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欢喜心,那么这是菩萨道的正义,并不是说菩萨不要厌离生死的,菩萨欢喜生死的,不是这个意思。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
这个是说为了有情的义利,他受一切苦也不怕,尽生死际安乐有情,这个要生欢喜心。假使说因为烦恼、业这个力量,“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就是我们中士道所说的,这个事情,这个苦受了之后,“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在生死之中不出来,自己的自利都办不到,怎么利他呢?这是“一切衰损之门”,一切倒楣的事情就在流生死里边,都会有。那么菩萨呢比小乘更应厌患,更应灭除,这些因为业、烦恼而增上的生死的苦,既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不但是小乘要厌患,菩萨厌患得更利害,比小乘人更厌患,更要灭除它,为什么?灭除它之后,才能自利利他嘛,如果不灭除地话,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你菩萨道怎么行呢?所以说这个跟前面他说的邪分别,全部不是那回事。
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
反过来,以大悲的愿力,这样子的增上力于三有里边,摄取生死,为了度众生,他去三界里受生的,这个事情呢要欢喜,为什么?度众生嘛,使众生离苦嘛,是我们欢喜的事情。
此二不同。
这两个绝对不相同,不能混淆。所以邪分别呢,就把这两个事情混淆去看,混为一谈,那就成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所以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全部错完了。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假使不是这样子分别,假使说没有把我们正的道理搞清楚,“如前宣说”的,那么这样子说,菩萨,就是照邪分别那样子说,“菩萨不要厌离生死的,不要求涅槃的。”如果你这样说的话呢,假使你有菩萨戒的话,假使你受有菩萨戒的话,受过菩萨戒的,那么《菩萨地》,就是《瑜伽师第论·菩萨地》说呢,你就犯了一条恶作罪,这个是染污的违犯。
这个我们每天念的菩萨颂里面就有了,“不乐涅槃不避护”嘛,说菩萨不乐涅槃的,不要求涅槃的,这个是犯一条戒的,菩萨戒里面犯一条的。所以说你这个话,不但是邪分别,甚至于是犯戒的。这个犯戒的事情谈起来很多了,“恐繁不录”了,那就这个《菩萨地》里的话呢,我们就不详细引了。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稀有。
这是菩萨的殊胜,虽然看到三有的过失,生死这个痛苦,应当厌离的,但是因为大悲,要度众生,这个大悲的心牵引我们的心,我们不去断三有,就是不离三有了,你要离开三有,怎么度众生呢?所以说,我们说这个汉地嘛,就是发愿都是往生西方了,藏地都是这个转世,藏地转世就是这个,不离三有,这个娑婆世界很苦,你们都走完了,娑婆世界的人哪个度呢,不是没人度了吗?不是苦上加苦吗?他们就悲心牵引,不到那些净土去,就在娑婆世界,转世度生,这是大菩萨的发心。所以说这个,见到三有过失很多,生死痛苦很多,应当是厌离的。但是因为大悲心的关系,把心牵住了,大悲自在嘛。我们的心不由烦恼自在,由大悲自在,大悲把我们牵哪里去,我们就哪里去。不断三有,不离开三有。这样子的人呢,极为稀有了,“是为稀有”,这是稀有难得大菩萨的行动。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前面说的是对的,下边是邪分别人的话,他是本身他看到三有的盛事,三有里边还有乐受嘛,“如妙天宫”,看到天上宫殿里边,享受很好,他的爱,并没减少,烦恼没有少。而“借利他名”,说我是菩萨道,我不舍生死,我要三有,目的是想到天上享受去,而借名利他,假说自己是行菩萨道,不厌三有,不舍生死。这样子的人,“智者”,那就是说圣者了,有修行的人,怎么能够以为是好呢?“岂能将以为喜”?哪里能够把他说的话认为是可喜的、对的?不对的!所以说前面所说的话,自己烦恼没有灭,想在天上享受,而借名说自己是菩萨,不厌生死,不舍生死,要在三有里面流转,这样的人呢,极可痴。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他就是说菩萨道的,在三有里面的情况,跟凡夫是不一样的。“见过故非有”,那就是引《现观壮严论》里边的“智不住生死”,有了这个智慧了,见生死的过患,那么能够出离三界了。“见过”,三有的过失看到了。“故非有”,就不住三有了。“悲不住涅槃”,但是我有悲心,菩萨有悲心,他如果他住了涅槃去了,众生就没有人度了。为了度众生,又不住涅槃,既不住三有,又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那么你干什么呢?利他,为了利益众生。“安住三有”,就在这三有里面住。但是这个利众生,安住三有却是有条件的,是为了利他、具禁行,要受戒的。不是说凡夫,跟了烦恼享受五欲,住三有。他是利他,为了利益众生,具一切的戒,而住在三有里面度众生。这样子,明明知道三有是不好的,有过失的,但是为了度众生,不住涅槃,悲心,度的时候,严格地持戒,为了利他,这样子住了三有,这才是菩萨道。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
