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51

  ..续本文上一页仅仅是口头上说了那么一点点,那是绝对不够的。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唯虚言。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假如说对集谛的生死因,仅是口头上说说的,那么你要把苦集的灭掉,要求灭谛,求解脱的心,也仅仅是这么一点点,口头上说的那么一点点。“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唯虚言”,那么为了证明要求解脱,证灭谛的话,要修道了,修道的心,也仅仅是一个口头空言了,所以说,开始的话是一个口头说说的,那么一连串后来都是空言,都是假话,没有实际内涵的。

  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扩大来说:自己的苦也仅仅是口头上说说的,那么众生在受苦,你不忍他的苦,起悲心,这个悲心也无从生起。因为这个苦你根本认识得不够,自己都不想出离,仅是口头的说说的,众生所受的苦,你不忍他,想把他救出来的悲心,肯定也是口头说说而已的,真正的悲是生不起来的。这个悲心生不起来,那么你说要成佛度众生,大乘这个话也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随言知名”,随着这个话,照对一个名相就完了,内涵是没有的。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习。

  所以说中士道要紧,中士道把这个三界流转的生死苦,彻底看清楚了。然后自己激发了,要赶快出离的心生起了。然后扩大,自己对一切做过我们母亲的有情,他们也在受这样的苦。那么生起悲心,要救他的苦。你要救他的苦,只有成佛才有能力,那就发起菩提心来了,这个才是有力的。所以说真正大乘的悲心、菩提心,要建立在我们中士道真正的知苦,要求出离的心生起,所以说大乘跟这个中士道没有矛盾的。

  那么为什么骂这个二乘焦芽败种呢?这是二乘的道是要修的,但是二乘的心是不能生的。二乘的心是什么呢,单求自利,“我自己出离生死就够了,其他的我就不管了。”这个心是要不得。那么二乘修的道,看了生死的苦,决定要出离的心,要这个,这是要的。自己要出离,才晓得一切有情要出离,那么才能发起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自己的苦都认不清楚,你也不想出离,那么你要悲心,救众生的悲,也是假的。悲心是假的,要成佛度众生,也是空话。所以说中士道对上士道极重要,不能说我们跳过中士道直接修上士道,这是不行的。没有这个基础,悲心生不起,这个佛也……,菩提心也发不起了,所以说这里强调中士道的重要性。

  除邪分别

  己三  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在修中士道里边,有些人取一种,生一种邪的分别。“除遣此中邪分别”,这个邪的分别就是说,学法,没有这个传承。凭自己的想象,第六意识,烦恼的依据来观察佛语就会产生邪见,那么他就怎么说呢,这类邪见怎么的呢?

  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这个话就是说,在生死里边,修厌患,求出离,这个假使声闻,你这样子的话,生死看得很苦,要厌离,要求出离。你这样子呢,跟声闻一样了。“堕寂灭边”,就是单求涅槃了。“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离”,于生死中不乐安住,要求寂灭了,求灭谛了。这个灭谛,就是声闻的灭谛了,就是住了哪里去嘛,自己了生死就好了嘛。这样子的厌离呢,在小乘里面里说呢,固然很妙了。但是菩萨呢,你要度众生的,你住了涅槃去了,众生哪个来度呢?“不应修此”,所以说修菩萨道的,不能修这个法。厌离生死了,出离了,这个法,对声闻乘来修的,修菩萨的人不能修。这个话看上去好象很有道理,也是引经据典。那么到底这个话对不对呢?宗大师说这是邪见,那么下边就要辩这个问题了。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

  他就引这个经,他说要修菩萨道的,不能厌生死。“诸菩萨者”,他要成熟摄受有情的话,在生死中就看到有很大的胜利,有殊胜的利益。在涅槃里边呢,不能度生死,他就没有看到这些利益,所以说菩萨不要厌离生死的。

  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

  他说,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假使在生死这个行境里面,就是在环境里边,产生怖畏的话,那你就是走的道呢,是不正道了,“堕非行境”,就是堕在不是正道里面去了。就是说对于生死呢不能恐怖的,不能厌离的,这是他的依据,成立他的说法。

