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47

  ..续本文上一页明。爱取是独相,第一支里又没有,那么就缺了,不够了。如果照《俱舍》的讲法呢,不缺。无明就是过去的爱取,爱取就是现在的无明,这不缺。

  所以这两个体系不要搞错,如果体系搞清楚了,问题就没有了,那么看起来就很通顺了,很舒畅了。如果说开始搞不懂,你好好地思惟,等你搞懂了,你就会法喜充满,这个体系抓到了。现在我们就把昨天的略略地复习一下要点,回去再自己开动脑筋。这个理解也好,领悟也好,不能用人家的力量加进去,不行的,只能帮助,真的理解要靠自力生出来的。一定要靠自己独力思惟了,不能尽把人家的东西背下来都没有用的,那就靠自己慢慢去领会去。

  那么今天我们要接下去了。上一次我们讲到“引显二生差别”,这个我们讲独相跟杂相都说过了。下边,“诸支中几苦谛摄,及现法为苦”,这个也讲过了,一个是现苦,一个是当来苦,这个讲过了。这一句很要紧,“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学过《俱舍》的,又是把它混起来了,以为受嘛要生爱了,好象是一重缘起,在这里宗大师就怕我们搞错,特别强调,能生的爱跟生爱的那个受,这两个不是一重缘起。受是能引所引里的所引支,跟能引是一个缘起。而爱呢,能生支,跟所生支是一个缘起。你把受跟爱,看上去好象有受就生爱了,但是不是一个缘起,这个千万要注意。我们说《广论》用《瑜伽》的体系,跟《俱舍》的体系是不一样的,不要混淆,不是一个缘起,“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就是能引所引的缘起的果位,不是因位。这个是强调这一点。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能引所引打开讲,有四个要点,四个方面说了:

  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一何为所引”,什么叫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支,要除了半支,因位识,这个识分二位么,在业习气的时候,属于因位识,属于能引支的。所引支呢,果位识,已经成了果的种子了,叫果位识了。那就半支识。所以说,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一共四支半,这是所引。

  二以何而引,谓依无明之行;

  “二以何而引”,怎么样子引出来?“谓依无明之行”,无明的行就是业,把它引出来了。

  三如何而引,谓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

  “三如何而引”,怎么引出来的?“谓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在因位识里边有业的习气,把果位就引出来了,有业才能够感果嘛。所以说因位识里边有熏习了业的习气,业的习气有了之后,果的种子就出来了。

  四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四所引之义”,什么叫所引?所引的那个果,“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它现在还是种子了,假使碰到爱、取等等能生因的时候,就是说业的习气碰到了烦恼的滋润,它就生果了,这个生的果就是说后边的生、老死。生、老死跟所引的识、名色、六处、触、受就是一个东西,还没有引生出来的时候,种子位,就是所引支。假使碰到能生的爱、取,烦恼给它滋润了,这个业、习气就转成所生的生、老死了。这就是说所引的意思呢,(就是)碰到爱,它就可以生出来了,在所引的时候还是种子位,但是碰到爱取的滋润呢,它就现行出来了。“堪能转成如是诸果”,就生、老死了。这是从能引所引四个方面来讲。能生所生呢,三个方面来讲。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怎么样生的?“谓以爱缘取”,爱、取是两个烦恼嘛,这两个烦恼就把它生出来了。所以说我们要断烦恼,烦恼断完了,虽有业,不感果了。烦恼有的话,这个业就要感果的。

  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所生的果就是老死了。

  三如何而生,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行是业了,它熏习的识里边的业的习气,碰到爱、取的滋润,使它有大的力量,能够生出来。这个大力是什么?就是有了,有之后就是生了。

  《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缘起经》解释里边,所生支就是一支的,就是生。老死就是生支的过患,由生必定要变坏,改变的时候,衰退的时候就是老,坏掉之后就是死,那就是属于生一支里边的,不分开二支了,这个也可以讲,但是我们一般十二支,生、老死里边分老死另一支。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这就是说重复把善恶业的道理,把十二支的情况举一个例。假使说对业果“由愚”,愚,业果的无明,对业果不明白,造恶业就感苦果,造善业感乐果,这个道理不清楚,那么他就乱干了,造不善行了。这个时候,这个不善的行,在识里边熏习了不善的业的习气了,恶业习气。这个不善的习气使它能够成就三恶趣的果时识,就是所引的这个识呢,是属于三恶趣的了。“乃至于受”,识、名色、六处、触、受,这就是所引的果了。这个所引果还在种子位了,还没现行了。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用爱、取两个烦恼润发它,等于说种子用水土等等去润发使它生芽了。“令彼业习渐有势力”,这个习气,过去的习气力量就增加了,这个就是有了,有支。“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这个就是所生支,老死就来了。这是说恶趣的。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

