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48

  ..续本文上一页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

  这里就是说,快的话二世就圆满了。他举个例,具体的说,假使说现法,就是这一辈子了,造了“天中顺生受业”,就是造了顺天的业了,下一辈子生天的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那么能引业就二支半满了,无明、行、因位识这二支半。临终之前,在生的时候,圆满爱、取、有三支,这个业造好了,烦恼来滋润它了,那么你这一辈子就把爱、取滋润的烦恼也生起了,又把前面业的力量增大、扩大了,马上可以生了,就有,那么到下一辈子呢就生出来了。“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下一世四支半的所引支就生了,就是成了所生支了,圆满所生的二支。所生支跟所引支就是一个东西。引的东西就是生的东西,这两个是同时的。那么前一辈子引了,能取的,润取的爱,能润的爱取也有,烦恼也有了,那么下一辈子呢生了,所引支也就成了所生支了。所引的四支半,所生的二支半都圆满了,这就是我们说二世就圆满能生所生。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谓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然是其余缘起之世,非此缘起之世故。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最长三生就圆满了,就能生所生来说。“谓其能生及二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能生是一生,二个所生,就是说所引的跟所生的这个一生,这两个分不开的。当所引的支成了现行的话就是所生支了,那么能引的也是一世,各须一世,最多是三世。“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所引支呢就是所生支嘛,这个包了进去了。所以说二所生呢不立二世的,这两个是一个。那么把这个四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所生跟所引的是一个时间,三个最多是三世了。“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然是其余缘起之世,非此缘起之世故”,我们说能生所生是二世圆满了,这没话说。能引跟能生不一定就是马上下一世就有,它可以隔了很多。

  假使说有个人,他造的能引支是天的业,但是他这一辈子又造了恶业了,就象那个坐四禅的比丘,他本来的业是感四禅天的,但是他临终的时候看到中有生起来了,他以为是涅槃了,起了邪见了,谤法了,那就马上改入地狱去了。那么能引的天的业就没有兑现了,生的时候生到地狱去了。地狱出来之后,或者生天的业又满了,那么能生到天上去,那就不是三世了,多隔一世了。或者说地狱出来,又经过畜生傍生等等,辗转增长,过了很久,能生天的能生支才出来,然后生到天上去了。那么能引跟能生所生之间,隔得很远,那么怎么说三生就圆满呢?但是中间的那些不是那个业,跟能引的能生所生的,不是那一个缘起。生地狱了、畜生了等等,跟生天的那个能生所生不相干的,不能算在里头,还只有三世。中间隔得再长,它们同一个缘起的话,还不过就是三世,所以说再长也不过三世。中间的所引支、所生支,如果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能引支跟能生支纵使你中间隔了很多世,就是说其他的地方去了很多,但是这个缘起是其他的缘起,跟原来的缘起不相干的。“非此缘起之世”,所以这个缘起就是三世,不会多的,最多是三世。

  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这个三世没把中有算进去,中有如果说它七天一死的话,那还要加进去。但是这个数目太小了,一般是不加进去了。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这个就是说为什么讲缘起呢?就是补特伽罗无我嘛,你知道流转生死中间没有一个实际的补特伽罗在造业,也没有一个实际的补特伽罗在受苦,都是十二支的缘起在流转、生死。作业也好、造果也好,都是行、烦恼在造业,烦恼能够推动行造业,结果就受果报,识乃至受,生老死,这个都不是补特伽罗,那么就是要破除补特伽罗我流转生死的那个所谓灵魂等等之类的这些邪见了,那么就讲缘起了。所以说虽然我们说了“如是已生诸果支时”,这个十二缘起生了果的时候,中间没有一个作业者,也没有一个受果的那个补特伽罗的士夫,这个补特伽罗的我是没有的。就是说造业的我,受果的我是没有的。只是十二支在流转。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唯法因只是法,没有人;唯法果,受的果也是法,没有补特伽罗掺在里头。因是法;果也是法。“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一般的凡夫呢生死的道理呢,不知道只是法在流转,因还是法,果也是法。他以为有个我在里面流转,愚蒙执为一个有我,有我求安乐了,就造善不善业了,顺的要求了,不顺的要排斥了,那么就造善不善业,这样子不断地流转了。“仍复流转”,就没有个完了。

