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48

  ..續本文上一頁天中順生受業,即于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叁支,于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

  這裏就是說,快的話二世就圓滿了。他舉個例,具體的說,假使說現法,就是這一輩子了,造了“天中順生受業”,就是造了順天的業了,下一輩子生天的業。“即于現法滿二支半”,那麼能引業就二支半滿了,無明、行、因位識這二支半。臨終之前,在生的時候,圓滿愛、取、有叁支,這個業造好了,煩惱來滋潤它了,那麼你這一輩子就把愛、取滋潤的煩惱也生起了,又把前面業的力量增大、擴大了,馬上可以生了,就有,那麼到下一輩子呢就生出來了。“于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下一世四支半的所引支就生了,就是成了所生支了,圓滿所生的二支。所生支跟所引支就是一個東西。引的東西就是生的東西,這兩個是同時的。那麼前一輩子引了,能取的,潤取的愛,能潤的愛取也有,煩惱也有了,那麼下一輩子呢生了,所引支也就成了所生支了。所引的四支半,所生的二支半都圓滿了,這就是我們說二世就圓滿能生所生。

  遲久亦定不過叁生,謂其能生及二所生並叁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于所生支攝故,能引能生中間,縱爲多世間隔,然是其余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

  “遲久亦定不過叁生”,最長叁生就圓滿了,就能生所生來說。“謂其能生及二生並叁能引各須一生”,能生是一生,二個所生,就是說所引的跟所生的這個一生,這兩個分不開的。當所引的支成了現行的話就是所生支了,那麼能引的也是一世,各須一世,最多是叁世。“諸所引支于所生支攝故”,所引支呢就是所生支嘛,這個包了進去了。所以說二所生呢不立二世的,這兩個是一個。那麼把這個四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所生跟所引的是一個時間,叁個最多是叁世了。“能引能生中間,縱爲多世間隔,然是其余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我們說能生所生是二世圓滿了,這沒話說。能引跟能生不一定就是馬上下一世就有,它可以隔了很多。

  假使說有個人,他造的能引支是天的業,但是他這一輩子又造了惡業了,就象那個坐四禅的比丘,他本來的業是感四禅天的,但是他臨終的時候看到中有生起來了,他以爲是涅槃了,起了邪見了,謗法了,那就馬上改入地獄去了。那麼能引的天的業就沒有兌現了,生的時候生到地獄去了。地獄出來之後,或者生天的業又滿了,那麼能生到天上去,那就不是叁世了,多隔一世了。或者說地獄出來,又經過畜生傍生等等,輾轉增長,過了很久,能生天的能生支才出來,然後生到天上去了。那麼能引跟能生所生之間,隔得很遠,那麼怎麼說叁生就圓滿呢?但是中間的那些不是那個業,跟能引的能生所生的,不是那一個緣起。生地獄了、畜生了等等,跟生天的那個能生所生不相幹的,不能算在裏頭,還只有叁世。中間隔得再長,它們同一個緣起的話,還不過就是叁世,所以說再長也不過叁世。中間的所引支、所生支,如果能引能生中間,“縱爲多世間隔”,能引支跟能生支縱使你中間隔了很多世,就是說其他的地方去了很多,但是這個緣起是其他的緣起,跟原來的緣起不相幹的。“非此緣起之世”,所以這個緣起就是叁世,不會多的,最多是叁世。

  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這個叁世沒把中有算進去,中有如果說它七天一死的話,那還要加進去。但是這個數目太小了,一般是不加進去了。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這個就是說爲什麼講緣起呢?就是補特伽羅無我嘛,你知道流轉生死中間沒有一個實際的補特伽羅在造業,也沒有一個實際的補特伽羅在受苦,都是十二支的緣起在流轉、生死。作業也好、造果也好,都是行、煩惱在造業,煩惱能夠推動行造業,結果就受果報,識乃至受,生老死,這個都不是補特伽羅,那麼就是要破除補特伽羅我流轉生死的那個所謂靈魂等等之類的這些邪見了,那麼就講緣起了。所以說雖然我們說了“如是已生諸果支時”,這個十二緣起生了果的時候,中間沒有一個作業者,也沒有一個受果的那個補特伽羅的士夫,這個補特伽羅的我是沒有的。就是說造業的我,受果的我是沒有的。只是十二支在流轉。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叁門善不善業仍複流轉。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唯法因只是法,沒有人;唯法果,受的果也是法,沒有補特伽羅摻在裏頭。因是法;果也是法。“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叁門善不善業仍複流轉”,一般的凡夫呢生死的道理呢,不知道只是法在流轉,因還是法,果也是法。他以爲有個我在裏面流轉,愚蒙執爲一個有我,有我求安樂了,就造善不善業了,順的要求了,不順的要排斥了,那麼就造善不善業,這樣子不斷地流轉了。“仍複流轉”,就沒有個完了。

  故從叁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複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叁有輪流轉不息。