  善趣的呢,“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这个无明呢,“愚无我真实”,不知道一切法没有我的,补特伽罗我是没有的,这个无明,他不清楚。他虽然不善业不造了,但是善业还是要造,因为还有个我嘛,他要使自己享受嘛所以要欲界去了,欲界人天了,要修禅定嘛就到色、无色界去了,还是以我的出发来做的。“起欲界摄戒等福行”,那就是说福业了。“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不动业。那么造了福业不动业呢,“于识熏习妙业习气”,在因位识里边,熏习了好的业的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这个业的习气它熏了之后,将来能够成功欲界的善趣,人天趣,上二界的禅定的天了,色界无色界,这个果位识也生起来了。因位识的业习气,感得果位识的欲界的善趣或者上二界的果位的识,乃至受,识、名色乃至受。这个是还在因位了,未来的苦,还在种子位了。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经过爱取的烦恼润发它,使一个业熏在种子的业呢,能够势力扩大成有支。有支过来就是生了,就生到善趣,或者生天上,色、无色界去了,就产生生、老死这几支。

  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

  这两个业,善不善的业呢就把前面十二有支的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的道理,用具体的把它举了两个例。这个举好之后,下边是说另外的问题,这个十二支里边,可以把烦恼、业、苦这三个道包括。烦恼、业是集谛,苦是苦谛了,这三个东西包完。这个《俱舍》有的,一样的。

  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龙树菩萨把它总结一下:初:无明,八九:爱、取,这三个是烦恼。“二及十”,二就是行,十是有:这是业。余七:就是识、名色、六处、触、受,前面所引的五支,跟所生的二支:生、老死,一共七支,是苦,这是果。十二支包括了烦恼、业、苦三个道,不超出这三个。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

  《稻秆经》里边把十二支又把它摄了四个。

  谓一无明种者,二于业田中下识种子,三润以爱水,遂四于母胎生名色芽。

  他把它分了四个,一个无明种者,无明等于说一个种地的人,他在业田里边种了一些识的种子,下了种子了,他农夫――种地的人在田里边,这个田是业的田,种下一颗识的种子。这个识种子呢,润以爱水,爱、取嘛,那么就生出名色的芽了,果就生出来了。这里又把它变一个样子,从四个方面来说。这个十二支的说法很多,我们现在知道的那么多,没有讲的还有其他的变化。那么就这一点呢就够了。这个里边基本上把十二支讲好了。

  据昨天他们小组的辅导员反映,有些沙弥很着急,搞不懂,着急了:“啊呀,怎么听不懂起来了?”这个不要着急,因为你的种子太少了嘛,种子多了,多熏习,多思惟,那就会懂的。但是也不敢担保每一个人都会懂,因为才来的人你短时间要把比较高深的道理搞懂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所以说都要几年嘛,我们这里学了好多年的还是有难度,那你才来,没有难度就懂了?那也太便宜了。要经过艰苦的脑力劳动,思惟,慢慢地就会懂了。下面我们接下去。

  

  壬三  几世圆满

  第三几世圆满者。

  这十二支几世圆满?《俱舍》就说了二个,一个是三世,一个二世。这里又是一个样子,跟它不一样的,又不要混淆了。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

  几世圆满呢?这是不定了,能引跟所引的中间,可以有无量劫,很长。无始以来我们造的业,到现在还没报的,还在。所引支呢,它要跟所生支是一个东西嘛,生出来之后才能够生现行。那么没有生之前,它的时间间隔可以无量劫,但是要短的话,第二世就能生起,也可以。所以说没有那么死板板的,一定三世,一定二世。

  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速者二生即能圆满。

  “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能生跟所生这两个是不会隔得很远的,就是第一生能生支,第二世就是所生支就来了。能引所引可以隔的很长,也可以二世就圆满。而能生所生,决定是一辈子,第二世就要圆满的。“速者二生即能圆满”,快的话,这辈子能生,下一辈子所生就出来了。

  如于现法新造…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