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愛取是獨相,第一支裏又沒有,那麼就缺了,不夠了。如果照《俱舍》的講法呢,不缺。無明就是過去的愛取,愛取就是現在的無明,這不缺。
所以這兩個體系不要搞錯,如果體系搞清楚了,問題就沒有了,那麼看起來就很通順了,很舒暢了。如果說開始搞不懂,你好好地思惟,等你搞懂了,你就會法喜充滿,這個體系抓到了。現在我們就把昨天的略略地複習一下要點,回去再自己開動腦筋。這個理解也好,領悟也好,不能用人家的力量加進去,不行的,只能幫助,真的理解要靠自力生出來的。一定要靠自己獨力思惟了,不能盡把人家的東西背下來都沒有用的,那就靠自己慢慢去領會去。
那麼今天我們要接下去了。上一次我們講到“引顯二生差別”,這個我們講獨相跟雜相都說過了。下邊,“諸支中幾苦谛攝,及現法爲苦”,這個也講過了,一個是現苦,一個是當來苦,這個講過了。這一句很要緊,“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學過《俱舍》的,又是把它混起來了,以爲受嘛要生愛了,好象是一重緣起,在這裏宗大師就怕我們搞錯,特別強調,能生的愛跟生愛的那個受,這兩個不是一重緣起。受是能引所引裏的所引支,跟能引是一個緣起。而愛呢,能生支,跟所生支是一個緣起。你把受跟愛,看上去好象有受就生愛了,但是不是一個緣起,這個千萬要注意。我們說《廣論》用《瑜伽》的體系,跟《俱舍》的體系是不一樣的,不要混淆,不是一個緣起,“發愛之受,乃是余重緣起果位”,就是能引所引的緣起的果位,不是因位。這個是強調這一點。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能引所引打開講,有四個要點,四個方面說了:
一何爲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一何爲所引”,什麼叫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識、名色、六處、觸、受這五支,要除了半支,因位識,這個識分二位麼,在業習氣的時候,屬于因位識,屬于能引支的。所引支呢,果位識,已經成了果的種子了,叫果位識了。那就半支識。所以說,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一共四支半,這是所引。
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
“二以何而引”,怎麼樣子引出來?“謂依無明之行”,無明的行就是業,把它引出來了。
叁如何而引,謂于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
“叁如何而引”,怎麼引出來的?“謂于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在因位識裏邊有業的習氣,把果位就引出來了,有業才能夠感果嘛。所以說因位識裏邊有熏習了業的習氣,業的習氣有了之後,果的種子就出來了。
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四所引之義”,什麼叫所引?所引的那個果,“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它現在還是種子了,假使碰到愛、取等等能生因的時候,就是說業的習氣碰到了煩惱的滋潤,它就生果了,這個生的果就是說後邊的生、老死。生、老死跟所引的識、名色、六處、觸、受就是一個東西,還沒有引生出來的時候,種子位,就是所引支。假使碰到能生的愛、取,煩惱給它滋潤了,這個業、習氣就轉成所生的生、老死了。這就是說所引的意思呢,(就是)碰到愛,它就可以生出來了,在所引的時候還是種子位,但是碰到愛取的滋潤呢,它就現行出來了。“堪能轉成如是諸果”,就生、老死了。這是從能引所引四個方面來講。能生所生呢,叁個方面來講。
叁相當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
“叁相當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怎麼樣生的?“謂以愛緣取”,愛、取是兩個煩惱嘛,這兩個煩惱就把它生出來了。所以說我們要斷煩惱,煩惱斷完了,雖有業,不感果了。煩惱有的話,這個業就要感果的。
二何爲所生,謂生老死;
所生的果就是老死了。
叁如何而生,謂由行于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行是業了,它熏習的識裏邊的業的習氣,碰到愛、取的滋潤,使它有大的力量,能夠生出來。這個大力是什麼?就是有了,有之後就是生了。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爲所生支,老死則爲彼等過患。
《緣起經》解釋裏邊,所生支就是一支的,就是生。老死就是生支的過患,由生必定要變壞,改變的時候,衰退的時候就是老,壞掉之後就是死,那就是屬于生一支裏邊的,不分開二支了,這個也可以講,但是我們一般十二支,生、老死裏邊分老死另一支。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于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叁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于受。
