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53

  ..续本文上一页《摄行炬论》云”,一部论,“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那就是说密乘里边,也要修生死大苦,修苦,并不是说,大乘不要修苦,密乘更不要修苦。因为密乘里很多东西人家要误会了,有人认为是不要修苦的,那么他这里引这个论呢,“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以这个次第,我们就趣入极无戏论行,就是说,灭诸一切戏论的,证空性的道理了。那么,什么次第呢?修行的人,“谓修行者最初”,开始的时候要怎么想?“无始生死所有大苦”,要“求涅槃乐”,并不是说不要求涅槃,并不是说不要厌离生死。“遍舍一切猥杂”,一切猥杂都要舍掉。“下至王位自在”,哪怕是做王了,帝释天了,梵王了,自在天的,都也不要去执着,要修是苦的想。

  这个一切猥杂是什么?我们还是有个注解(这个恐怕没有抄,校补一下),什么叫猥杂呢?这个在《瑜伽师地论》六十二卷里面。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云何猥杂,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思,多随伺察。」

  “云何猥杂”?《瑜伽师地论》是一个宝贝,什么名相都有,只要你去找好了,都可以找得到。那么他说,什么叫猥杂呢?“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给在家的出家的人,互相杂住、嘻笑言说等等了,很多人就欢喜做这个事情,冲壳子啊,什么聊天啊,串寮啊,等等啊,这是不好的,修行是不利的。那么这是共相杂住。“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又喜作一些不好的寻思,从不善的欲寻思开始,“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思,多随伺察”,专门去打这些妄想,也叫猥杂。共相杂住,给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不正的寻思。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九:「心怀爱染,攀缘诸欲,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名欲寻思。心怀憎恶,于他攀缘不饶益相,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名恚寻思。心怀损恼,于他攀缘恼乱之相,起发意言,余如前说,名害寻思。心怀染污,攀缘亲戚,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故说名亲里寻思。心怀染污,攀缘国土,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故说名国土寻思。心怀染污,攀缘自义,推托迁延,后时望得,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故说名不死寻思。心怀染污,攀缘自他若劣若胜,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名轻懱相应寻思。心怀染污,攀缘施主往还家势,起发意言,随顺随转,是名家势相应寻思。」

  什么叫寻思呢?在《瑜伽师地论》八十九卷,又把那些寻思全部写出来了,从欲寻思开始一起到家势相应寻思都有它的注解。这个原文呢,就是说,“心怀爱染,攀缘诸欲,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名欲寻思”,就是第一个是欲寻思,什么是欲寻思呢?心里有爱染的心。“攀缘诸欲”,对那些欲呢,攀缘,放不下。“发起意言”,心里意言,心里这个想的话,随着他去,随顺他,随他转,这叫欲寻思。还有恚寻思等等很多了,我们就不写了。那么什么叫家势相应寻思呢?“心怀染污,攀缘施主往还家势,起发意言,随顺随转,是名家势相应寻思”,攀缘施主,往有势力的人家里跑来跑去,心里这么想,心里攀缘这些事情,叫家势相应寻思。这些就是猥杂的一些具体的东西,都要遍舍,全部要舍掉。那就是说三有里的你认为乐的固然要舍掉,那些,这些东西,小小的那些也要舍掉。下至王位,做国王了,大自在了这些也要舍掉,那你干啥?修苦想,要修三界是苦。

  这个就是说不但是大乘要求,不是说不要涅槃,不修苦,不厌三界,哪怕密乘也一样的。所以说前面的这个邪分别说,大乘道的人是不要厌离三界的,也不要求涅槃的。求涅槃,解脱三有是声闻的事情,这个错误。那么这个我们说没有宗大师的拨乱反正,很多人会上当。这些邪见的人,现在还有。我们就是说,碰到《菩提道次第》了,把我们的眼睛睁开了,我们学过这个论,就再也不会上当。就希望学论呢,认真一点,不要学了论之后,一个转了身,听了人家的邪论,邪分别,又去上当了,那你才糟糕了。宗大师的话听过了,又去听那些毫无价值的邪分别,毫无依据的,毫无理论性的东西,那就是最划不来了。那么宗大师的教学过之后,一定要能够用起来,最起码的,正知正见要生起来。这些都是生起正知正见的一些方便嘛。

