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攝行炬論》雲”,一部論,“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舍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那就是說密乘裏邊,也要修生死大苦,修苦,並不是說,大乘不要修苦,密乘更不要修苦。因爲密乘裏很多東西人家要誤會了,有人認爲是不要修苦的,那麼他這裏引這個論呢,“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以這個次第,我們就趣入極無戲論行,就是說,滅諸一切戲論的,證空性的道理了。那麼,什麼次第呢?修行的人,“謂修行者最初”,開始的時候要怎麼想?“無始生死所有大苦”,要“求涅槃樂”,並不是說不要求涅槃,並不是說不要厭離生死。“遍舍一切猥雜”,一切猥雜都要舍掉。“下至王位自在”,哪怕是做王了,帝釋天了,梵王了,自在天的,都也不要去執著,要修是苦的想。
這個一切猥雜是什麼?我們還是有個注解(這個恐怕沒有抄,校補一下),什麼叫猥雜呢?這個在《瑜伽師地論》六十二卷裏面。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雲何猥雜,謂樂與在家及出家衆共相雜住,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雲何猥雜”?《瑜伽師地論》是一個寶貝,什麼名相都有,只要你去找好了,都可以找得到。那麼他說,什麼叫猥雜呢?“謂樂與在家及出家衆共相雜住”,給在家的出家的人,互相雜住、嘻笑言說等等了,很多人就歡喜做這個事情,沖殼子啊,什麼聊天啊,串寮啊,等等啊,這是不好的,修行是不利的。那麼這是共相雜住。“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又喜作一些不好的尋思,從不善的欲尋思開始,“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專門去打這些妄想,也叫猥雜。共相雜住,給自己心裏想的那些不正的尋思。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心懷憎惡,于他攀緣不饒益相,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心懷損惱,于他攀緣惱亂之相,起發意言,余如前說,名害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親戚,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故說名親裏尋思。心懷染汙,攀緣國土,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自義,推托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故說名不死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自他若劣若勝,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名輕懱相應尋思。心懷染汙,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
什麼叫尋思呢?在《瑜伽師地論》八十九卷,又把那些尋思全部寫出來了,從欲尋思開始一起到家勢相應尋思都有它的注解。這個原文呢,就是說,“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就是第一個是欲尋思,什麼是欲尋思呢?心裏有愛染的心。“攀緣諸欲”,對那些欲呢,攀緣,放不下。“發起意言”,心裏意言,心裏這個想的話,隨著他去,隨順他,隨他轉,這叫欲尋思。還有恚尋思等等很多了,我們就不寫了。那麼什麼叫家勢相應尋思呢?“心懷染汙,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攀緣施主,往有勢力的人家裏跑來跑去,心裏這麼想,心裏攀緣這些事情,叫家勢相應尋思。這些就是猥雜的一些具體的東西,都要遍舍,全部要舍掉。那就是說叁有裏的你認爲樂的固然要舍掉,那些,這些東西,小小的那些也要舍掉。下至王位,做國王了,大自在了這些也要舍掉,那你幹啥?修苦想,要修叁界是苦。
這個就是說不但是大乘要求,不是說不要涅槃,不修苦,不厭叁界,哪怕密乘也一樣的。所以說前面的這個邪分別說,大乘道的人是不要厭離叁界的,也不要求涅槃的。求涅槃,解脫叁有是聲聞的事情,這個錯誤。那麼這個我們說沒有宗大師的撥亂反正,很多人會上當。這些邪見的人,現在還有。我們就是說,碰到《菩提道次第》了,把我們的眼睛睜開了,我們學過這個論,就再也不會上當。就希望學論呢,認真一點,不要學了論之後,一個轉了身,聽了人家的邪論,邪分別,又去上當了,那你才糟糕了。宗大師的話聽過了,又去聽那些毫無價值的邪分別,毫無依據的,毫無理論性的東西,那就是最劃不來了。那麼宗大師的教學過之後,一定要能夠用起來,最起碼的,正知正見要生起來。這些都是生起正知正見的一些方便嘛。
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六十二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邪分別。有的人認爲,“這個厭離叁界,這是聲聞的;菩薩對生死行,不能厭離,應當要不斷地受生死。”這些不正之見呢,宗大師就引了很多的依據把它駁掉了。那麼就是說,菩薩並不是說,對煩惱業所造的那個苦不厭離,而是因爲要度廣大衆生,所以說對叁有,他是要不斷地去度那些衆生,要流轉生死。所以說跟那些爲了自己出離心沒有生起,爲了享受少數的叁界的樂,而借名說不舍生死,這種說法呢,全部不一樣的。
