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49

  ..续本文上一页了。这个就是没认识到烦恼是怨敌,当烦恼还是自己的亲人,要听它的话。它给你弄得不安之后呢,你就顺它跑了。法也不要学了,戒也不要守了,什么都不要了,跟了烦恼走好了。走了之后做坏事,犯了之后下恶道嘛。所以把烦恼要看成怨敌,生死流转主要的怨敌就是烦恼,我们受苦的原因,主要也是烦恼。那么烦恼是,我们不想受苦呢,抓我们去受苦的就是烦恼嘛,它是最大的怨敌嘛,那一定要起这个心的,灭烦恼嘛。如果你这个灭烦恼的心起不来的话,你想出生死,空话!这是永远做不到。我们想修行下功夫,也是灭烦恼。也是第一个是把烦恼止下去,现行不要让它生出来,最后把它断掉根子了。你如果烦恼起了之后,自己控不住,啊呀,我烦恼起了我就要走了,啊呀,要杀人了,什么了,这个你修什么行呢?这个就不行了。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思惟缘起流转还灭,着《道次第》。

  朴穷瓦这个大善知识,他修行专门修十二支,在十二支里边下功夫,“净修其心”,净化他的身心。思惟缘起流转还灭的道理,他就着了一本书,叫《道次第》。这是一个重要的修法嘛。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这个十二支缘起是一个重要的修法。在中士道,有的书上讲了苦集灭道四谛就完了,这里特别又把十二缘起讲了一下,这是一个重要修法。朴穷瓦他就是专门修十二支的。

  这个十二支又可以分三类,假使说恶趣的十二支流转,就是说你造了不善业,结果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在恶趣里流转的,这是下士道。思惟这个恶趣的十二支流转,你就可以对恶趣产生厌离心,就可以不堕恶趣去了,可以生到人天的善趣了。

  假使再进一步,“思惟二善趣中”,欲界的色、无色界的善趣里边十二支流转还灭的道理,那么你这样子呢要出三界了,整个的流转都是苦,苦苦、坏苦、行苦嘛。那么你就要出离三界了,前面是出离恶道、恶趣,这里要出离三界。那就是中士道了,中士类。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自己在三界流转生死,受了很多苦,要想跳出来,想一想一切有情,都曾经都做过我的母亲的,她也在十二支里边流转生死,受极大的苦恼。那么我们要起慈悲心,把她们救出来,不要受苦。“为利彼故,愿当成佛”,但是你要把他救出来,你没有能力,你要使他真正地脱离一切苦难的话,非自己成佛不可。自己成了佛之后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这个心发起来了,这样子修十二支缘起呢,上士道的,大士类,“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这个十二支下边还有,那么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但是我们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两天的讨论希望大家多下点工夫,一个是自己在寮房的时候多看几遍,把里边的意思呢能懂的通过了就没事。通不过的,问题在哪里,你不要讨论去了自己问题也找不到,那么人家说了半天,你跟人家跑了半天,结果讨论好了,自己问题还存在,没有解决,那就没有意思。把自己存在哪些问题,把它带上去,然后在讨论的时候,大家一起的智慧把这个问题解决。集思广益嘛,这个我们这里学习世间的时候也采取大家一起学习嘛,能够开智慧,解决问题嘛,我们佛教里面也要集思广益嘛,也要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然后把一些问题攻破。自己能力强的,当然也可以一个人解决了,但是你要帮助人家的话,也得要参与这个讨论,那么自己能力不够的更需要那些学得多的来帮助嘛。所以这几天希望大家讨论的时候,要认真一点。

  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六十一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了关于十二因缘的问题。这个十二因缘,到现在为止,可能还有很多人有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个《俱舍》的体系跟我们《瑜伽》的或者是《广论》的体系要把它分清楚,不要混起来。很多提的问题,都是这一类的:

  上次我们说在一百八十四页,如果“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那么“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这个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缘起。我们说这个在十二支里边,受是所引支,所引支它是种子,种子的受当然不能发爱,这个受现行了才能生爱嘛。所以说在这个所引支跟能生支的爱,两重因果。那么受能不能缘爱呢?能!当你这个所引支生出之后,成了所生支了,生、老死就包含的有五支(色、名色、六处、触、受),这个时候成现行了,这个时候能生爱了。那么,从这个苦生三惑,这三个烦恼都能从这个受里面生出来,但是在这里讲所引支的时候,二重因果,不能跟《俱舍》一样,一个个连下来看了,不行的。

