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49

  ..續本文上一頁了。這個就是沒認識到煩惱是怨敵,當煩惱還是自己的親人,要聽它的話。它給你弄得不安之後呢,你就順它跑了。法也不要學了,戒也不要守了,什麼都不要了,跟了煩惱走好了。走了之後做壞事,犯了之後下惡道嘛。所以把煩惱要看成怨敵,生死流轉主要的怨敵就是煩惱,我們受苦的原因,主要也是煩惱。那麼煩惱是,我們不想受苦呢,抓我們去受苦的就是煩惱嘛,它是最大的怨敵嘛,那一定要起這個心的,滅煩惱嘛。如果你這個滅煩惱的心起不來的話,你想出生死,空話!這是永遠做不到。我們想修行下功夫,也是滅煩惱。也是第一個是把煩惱止下去,現行不要讓它生出來,最後把它斷掉根子了。你如果煩惱起了之後,自己控不住,啊呀,我煩惱起了我就要走了,啊呀,要殺人了,什麼了,這個你修什麼行呢?這個就不行了。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于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樸窮瓦這個大善知識,他修行專門修十二支,在十二支裏邊下功夫,“淨修其心”,淨化他的身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的道理,他就著了一本書,叫《道次第》。這是一個重要的修法嘛。

  此複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爲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爲中士類。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爲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爲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爲大士類。

  這個十二支緣起是一個重要的修法。在中士道,有的書上講了苦集滅道四谛就完了,這裏特別又把十二緣起講了一下,這是一個重要修法。樸窮瓦他就是專門修十二支的。

  這個十二支又可以分叁類,假使說惡趣的十二支流轉,就是說你造了不善業,結果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在惡趣裏流轉的,這是下士道。思惟這個惡趣的十二支流轉,你就可以對惡趣産生厭離心,就可以不墮惡趣去了,可以生到人天的善趣了。

  假使再進一步,“思惟二善趣中”,欲界的色、無色界的善趣裏邊十二支流轉還滅的道理,那麼你這樣子呢要出叁界了,整個的流轉都是苦,苦苦、壞苦、行苦嘛。那麼你就要出離叁界了,前面是出離惡道、惡趣,這裏要出離叁界。那就是中士道了,中士類。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爲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自己在叁界流轉生死,受了很多苦,要想跳出來,想一想一切有情,都曾經都做過我的母親的,她也在十二支裏邊流轉生死,受極大的苦惱。那麼我們要起慈悲心,把她們救出來,不要受苦。“爲利彼故,願當成佛”,但是你要把他救出來,你沒有能力,你要使他真正地脫離一切苦難的話,非自己成佛不可。自己成了佛之後才有能力救度一切衆生。這個心發起來了,這樣子修十二支緣起呢,上士道的,大士類,“學習佛道爲大士類”。

  這個十二支下邊還有,那麼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但是我們這裏要強調一下,這兩天的討論希望大家多下點工夫,一個是自己在寮房的時候多看幾遍,把裏邊的意思呢能懂的通過了就沒事。通不過的,問題在哪裏,你不要討論去了自己問題也找不到,那麼人家說了半天,你跟人家跑了半天,結果討論好了,自己問題還存在,沒有解決,那就沒有意思。把自己存在哪些問題,把它帶上去,然後在討論的時候,大家一起的智慧把這個問題解決。集思廣益嘛,這個我們這裏學習世間的時候也采取大家一起學習嘛,能夠開智慧,解決問題嘛,我們佛教裏面也要集思廣益嘛,也要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然後把一些問題攻破。自己能力強的,當然也可以一個人解決了,但是你要幫助人家的話,也得要參與這個討論,那麼自己能力不夠的更需要那些學得多的來幫助嘛。所以這幾天希望大家討論的時候,要認真一點。

  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六十一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一次,我們講了關于十二因緣的問題。這個十二因緣,到現在爲止,可能還有很多人有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個《俱舍》的體系跟我們《瑜伽》的或者是《廣論》的體系要把它分清楚,不要混起來。很多提的問題,都是這一類的:

  上次我們說在一百八十四頁,如果“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那麼“發愛之受,乃是余重緣起果位”,這個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緣起。我們說這個在十二支裏邊,受是所引支,所引支它是種子,種子的受當然不能發愛,這個受現行了才能生愛嘛。所以說在這個所引支跟能生支的愛,兩重因果。那麼受能不能緣愛呢?能!當你這個所引支生出之後,成了所生支了,生、老死就包含的有五支(色、名色、六處、觸、受),這個時候成現行了,這個時候能生愛了。那麼,從這個苦生叁惑,這叁個煩惱都能從這個受裏面生出來,但是在這裏講所引支的時候,二重因果,不能跟《俱舍》一樣,一個個連下來看了,不行的。