  “故從叁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複從七苦而起煩惱”,所以說這個流轉呢從叁個煩惱推動二支造業,行了、有了。從業感果了,七個苦果,識乃至受,後面是老死二支。受了苦之後,又要造業起煩惱,煩惱又造業,不斷地循環往複地反反複複地,這樣子起煩惱造業感果,起煩惱造業感果,不斷地流轉。“又從煩惱如前而轉”,煩惱起了之後,它又要造業了。造業之後又感果,感果之後又會起煩惱。煩惱又要造業。“故叁有輪流轉不息”,所以這叁有的輪呢,流轉不息,停不下來。爲什麼叫輪呢?無始無終了,你說哪一個是頭?沒有。輪,整個一個圓圈圈,哪一個都是可以作頭,哪一個開頭是沒有的。一般就是說,我們打從小孩子起就經常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你說先有雞的話,雞從哪裏來的?雞嘛蛋孵出來的嘛,那麼先有蛋。蛋是哪兒來的?雞養出來的,搞不完的這個事情。這個十二支也一樣的,搞不完的。

  龍猛菩薩雲:「從叁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複生叁,數轉叁有輪。」

  龍樹菩薩把它總結了一下,“從叁出生二”,煩惱,無明、愛、取叁個煩惱,煩惱嘛造業了,行了、有了。“從二而生七”,既然造了業(就要)感果了,識乃至受五支,後面的生老死二支,共七支,造業就生果。“從七複生叁”,感了果之後又要生煩惱,又生無明、愛、取。叁嘛又生二,二嘛又生七,沒有一個完的。“數轉叁有輪”,叁有的流轉之輪轉不完了,就這樣子回圈地轉下去了。那麼無明之前還要不要加?老死之後要不要再加?這個《俱舍》裏講得很好,可以參考,跟這個同樣意思的。這十二支就可以把流轉生死的講完了。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假使你能夠把流轉生死的這個現象用十二支的道理來思惟的話,那就是最殊勝的厭離的方便,這樣子思惟的話就會産生最大的厭離心。因爲你根本沒有個我,也沒有所追求的東西,就是法在裏邊,自己騙自己,煩惱造業,業又感果,果又起煩惱,煩惱又造業,這樣子勞而無功地流轉,當然要生厭離心了,這是最殊勝的厭離的方便。

  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爲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了很多的業,善的不善的都有。異熟還沒出,這個業就是能引了,還沒産生所生的果,所生的果還沒出來。“對治未壞”,也沒有把它對治掉,假使你忏悔了,把惡業忏悔掉了,它就壞掉了。你沒有對治,沒有把它壞掉,那麼你現在假使有愛取把它滋養的話,增上有了,有支出來了,就漂流生死了,就生老死就來了。或者善趣或者惡趣,到處漂流。

  有支我們再看一看。大家翻到一百八十叁頁,“有者,謂昔行于識,熏業氣習,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那就是說過去行在識裏邊,業的習氣熏好了,愛取把它潤發出來。這樣子對引生後有有大勢力,就是有極大的力量要生起後有來了。那麼還不是有,能引生後有,本身還不是有。什麼叫有呢?“是于因上,假立果名”,有是後生的,生下來了,後有嘛,但現在還沒有生,但是有大勢力,決定能生。所以說因上,有支是因,後有是果。因上假立果名,安立個名字是果,實際上還是因。這個有大勢力嘛,就是有支了。我們碰到好幾次了,有大勢力就是有支。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若于是理獲決定解,則于煩惱執爲怨敵,于滅煩惱能發精進。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我們無始以來,造的業是不可計,當你成了阿羅漢之後,雖然新的業不造了,但過去造的業,這個數量還是不可計。“能引之業”,能夠引起善惡趣的業還是不少,無數。“然無煩惱解脫生死”,但是他沒有煩惱滋潤了,他就解脫生死了,所以前面的那些能引支的一些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愛取一潤的話,就要生果的。但是阿羅漢呢,愛、取的煩惱不生了,沒有了,斷掉了,縱使你過去有無數的能引的業,也可以解脫生死,不感果了。“若于是理獲決定解,則于煩惱執爲怨敵,于滅煩惱能發精進”,這個道理假使你決定解,肯定地理解了,已經不可轉移了,決定是這樣子的,産生勝解了,那麼你對煩惱肯定當它是怨敵了。爲什麼?無始以來,流轉生死受苦的,主要的是煩惱,業雖然是感果的直接的一個生的因,但是沒有煩惱的滋潤,它還是生不了果的,那麼最壞的還是煩惱。我們要解脫生死呢,首先要對付的就是煩惱,所以煩惱是我們最大的怨敵。那麼既然要知道它是怨敵呢,一定要把它滅掉。

  “于滅煩惱,能發精進”,你真正要了生死要成菩提的話,你滅除煩惱一定要發起最大的精進。這句話希望大家呢刻在心裏邊,數數地串習,爲什麼?很多的人煩惱一起呢,要走了,要怎麼了,跟了煩惱去做壞事…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