  我们再说一下,这个两重因果,决不能把《俱舍》的三世的两重因果来看的,这个两重因果是两世的,最多是三世。能引,就是说无明造了业,它的业的种子在这个因位识里面,那么这个因位识,当它引出了所引的支的时候,成了果位的识,乃至受。我们要能生支的时候,爱、取去润那个因位识里面业的习气,使它成了有,能够发生现行了,有大势力,那么就生来了,生支,就是结生了。这个时候所引支,就变了所生支了,这个生老死就是果位识到那个受。那时候,生出来了,所以它的次第跟《俱舍》是不一样的,这个里边希望你们看的时候,不要把《俱舍》的一套,套上去。套上去之后,哪里套一点哪里就会错一点。要把这个两重因果的道理抓稳了,可能错误就少一点。

  再说这个两重因果不是三世因果、二世因果,不是世,是重,重就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两重,没有讲世,世后头讲,几世圆满,那就是说能生所生之间,他们决定是隔一世就会圆满的。能引呢,最多三世,能引、能生、所生最多三世,或者二世就圆满了。里边能引跟能生之间,可以隔很多世,但是这里边的缘起,不是这个一重缘起,另外的缘起,那就不相干了,就这一重缘起来说,最多是三世,快则二世。这是讲世了,前面二重因果不是讲世,跟《俱舍》的概念又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来研究这个《瑜伽》的或者《广论》的十二支的时候,固然《俱舍》有些地方可以参考,但是这个体系不一样的,一定要跳出《俱舍》的体系,才能够这个领会《广论》的。所以希望你们大家讨论或者思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否则的话,像这两天提的问题,都是这个不在题上的问题,都是甩在一边去的问题。

  那么好,我们现在还是接下去。十二缘起极重要,上一次讲过了,这个里边它的惑业果的关系,龙猛菩萨的一个颂,就可以把它总结。“从三出生二”,三个烦恼出二个业。从业生果,“从二出生七”,从两个业生七个果,行这个业出五个果,有这个业,出两个果。“从七复生三”,从这个果又生烦恼,那就是说受又生爱、取跟那个无明了。这个时候呢,这个七要现行起的时候才能生,种子的时候是不能生的,这个不要搞混了。

  这里说“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胜厌离方便”,由十二因缘的道理,我们在漂流生死,那么好好地思惟的话,如法地思惟的话,是最殊胜的厌离的方便。我们在厌离这个三界,最殊胜的方便就是如理地正思惟,这个十二支的缘起道理。所以说这个对我们修行有极大的重要性,这个里面又是把烦恼特别强调,“诸阿罗汉昔异生时”,阿罗汉还没有证果的时候,他造了很多的业,无始生死以来能引的业是很多了,数不清的,也不能全部受完,但是无烦恼。他烦恼断了,解脱生死,他的能引业也不感果了。所以说“若于是理获决定解”,烦恼断掉了就能了生死,这个道理能够得到决定解的话,“于烦恼执为怨敌”,那么决定把烦恼当作最大的冤敌,因为生死受苦,主要的就是烦恼。那么我们要不受苦呢,就把这个冤敌一定要灭掉它,“于灭烦恼能发精进”,那么我们现在修行的人,就是烦恼还是很多。烦恼起来之后,你要有这个正知正见,它是冤敌,它是要使你流转生死,受苦的,你就不能跟着它跑嘛。很多人起烦恼了,要跑了,要怎么了,这个,就是说知见还没生起来。烦恼是我们受苦的最大的冤敌,就是使我们受苦的敌人,我们不能跟它跑的。我们要认识烦恼,对治烦恼,最后消灭烦恼,这个是修行的重点,离开这个就谈不上修行了。那么头剃了,如果这个不做的话,头剃了干啥呢?这个就失去意义了。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这位大善知识专修的重心就是十二缘起支。他以这个为修行重点了,可见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修了之后,他作了一本书,叫《道次第》。

  下边又说:十二缘起,三类的人就分三个样子,下士道的,观恶趣的十二有支,流转还灭,流转到恶趣去了,还灭就恶趣就不去了,超出恶道了。中士道的十二有支,它就说流转,流转三界,还灭呢,出三界,了生死了。如果说是上士道,他把自己要出三界,要推想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他也要使他跳出生死的苦了,那么,起慈悲心了,那么,这样子的流转还灭呢,不是自己的还灭了,要把一切众生都从流转生死的苦里面救出来,那么,这是上士道。所以这个十二因缘是通三士的,但是通三士道意义也不一样。

  壬四  此等摄义

  第四此等摄义者。如前所说,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习者,能坏一切衰损根本极重愚暗,除遣妄执内外诸行从无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见,增盛佛语宝藏珍财,如实了知生死体相,便能发起猛利厌离,于解脱道策发其意,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就是修十二支的好处了,假使说前面说的,由业或者惑、烦恼,它们的积聚这些力量,生起苦蕴,流转生死。就是说由烦恼业,就感苦果了,这样子流转呢,尤其…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