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50

  ..续本文上一页特别是十二支流转三有的道理,能够很善巧地了知以后。同时,不但了知了,还正确地修习的,知了之后能修的。那么可以摧毁一切衰损的根本、最重的愚痴什么呢?

  “除遣妄执内外诸行从无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见”,那么外道,“妄执内外诸行”,他又执自己有一个我,自我,这是有些外道。有些外道,执一个大自在,或者造世主,这样子世间造成了。这些邪因生或者无因生,无因而有的,这些邪见都会破除。我们在学《科颂》的时候,就是说十二因缘呢,可以破前际喻,后际喻等等说了很多,那些不正知见都可以从十二因缘来破除。这个破除呢,增加智慧了,就是佛语的宝藏的珍财增加了。我们的法财呢,就是正法的财富呢,可以增盛,增加我们的财富。

  那么如实地了知生死的体相,就是那回事,就是十二支在流转,并没有补特伽罗,也没有一个造世主在那里推动。

  “便能发起猛利厌离”,那么,这样子呢,能够产生猛利的厌离心。就是前面说的,是最能触发最好的厌离的方便。这个厌离生起之后,“于解脱道策发其意”,能够策励自己向解脱道进了。如果厌离心没有的,解脱道走了,碰到一些困难就退掉了,那么就有没有力量了。猛利的厌离心生起来,一切不在话下。无边的生死都受过了,修行的一点苦,当然还是有苦了,这个跟那个无始以来所受的苦,那是不可比的了,这点轻苦不受,将来解脱得不到的,所以说,不要害怕。“是能醒觉诸先修者”,把一切修行的人,能够得到圣位的微妙习气,就是下种子嘛。下了,得到圣位的最殊胜的种子,是最胜的方便。

  如是亦如《妙臂请问经》云:「于愚痴者,以缘起道。」

  《妙臂请问经》就是说了:愚痴的,对三界不了解的,前际是什么?后际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我,还有没有什么造物主?它是邪因生、无因生等等?搞不清楚的,讲缘起,他就什么都知道了,解除,把他邪见都解除了。

  《稻秆经》说:「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这个就是《科颂》里讲的那些不正之见了,都可以遣除,这个可以参考《科颂》的那个,或者《俱舍》的。

  龙猛菩萨云:「此缘起甚深,是佛语藏宝。」

  缘起的道理极深,不要看浅了。有的人,《俱舍》的缘起学了,好象没有什么问题,这个缘起一学感到很头痛,就打退堂鼓了,不想学了。那么,我们说缘起的道理很深的,不是说,那么一看就懂的,没那么方便了,要下功夫,功夫下了就会懂。这个是佛语的藏宝,佛说的法里面一个殊胜的宝。它很深了,浅了就不叫宝了,因为这是很深的才是宝。

  《毗奈耶》教中说第一双,(即舍利弗与目犍连)所有现行,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

  “《毘奈耶》教中说第一双”,这是引一个故事了,那么,律藏里面就说一个故事,说第一双,第一双就是舍利弗跟目犍连了,他们是佛弟子里面最好的一对弟子,叫一双,第一双。“所有现行”,他说的他们的一些事情了,怎么说呢?“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目犍连、舍利弗都有神通的,他们经常到五趣里去游观,去看了,观察了。五趣就是说天、人、地狱、恶鬼、畜生了,他去观察之后,回来了,到南瞻部洲。为他的四众弟子,就宣说他们所看到的这些五趣里的苦。

  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乐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双,请为教诲,二人受已教诲彼等,得教授已,爱乐梵行便能证得殊胜上德。

  所有的弟子,跟这个共住、近住,一般我们的解释呢,是跟佛一起住的,或者在附近住的,那些弟子,都是出家的。“不乐梵行”,出了家之后,对修梵行,感到不感兴趣,就是说,五欲的心,还没有放下。那么,这些人怎么办呢?就交给第一双,舍利弗目犍连,叫他们去教授教诫。他们两个人,把这些人领回去了,怎么教诫呢?这是把这些苦给他们说嘛,现实的,亲眼看到的。“得教授已”,他们这些人得了教授以后,感到这个流转的苦恼,确实难受,那不是解脱好吗?修梵行能得解脱嘛。他们就“爱乐梵行”,这样子呢,修了梵行就便能证得“殊胜上德”,殊胜的功德能够增上,能够证到了。所以说,戒是一个根本嘛,梵行没有的话,殊胜的上德是证不到的。所以说,一定要爱乐梵行,然后能够证得殊胜的上德。

  大师见此问阿难陀启白其事,佛曰一切时处,不能遍有如第一双,应于门房画生死轮,分为五分,周围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其次乃兴画生死轮。

