一點也沒有安樂,因爲他最後決定要墮走惡道的地。“遍(計??)其邊際惡故果” ,終究要造惡的地。我們在沒有出叁界善之前,這個心你要掌握到不造一點惡,是不可能的地。因爲我們的是有漏的地法,總是給跟煩惱隨順增的身地。煩惱隨增順就要造惡業,煩惱起來嘛嗎就要造業了,造業就是惡業了。惡業呢將來的果就是惡趣了,。所以說,你沒有跳出這個叁界的話,縱然你在人趣,人天趣終然你的善趣,shentian趣的善趣裏邊,但是你不能保證你不造惡業,不起煩惱。那麼起了煩惱造惡業,畢竟還是要隨惡道。這個暫時地、片刻地人間天趣,照長久地來看,並不安樂。下邊舉了喻。
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于懸險,現于險崖暫爲休息。
…下邊舉了個喻:“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于懸險,現于險崖暫爲休息。”他就打個比喻,比如有一個人,…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