  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故三有轮流转不息。

  “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所以说这个流转呢从三个烦恼推动二支造业,行了、有了。从业感果了,七个苦果,识乃至受,后面是老死二支。受了苦之后,又要造业起烦恼,烦恼又造业,不断地循环往复地反反复复地,这样子起烦恼造业感果,起烦恼造业感果,不断地流转。“又从烦恼如前而转”,烦恼起了之后,它又要造业了。造业之后又感果,感果之后又会起烦恼。烦恼又要造业。“故三有轮流转不息”,所以这三有的轮呢,流转不息,停不下来。为什么叫轮呢?无始无终了,你说哪一个是头?没有。轮,整个一个圆圈圈,哪一个都是可以作头,哪一个开头是没有的。一般就是说,我们打从小孩子起就经常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说先有鸡的话,鸡从哪里来的?鸡嘛蛋孵出来的嘛,那么先有蛋。蛋是哪儿来的?鸡养出来的,搞不完的这个事情。这个十二支也一样的,搞不完的。

  龙猛菩萨云:「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龙树菩萨把它总结了一下,“从三出生二”,烦恼,无明、爱、取三个烦恼,烦恼嘛造业了,行了、有了。“从二而生七”,既然造了业(就要)感果了,识乃至受五支,后面的生老死二支,共七支,造业就生果。“从七复生三”,感了果之后又要生烦恼,又生无明、爱、取。三嘛又生二,二嘛又生七,没有一个完的。“数转三有轮”,三有的流转之轮转不完了,就这样子回圈地转下去了。那么无明之前还要不要加?老死之后要不要再加?这个《俱舍》里讲得很好,可以参考,跟这个同样意思的。这十二支就可以把流转生死的讲完了。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胜厌离方便。

  假使你能够把流转生死的这个现象用十二支的道理来思惟的话,那就是最殊胜的厌离的方便,这样子思惟的话就会产生最大的厌离心。因为你根本没有个我,也没有所追求的东西,就是法在里边,自己骗自己,烦恼造业,业又感果,果又起烦恼,烦恼又造业,这样子劳而无功地流转,当然要生厌离心了,这是最殊胜的厌离的方便。

  从无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今以爱取而为滋养,由此增上,则当漂流善趣恶趣。

  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了很多的业,善的不善的都有。异熟还没出,这个业就是能引了,还没产生所生的果,所生的果还没出来。“对治未坏”,也没有把它对治掉,假使你忏悔了,把恶业忏悔掉了,它就坏掉了。你没有对治,没有把它坏掉,那么你现在假使有爱取把它滋养的话,增上有了,有支出来了,就漂流生死了,就生老死就来了。或者善趣或者恶趣,到处漂流。

  有支我们再看一看。大家翻到一百八十三页,“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那就是说过去行在识里边,业的习气熏好了,爱取把它润发出来。这样子对引生后有有大势力,就是有极大的力量要生起后有来了。那么还不是有,能引生后有,本身还不是有。什么叫有呢?“是于因上,假立果名”,有是后生的,生下来了,后有嘛,但现在还没有生,但是有大势力,决定能生。所以说因上,有支是因,后有是果。因上假立果名,安立个名字是果,实际上还是因。这个有大势力嘛,就是有支了。我们碰到好几次了,有大势力就是有支。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我们无始以来,造的业是不可计,当你成了阿罗汉之后,虽然新的业不造了,但过去造的业,这个数量还是不可计。“能引之业”,能够引起善恶趣的业还是不少,无数。“然无烦恼解脱生死”,但是他没有烦恼滋润了,他就解脱生死了,所以前面的那些能引支的一些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爱取一润的话,就要生果的。但是阿罗汉呢,爱、取的烦恼不生了,没有了,断掉了,纵使你过去有无数的能引的业,也可以解脱生死,不感果了。“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这个道理假使你决定解,肯定地理解了,已经不可转移了,决定是这样子的,产生胜解了,那么你对烦恼肯定当它是怨敌了。为什么?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受苦的,主要的是烦恼,业虽然是感果的直接的一个生的因,但是没有烦恼的滋润,它还是生不了果的,那么最坏的还是烦恼。我们要解脱生死呢,首先要对付的就是烦恼,所以烦恼是我们最大的怨敌。那么既然要知道它是怨敌呢,一定要把它灭掉。

  “于灭烦恼,能发精进”,你真正要了生死要成菩提的话,你灭除烦恼一定要发起最大的精进。这句话希望大家呢刻在心里边,数数地串习,为什么?很多的人烦恼一起呢,要走了,要怎么了,跟了烦恼去做坏事…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