  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六十二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邪分别。有的人认为,“这个厌离三界,这是声闻的;菩萨对生死行,不能厌离,应当要不断地受生死。”这些不正之见呢,宗大师就引了很多的依据把它驳掉了。那么就是说,菩萨并不是说,对烦恼业所造的那个苦不厌离,而是因为要度广大众生,所以说对三有,他是要不断地去度那些众生,要流转生死。所以说跟那些为了自己出离心没有生起,为了享受少数的三界的乐,而借名说不舍生死,这种说法呢,全部不一样的。

  那么不但是大乘,要厌离生死,就是密乘也是同样的。他举了一个胜天菩萨的《摄行炬论》,他说要“趣入极无戏论行”,就证一切法空的道理,应当该什么次第呢?“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厌生死的苦,要求涅槃的乐。这不是二乘的,这是大乘,乃至密乘,金刚乘,都要有这个基础。然后呢,“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这是根本的,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乃至金刚乘,都要修的。从这个基础上边,再说广度众生的苦,那么为了要快速地成佛呢,就采取金刚乘这个道路。所以说这个跟那个邪见分别是绝然不同的。那么这个猥杂,注解写了,大家参考一下。

  那么现在呢,我们就是,一个对十二因缘的问题,很多的人,提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就是说没有看懂,提出来的;那么有的呢,提了些什么呢?这个讲过之后还是不能够截然地明了,就像这个“爱”跟“取”的问题,总是说:“爱是爱,取也是欲贪,这二个是一样的,是杂相,不是独相。”

  这些问题呢,我们先探讨一下,《广论》的体系。《广论》这个能引所引的理论从哪里来的呢?从《集论》来的,《阿毘达磨集论》,这个我们看一百八十三页中间的那个,第七行。

  “《集论》云:云何支分略摄四,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这个引了四个支,能引是什么,“谓无明行识”,“所引支谓名色六入触受”,“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老死”,好了,《集论》就说到这里为止了,没有什么解释了。那么安慧菩萨的《杂集论》解释这个《集论》的,讲的也没有多少,没有把它全部透发出来。现在我们就看这个,《广论》很多主要参考《瑜伽师地论》的,我们把《瑜伽师地论》原来的体系也看一看,那么可以作个参考。今天叫大家带来嘛,也是这个目的,那么大家把《瑜伽师地论》就拿出来了。我们先看《瑜伽师地论》是怎么说的?

  《瑜伽师地论》卷十:「问:几支是引因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问:几支是生因所摄。答:从爱乃至有。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在第十卷,这个本子呢,是第十卷的0341页的第六行, “几支是引因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这个有点不一样,它引因就是能引了,他是无明到受。“问:几支是生引所摄,从爱乃至有”,这个一样的。“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这个很混淆。根据《披寻记》,它就是这么的,它是于现法后法怎么说呢?这个我们在《瑜伽师地论》的第九卷,0316,《披寻记》提了,我们念一道,0316,最后的二行。

  《披寻记》:「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谓中际已生补特伽罗,受二种先业果,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即于现法中,说无明为缘故行生,行为缘故识生,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能摄受后生果识故。又总依一切识,说名六识身。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此名色种子,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此六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之所随逐。此种子触是后有受种子之所随逐。如是总名于中际中后有引因。」

  他这里说前际后际,都是因,引的因,不是说果。那么《披寻记》,就把将来我们念的说“现法后法中识等”说是引的果,那么“识等乃至受”引的果;生老死呢,是生的果。他把这么一分,那么跟前文是有点矛盾了。前面是现法,现法的识呢,名为引因识,不是果识。“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那么“能摄受后生果识故”,果识它摄受的,它本身因生,那么是现法。

  那么后法呢,后法,这个下边是,他这个就是说,那么,“能摄受后生果识故,又总依一切识,说名为六识身。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这一套是后发的了,这一套后发的也是“从如是总名于中际中后有引因”,也是引因。那么就是说这还是因,不是果。那么他这样子分呢,倒跟我们的《广论》是符合,而跟那个《瑜伽师地论》的体系好象不太顺的。那么我们看这个文呢,我们看,大概应当这样讲了,就又要回到第十卷的那里。

  《瑜伽师地论》卷十:「问:几支是引因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问:几支是生因所摄?答:从爱乃至有。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几支是引因所摄?答:无明乃至受”,这是这个《广论》跟《集论》不一样的,他是引因呢,是整个的无明、行、色、受、名色、六处、触、受都是引因,那么其实生因是一样的。那么“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