那麼不但是大乘,要厭離生死,就是密乘也是同樣的。他舉了一個勝天菩薩的《攝行炬論》,他說要“趣入極無戲論行”,就證一切法空的道理,應當該什麼次第呢?“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厭生死的苦,要求涅槃的樂。這不是二乘的,這是大乘,乃至密乘,金剛乘,都要有這個基礎。然後呢,“遍舍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這是根本的,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乃至金剛乘,都要修的。從這個基礎上邊,再說廣度衆生的苦,那麼爲了要快速地成佛呢,就采取金剛乘這個道路。所以說這個跟那個邪見分別是絕然不同的。那麼這個猥雜,注解寫了,大家參考一下。
那麼現在呢,我們就是,一個對十二因緣的問題,很多的人,提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不著邊際的,就是說沒有看懂,提出來的;那麼有的呢,提了些什麼呢?這個講過之後還是不能夠截然地明了,就像這個“愛”跟“取”的問題,總是說:“愛是愛,取也是欲貪,這二個是一樣的,是雜相,不是獨相。”
這些問題呢,我們先探討一下,《廣論》的體系。《廣論》這個能引所引的理論從哪裏來的呢?從《集論》來的,《阿毘達磨集論》,這個我們看一百八十叁頁中間的那個,第七行。
“《集論》雲:雲何支分略攝四,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這個引了四個支,能引是什麼,“謂無明行識”,“所引支謂名色六入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好了,《集論》就說到這裏爲止了,沒有什麼解釋了。那麼安慧菩薩的《雜集論》解釋這個《集論》的,講的也沒有多少,沒有把它全部透發出來。現在我們就看這個,《廣論》很多主要參考《瑜伽師地論》的,我們把《瑜伽師地論》原來的體系也看一看,那麼可以作個參考。今天叫大家帶來嘛,也是這個目的,那麼大家把《瑜伽師地論》就拿出來了。我們先看《瑜伽師地論》是怎麼說的?
《瑜伽師地論》卷十:「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于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在第十卷,這個本子呢,是第十卷的0341頁的第六行, “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這個有點不一樣,它引因就是能引了,他是無明到受。“問:幾支是生引所攝,從愛乃至有”,這個一樣的。“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于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攝諸支”,這個很混淆。根據《披尋記》,它就是這麼的,它是于現法後法怎麼說呢?這個我們在《瑜伽師地論》的第九卷,0316,《披尋記》提了,我們念一道,0316,最後的二行。
《披尋記》:「雲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故,或先串習故,于二果愚,由愚內異熟果故,于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諸行若作若增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即于現法中,說無明爲緣故行生,行爲緣故識生,此識于現法中名爲因識,能攝受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種子觸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如是總名于中際中後有引因。」
他這裏說前際後際,都是因,引的因,不是說果。那麼《披尋記》,就把將來我們念的說“現法後法中識等”說是引的果,那麼“識等乃至受”引的果;生老死呢,是生的果。他把這麼一分,那麼跟前文是有點矛盾了。前面是現法,現法的識呢,名爲引因識,不是果識。“此識于現法中名爲因識”,那麼“能攝受後生果識故”,果識它攝受的,它本身因生,那麼是現法。
那麼後法呢,後法,這個下邊是,他這個就是說,那麼,“能攝受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爲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這一套是後發的了,這一套後發的也是“從如是總名于中際中後有引因”,也是引因。那麼就是說這還是因,不是果。那麼他這樣子分呢,倒跟我們的《廣論》是符合,而跟那個《瑜伽師地論》的體系好象不太順的。那麼我們看這個文呢,我們看,大概應當這樣講了,就又要回到第十卷的那裏。
《瑜伽師地論》卷十:「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于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幾支是引因所攝?答:無明乃至受”,這是這個《廣論》跟《集論》不一樣的,他是引因呢,是整個的無明、行、色、受、名色、六處、觸、受都是引因,那麼其實生因是一樣的。那麼“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答:于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