這就是說重複把善惡業的道理,把十二支的情況舉一個例。假使說對業果“由愚”,愚,業果的無明,對業果不明白,造惡業就感苦果,造善業感樂果,這個道理不清楚,那麼他就亂幹了,造不善行了。這個時候,這個不善的行,在識裏邊熏習了不善的業的習氣了,惡業習氣。這個不善的習氣使它能夠成就叁惡趣的果時識,就是所引的這個識呢,是屬于叁惡趣的了。“乃至于受”,識、名色、六處、觸、受,這就是所引的果了。這個所引果還在種子位了,還沒現行了。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于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用愛、取兩個煩惱潤發它,等于說種子用水土等等去潤發使它生芽了。“令彼業習漸有勢力”,這個習氣,過去的習氣力量就增加了,這個就是有了,有支。“于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這個就是所生支,老死就來了。這是說惡趣的。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于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
善趣的呢,“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這個無明呢,“愚無我真實”,不知道一切法沒有我的,補特伽羅我是沒有的,這個無明,他不清楚。他雖然不善業不造了,但是善業還是要造,因爲還有個我嘛,他要使自己享受嘛所以要欲界去了,欲界人天了,要修禅定嘛就到色、無色界去了,還是以我的出發來做的。“起欲界攝戒等福行”,那就是說福業了。“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不動業。那麼造了福業不動業呢,“于識熏習妙業習氣”,在因位識裏邊,熏習了好的業的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這個業的習氣它熏了之後,將來能夠成功欲界的善趣,人天趣,上二界的禅定的天了,色界無色界,這個果位識也生起來了。因位識的業習氣,感得果位識的欲界的善趣或者上二界的果位的識,乃至受,識、名色乃至受。這個是還在因位了,未來的苦,還在種子位了。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于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
經過愛取的煩惱潤發它,使一個業熏在種子的業呢,能夠勢力擴大成有支。有支過來就是生了,就生到善趣,或者生天上,色、無色界去了,就産生生、老死這幾支。
如是十二有支,複于煩惱業苦叁道,悉皆攝盡。
這兩個業,善不善的業呢就把前面十二有支的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的道理,用具體的把它舉了兩個例。這個舉好之後,下邊是說另外的問題,這個十二支裏邊,可以把煩惱、業、苦這叁個道包括。煩惱、業是集谛,苦是苦谛了,這叁個東西包完。這個《俱舍》有的,一樣的。
如龍猛菩薩雲:「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爲業,余七者是苦。」
龍樹菩薩把它總結一下:初:無明,八九:愛、取,這叁個是煩惱。“二及十”,二就是行,十是有:這是業。余七:就是識、名色、六處、觸、受,前面所引的五支,跟所生的二支:生、老死,一共七支,是苦,這是果。十二支包括了煩惱、業、苦叁個道,不超出這叁個。
《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爲四因。
《稻稈經》裏邊把十二支又把它攝了四個。
謂一無明種者,二于業田中下識種子,叁潤以愛水,遂四于母胎生名色芽。
他把它分了四個,一個無明種者,無明等于說一個種地的人,他在業田裏邊種了一些識的種子,下了種子了,他農夫――種地的人在田裏邊,這個田是業的田,種下一顆識的種子。這個識種子呢,潤以愛水,愛、取嘛,那麼就生出名色的芽了,果就生出來了。這裏又把它變一個樣子,從四個方面來說。這個十二支的說法很多,我們現在知道的那麼多,沒有講的還有其他的變化。那麼就這一點呢就夠了。這個裏邊基本上把十二支講好了。
據昨天他們小組的輔導員反映,有些沙彌很著急,搞不懂,著急了:“啊呀,怎麼聽不懂起來了?”這個不要著急,因爲你的種子太少了嘛,種子多了,多熏習,多思惟,那就會懂的。但是也不敢擔保每一個人都會懂,因爲才來的人你短時間要把比較高深的道理搞懂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所以說都要幾年嘛,我們這裏學了好多年的還是有難度,那你才來,沒有難度就懂了?那也太便宜了。要經過艱苦的腦力勞動,思惟,慢慢地就會懂了。下面我們接下去。
壬叁 幾世圓滿
第叁幾世圓滿者。
這十二支幾世圓滿?《俱舍》就說了二個,一個是叁世,一個二世。這裏又是一個樣子,跟它不一樣的,又不要混淆了。
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無余世隔。
幾世圓滿呢?這是不定了,能引跟所引的中間,可以有無量劫,很長。無始以來我們造的業,到現在還沒報的,還在。所引支呢,它要跟所生支是一個東西嘛,生出來之後才能夠生現行。那麼沒有生之前,它的時間間隔可以無量劫,但是要短的話,第二世就能生起,也可以。所以說沒有那麼死板板的,一定叁世,一定二世。
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速者二生即能圓滿。
“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能生跟所生這兩個是不會隔得很遠的,就是第一生能生支,第二世就是所生支就來了。能引所引可以隔的很長,也可以二世就圓滿。而能生所生,決定是一輩子,第二世就要圓滿的。“速者二生即能圓滿”,快的話,這輩子能生,下一輩子所生就出來了。
如于現法新造…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