在《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四十卷里面,你们可以看从十一到十四页,讲了很多,又把三界说了一百一十个苦,从一苦、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六苦、说了好几个,一共说了一百一十个苦。这些呢,“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因为众生那么苦,那么你给他呢,要救他呢,就发起大悲心了,就是说,这是要生起大悲呢,要观苦。观众生的苦,生起大悲,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就说了一百一十个苦,这个可以参考,这里不广引了。
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我们说菩萨看了众生受了无边的苦,那么众生与自己的母亲——都是做过我们母亲的,母亲在受苦,那就不忍了。不忍嘛,你就在生死里边不能出来嘛,而去救她。“心生恒常猛利不忍”,就生起大悲心了,不忍众生受苦,这是菩萨安住三有的原因了。而他说“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而像他这个邪分别所说的,对于生死里边并不厌患,不要厌患生死,要住在生死里边,而享受天的乐,这个样子的做,不厌生死呢,完全是相违背的。那个邪分别是,绝对是不对的了,跟菩萨道的这个不离生死,完全是不一样的。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菩萨是怎么做的呢?看到生死过患,“心善出离”,是要出离的。但是看到有情,在受苦的有情,都是自己的亲属,都是过去的母亲。“为利他故入三有海”,为了利他,这些一切有情的话,才到三有里去,大苦海里去救他们的。这个跟他没有厌离,贪着三有的盛事,不厌离三有,这个全部是两码事。“此道次第亦是”,这个道次第,我们的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他的意趣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道理。那么跟他邪分别的人的讲法呢,说法是全部不一样的。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那么月称论师,他的论也可以证明,月称论师在他的解释里边,就是在《四百论》解释里边呢,也详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我们说为什么要说生死的过患,生死的苦呢?要说了之后,使心产生怖畏,这个怖畏生死,要求出离。这样子做,为什么?“为令决定趣大乘故”,这样子叫他看生死的过患,就要生起怖畏心,要求出离,为的是要使他趣入大乘,并不是叫他修小乘,什么原因呢?
“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他就是说,这个,佛告诉比丘们,他说诸苾刍,一切有情里边,你很难得到一个少数的有情,他在无始流转生死中,没有做过你们的父亲、母亲、儿女、亲属,或者哪一类的,都是自己的亲属了,你要找到一个,这样子的没有做过的,是不大,是得不到的,极少的有情也不容易得。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有情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属、儿女的,那么这些人你要度他了,所以要不离三有嘛。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菩萨就是根据上面佛说的话,那些有情里边,要找到一个不是你们的,没有做过你们父母、子女、亲属的是极不可得的,极少数也得不到,也不可得,何况那么大,那么多呢?那就是说,几乎都是你们的亲属。佛的这个言教,知道之后,了知。那么菩萨他要去度众生了,“为以大乘道筏”,大乘道筏就是这个船,这是比喻,在生死的大海里边,要把这个大的船把他们救起来。“度脱无始流转生死”,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无量无边的父母等一切亲属眷属,无依无怙的众生,要救他们的话,“安忍跃入”,那就跳入大海去救了。这是度众生而去的,并不是说三界不要厌离,可以住在三界里边,这个跟那个说的,全部不一样。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那么般若密乘如此了,金刚乘同样,也是这样子的。有的人说,金刚乘是由烦恼来修的,等等,也一样,金刚乘同是要厌离生死。“如圣天…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