  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

  这本经里,他们有人对佛说了:“佛,声闻人呢,他害怕生死的;菩萨呢,, 反过来,要周遍摄受无量生死。”不但是不要害怕生死,怖畏生死,要周遍地摄受生死,摄受多少?无量的生死。就是菩萨跟声闻不一样的,不能厌离生死,恐怖生死的。那么他引了很多经,来证明他的话,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这是看错了,把经的道理倒执,看了颠倒,那么成了大错。所以说凭自己的眼光来看经,就会搞错。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这个话呢,不是他理解的这么说,他是该这么理解的,经里说不要厌离生死,这个意思呢,不是说有烦恼,业、这些力量感得生死,漂流三有生死,生老病死,这些苦不要厌离,这个菩萨还是要厌离的。那是叫自己受苦,叫众生受苦去干啥?这些都要厌离的。

  他说不要那个涅槃,要在生死中,是什么呢?“是现菩萨为利众生”,菩萨要利益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利益众生,无始无终地利益,到生死最后边际,最后的边,生死没有边的嘛,那就是无始无终地度众生了,在生死里度他了。“擐披誓甲”,他发了誓愿的,等于说打仗的时候,把甲铠披起来,行菩萨行。那么发了愿了,要度众生了,尽未来际,要在生死里面度他们,这是这个原因,并不是对生死不要厌离,不要怖畏。“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虽然众生的苦,一切大的苦,一刹那一刹那地,不断地全部加到自己身上、心上,这个身的苦,心的苦都有,而且是一切大苦,而且每一刹那都在降,并不因此厌离怖畏。为了度众生,不厌离,不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对菩萨的广大行,要发精进心地修,生死中不厌离,不要退了,离开生死了,不度众生了。这是这个意思。为了众生,度众生,受无量的生死。并不是说,不怕生死的苦,这个,这两个意思不能混淆。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月称论师也这么说,众生的苦无量无余地全部到自己身上。“尽生死边”,时间,尽生死边得长。中间呢,每一刹那地,各种各样的方式地来损害自己的身心,那就是苦得不得了了。“然不因此而起恐怖”,我们所说不恐怖的,就是这些东西不要恐怖,为了度众生,众生的苦,全部代受,刹那刹那地大量地受,穷生死际地受,不恐怖。并不是说三有的苦不恐怖,所以说这个是不一样的。

  “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众生的苦,一个时间全部来了。那么这个苦呢,极大的苦了。而且这个“一时顿至”呢,并不是来了,就没有了。“尽生死际”,时间长得来无量无边的,他要发大精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的一切智,一刹那一刹那都要生起一切众生一切智的无量无边的珍宝资粮。在这个中间就产生很多的度一切众生的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的资粮,成佛的资粮都能生起来。

  “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那么这个道理知道了,虽然受了很多的苦,将来能够成佛没嘛,度众生。成了佛之后就无量无边地可以度众生了,现在正在积集资粮。这个道理知道后,“应当更受百千诸有”,就是说百千万的三有的痛苦要受。“为证此故”,这是说菩萨发大愿的时候,那么引前面的那些经,就是说,“谓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是这个意思的,才说这个话的。并不是他说的生死是这个不要厌离的,菩萨是要喜欢生死的,不是这个话。小乘嘛厌离生死,菩萨嘛欢喜生死,有大胜利,跟他说的,全部不一样。所以说自己知见不正的话,把佛的经也看了一边去了。那么宗大师呢,特意把他纠正,引这个经的意思,不是你的意思,是要行菩萨道,才说的那个话。那么这是一个遣除的邪分别了。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不是前面有一个经吗?三有生死里面,见大胜利。这个什么胜利的道理,在哪里呢?“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什么胜利呢?菩萨精勤地利益有情,对这个事情发的精进,他就得到安乐。众生安乐,菩萨也安乐嘛,所以说这个就叫义利,这是胜利,胜利就是这个。

  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所以说,前面的经上说不要厌患三有,就是不厌离三界了,不恐怖三有了。这个道理,就是说在生死里边,要利益有情,利益有情的心不要厌患。那么尽生死际要利,并不是三界里不要出来,不是这个意思。利益有情呢,不但不要厌患它,在无边的生死里边利益有情,还要…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