  我們再說一下,這個兩重因果,決不能把《俱舍》的叁世的兩重因果來看的,這個兩重因果是兩世的,最多是叁世。能引,就是說無明造了業,它的業的種子在這個因位識裏面,那麼這個因位識,當它引出了所引的支的時候,成了果位的識,乃至受。我們要能生支的時候,愛、取去潤那個因位識裏面業的習氣,使它成了有,能夠發生現行了,有大勢力,那麼就生來了,生支,就是結生了。這個時候所引支,就變了所生支了,這個生老死就是果位識到那個受。那時候,生出來了,所以它的次第跟《俱舍》是不一樣的,這個裏邊希望你們看的時候,不要把《俱舍》的一套,套上去。套上去之後,哪裏套一點哪裏就會錯一點。要把這個兩重因果的道理抓穩了,可能錯誤就少一點。

  再說這個兩重因果不是叁世因果、二世因果,不是世,是重,重就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兩重,沒有講世,世後頭講,幾世圓滿,那就是說能生所生之間,他們決定是隔一世就會圓滿的。能引呢,最多叁世,能引、能生、所生最多叁世,或者二世就圓滿了。裏邊能引跟能生之間,可以隔很多世,但是這裏邊的緣起,不是這個一重緣起,另外的緣起,那就不相幹了,就這一重緣起來說,最多是叁世,快則二世。這是講世了,前面二重因果不是講世,跟《俱舍》的概念又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來研究這個《瑜伽》的或者《廣論》的十二支的時候,固然《俱舍》有些地方可以參考,但是這個體系不一樣的,一定要跳出《俱舍》的體系,才能夠這個領會《廣論》的。所以希望你們大家討論或者思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否則的話,像這兩天提的問題,都是這個不在題上的問題,都是甩在一邊去的問題。

  那麼好,我們現在還是接下去。十二緣起極重要,上一次講過了,這個裏邊它的惑業果的關系,龍猛菩薩的一個頌,就可以把它總結。“從叁出生二”,叁個煩惱出二個業。從業生果,“從二出生七”,從兩個業生七個果,行這個業出五個果,有這個業,出兩個果。“從七複生叁”,從這個果又生煩惱,那就是說受又生愛、取跟那個無明了。這個時候呢,這個七要現行起的時候才能生,種子的時候是不能生的,這個不要搞混了。

  這裏說“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由十二因緣的道理,我們在漂流生死,那麼好好地思惟的話,如法地思惟的話,是最殊勝的厭離的方便。我們在厭離這個叁界,最殊勝的方便就是如理地正思惟,這個十二支的緣起道理。所以說這個對我們修行有極大的重要性,這個裏面又是把煩惱特別強調,“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阿羅漢還沒有證果的時候,他造了很多的業,無始生死以來能引的業是很多了,數不清的,也不能全部受完,但是無煩惱。他煩惱斷了,解脫生死,他的能引業也不感果了。所以說“若于是理獲決定解”,煩惱斷掉了就能了生死,這個道理能夠得到決定解的話,“于煩惱執爲怨敵”,那麼決定把煩惱當作最大的冤敵,因爲生死受苦,主要的就是煩惱。那麼我們要不受苦呢,就把這個冤敵一定要滅掉它,“于滅煩惱能發精進”,那麼我們現在修行的人,就是煩惱還是很多。煩惱起來之後,你要有這個正知正見,它是冤敵,它是要使你流轉生死,受苦的,你就不能跟著它跑嘛。很多人起煩惱了,要跑了,要怎麼了,這個,就是說知見還沒生起來。煩惱是我們受苦的最大的冤敵,就是使我們受苦的敵人,我們不能跟它跑的。我們要認識煩惱,對治煩惱,最後消滅煩惱,這個是修行的重點,離開這個就談不上修行了。那麼頭剃了,如果這個不做的話,頭剃了幹啥呢?這個就失去意義了。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于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這位大善知識專修的重心就是十二緣起支。他以這個爲修行重點了,可見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修了之後,他作了一本書,叫《道次第》。

  下邊又說:十二緣起,叁類的人就分叁個樣子,下士道的,觀惡趣的十二有支,流轉還滅,流轉到惡趣去了,還滅就惡趣就不去了,超出惡道了。中士道的十二有支,它就說流轉,流轉叁界,還滅呢,出叁界,了生死了。如果說是上士道,他把自己要出叁界,要推想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他也要使他跳出生死的苦了,那麼,起慈悲心了,那麼,這樣子的流轉還滅呢,不是自己的還滅了,要把一切衆生都從流轉生死的苦裏面救出來,那麼,這是上士道。所以這個十二因緣是通叁士的,但是通叁士道意義也不一樣。

  壬四  此等攝義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叁有輪,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暗,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便能發起猛利厭離,于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就是修十二支的好處了,假使說前面說的,由業或者惑、煩惱,它們的積聚這些力量,生起苦蘊,流轉生死。就是說由煩惱業,就感苦果了,這樣子流轉呢,尤其…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