  “大师见此问阿难陀启白其事”,佛看到这个事情之后,就问阿难陀了,他们怎么教诫的,等等这个事情,阿难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了,告诉佛了。“佛曰一切时处,不能遍有如第一双,应于门房画生死轮,分为五分,周围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其次乃兴画生死轮”,这个就是说佛就说了,“一切时处”,舍利弗目犍连只在这个地方教化,“一切时”,将来就不会有,其他地方也没有舍利弗目犍连。那么,不能到处什么时候都有这样子的人去教化了,那么怎么办呢?“应于门房”,在门上画一个生死轮,画五分,周围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的图,其次再画生死的轮。这个图我们有了,就是流转生死的十二因缘图了。这个画了呢,可以教诫弟子了,即使舍利弗目犍连没有亲自教,也可以用这个图去教。这样子,方便一切时处的那些佛弟子了。

  又为仙道大王寄佛像时,于下绘写十二缘起流转还灭而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晓时,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

  佛这么说了之后,后来有一个摩揭陀国的国王,叫影胜王。他外面呢,在边地有个国王呢,叫仙道王,这个国王,仙道王的力量很大,是新兴的一个大国。这个仙道大王呢,他送了一个很名贵的衣服、衣料之类的,送给这个影胜王。影胜王收了这个东西呢,感到很难处理,因为这个对方国家很大,又不好得罪他,那么,该怎么还礼呢?就问佛,佛就说你画个十二因缘图,这个最尊贵的供养他好了。那么,影胜王就画了这个图,寄过去了。寄个佛像,先是画个佛像,下面画十二因缘缘起的流转还灭的图,就寄给他作为还礼。这个仙道大王呢,有善根的,他拿了这个佛像、十二因缘流转还灭的图看了之后呢,当天晚上就对着这个图修观了,等到天亮的时候就证果了。他当天就是“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观想这个图,到天亮的时候善观缘起二种道理,流转还灭,而到天亮的时候证圣果了。那就是说这个图有极大的作用。那么后来的佛弟子呢,藏地的佛教寺院都画得都有,那么汉地还没有,也可以模仿他们。

  己二 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

  《广论》的好处呢,就是说教你一个法,修法也教了,然后呢修到哪一个够量了,否则的话,没有够量还得要修了,那么到哪一个够量,这个量要告诉你: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

  我们看了这个苦、集二谛的或者是十二缘起,都是讲生死苦嘛,详细地了知生死体相之后,那么就厌离生死了,要舍了生死,想了生死,要证寂灭。

  虽纔生此,亦是出离意乐,然唯尔许犹非止足。

  那么这个念头才一生起来,这是出离心的意乐心了。“然唯尔许犹非止足”,但是你这个心生起来了,固然是出离的意乐心,很好!但是这个力量是不够了,不能满足了。

  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我们生一个念头,生死苦,要舍生死,要证寂灭。要舍生死就要希望寂灭了;寂灭,要证到才行了,单是想一想还不够了。这个念头,是出离意乐心,很好!但是这个还是不够的,那么这个心,要生得怎么样才够量呢?《六十正理论释》里边就讲,我们处在“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就是生死之中了,三地是天上、天下、龙宫这三个,开始已经讲过的。“如入火宅决欲超出”,在这个三地之中,好象是火宅,决定要跑出来,不跑出来,要烧死的嘛,那么就是《法华经》的火宅喻一模一样的。那么你这个心生起了,三界,这个三地就是跟三界一样的,三地嘛:天上、人间加龙宫了,对这个,好象是火宅一样,我们决定要出,那么这个心生起了,这个量才够。

  又云:「如囚欲脱狱」等。

  等于关了牢间的一个犯人,他希望从牢间里脱出来。这个犯人处死刑的,如果关在里面时间到了要杀了,那么他无时无刻都想逃嘛,这个心,如果我们出离三界的心也是这样生起来之后,那么这个量是够了。

  如前所引。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就是说所引的二个论了,所引论里边的话,好象是我们误入炽然火宅,这个唯一的,跑到一个很大的,烧得火很厉害的火宅里边去了,或者到牢狱里去,要判死刑了,当然不愿意在那里住嘛,这个时候能生多少要逃脱的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那么就这样子的心有多少,我们要发生脱离三界的心一样发生那么多少,这个还要增长,就是说起码要有这样的心。我们呆在火宅里边,牢狱里边,有多少的心,要逃出来,我们对三界的苦,想脱离的心,也该生那么多少,这个量是够了。但是够了之后,并不是到此为止,满足了,还要增长。起码的,这个量要够,那么这是够量,够了量也不是停下来了,还要增长。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假使说,这是打个比喻了,霞惹瓦曾经说过一句话,假如我们是口头上这么说了几句话,那等于说如酸酒上面撒了一些面粉,那是一点点东西。你说供养了,那太少了。我们口头上说一些,生死苦,犹如火宅,这个说一下,那么对于集谛生死的因呢,“见不可欲”,真正对集谛,生死因,就是不可欲的,就是很可怕的,也…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