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看法呢,應當說在這個現法後法那就是引了,能引的因中間的那些識,“乃至受”,到生位的時候,這個生老死,本身也就是識乃至受。“所攝諸支”,這個所攝諸支就是《披尋記》說對了,生老死位是略的,它所攝之支呢,就是識、名色、觸、六處,略是觸受這個五支,生老位、生老死位所攝的這個幾支。那麼個人的看法呢,認爲這個生、引的果,引的果跟生的果他是合攏說的,並沒有說把引的果跟生的果分開來說。在《廣論》裏邊基本上也是合攏的,一個是因位,種子位,一個是出了現行了,果位,東西是一樣的。他這裏合起說了,在這個原則上呢,沒有什麼大的差異,所以說體系,應當說是相同的,就是名詞有一點點不一樣,引因裏邊他就把這個識,乃至受全部包到引因裏面去了。這個說法呢,照我們看也是講的通的,原則上也沒有什麼大的違背的。
總的來說,《集論》的體系跟《瑜伽》的體系,應當說是相同的。就是引因裏面多了幾支。這個是從總的我們看下來。下邊我們還要很多,關于我們這個十二因緣可以參考的,我們要舉一些,大家翻到第九卷的0314,我們再看一看。
《瑜伽師地論》卷九:「雲何緣起體?若略說由叁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生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
它的十二支緣起,講的是叁際二個生,跟《廣論》也是有稍稍不同,它是跟那個《俱舍》有一些相同。前際過了之後是中際生,中際的因,後際又生,是這樣子講的。中際生了之後,中際生了,既然我們是有情了,那麼中際生了,當然還在流轉了。那麼中際生了之後,兩條路。一個是趣于流轉的,還是流轉生死;一個就是清淨的,那就還滅了,證這個涅槃了。他這裏呢,就分了兩個路,中際以後就分了兩路。我們先這個就不管了,《廣論》的還滅我們還沒有仔細講了,我們還滅也就暫且擱下,暫時不去管他了,看流轉的。
《瑜伽師地論》卷九:「雲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複趣流轉?謂如有一不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爲緣,于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爲後有相續識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爲助伴。從彼前際既舍命已,于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爲緣,相續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于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漸漸增長。」
接下去看了,“雲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複趣流轉”,是講流轉的。“謂如有一不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爲緣,于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爲後有相續識因”,這個隨業識,就是因識了。 “此識將生果時”,我們重點看這個,這個識要生的時候,因識要生的時候,就要變生的時候呢,變生老死的時候,他這個我們說要愛取爲緣了。這時候“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這個內外貪愛呢現在前,這是什麼貪愛呢?“以爲助伴,從彼前際既舍命已,于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爲緣,相續果識”,就生了。“前後次第而生”,這是從因識變果識。“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于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這個是生的時候,已經生了。
我們要看的是什麼?“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就是說,你這個識要生的時候,要有貪、愛來潤了,這個愛是什麼愛?一個內貪,一個是外貪。什麼叫外貪,什麼叫內貪?這個我們看《披尋記》說一下。
《披尋記》卷九:「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爲助伴者,執取自體所起我貪,是名內愛。樂著戲論起境界貪,是名外愛。將受生時,由彼二愛,增上現行,故于生處,喜樂馳趣,而被拘礙。」
“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爲助伴者,執取自體所取我貪,是名內貪”,就是這個我愛了。要命要斷了,他是對這個身體認爲是要沒有了,他就起個貪著,不要它沒有了,那麼這個內貪。“樂著戲論起境界貪”,這外貪,什麼叫外貪呢?“將受生時”,對于要生的地方,生歡喜心,要跑到那個地方去。假使說那些殺豬殺羊的,他死了之後,他就看到那些地方有很多豬、羊了,也有很多人在那裏牽起豬羊來走。他以前操那個業,有習慣性,他就很歡喜,跑那個地方去了。到那時去呢,受了拘礙了,就投生了。那麼一個內貪,我愛;一個外貪,對境界貪著。這個,就是這個愛啊。那麼,這是說了一下,後邊還有。
我們看卷一, 0032,我看的是我自己的書,書不太一樣,0032,大家看一看。
《瑜伽師地論》卷一:「彼于爾時,先我愛類不複現行,識已往故。(同卷:又諸衆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然于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彼于爾時,先我愛類不複現行,識已住故”,這個我們在《廣論》,已經看到過了,這段文。“然于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就看這一段,意思就是說補充前面的內外的貪了。這個時候先我愛,就是說執著前識的那個我愛,不複現行了,已經舍掉了。“識已住故”,這個識已住,好象是,其他的本子是“識已往故”(雙人旁),“識已今住”,這個就是往了,到中有去了,他不貪現前識的那個身體了。他那個識已經執了中有,生有去了。這個是對現識,前面的那個身體我愛是不複現行了,但我愛就是對中有了、生有上邊去了,這是內貪。“然于境界起戲論愛”,戲論就是說這個名言了,那些法了。這個就是外貪了。“于境界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他該生到哪裏的,這個中有就生起來了。這是補充前面的內外貪,這就是說識要投生的時候,我們說一個由愛,他這個業由愛所潤了,那麼就是內貪、外貪,這把它潤。
再看第十卷:我們的目的就是看貪是什麼東西,愛是什麼東西。有的人愛跟取搞不清楚的。那麼這個內貪外貪了。這個外貪嘛,境界愛了,境界愛呢,啥東西呢,他就是叁個愛了,《廣論》也說的愛有叁種了,叁種愛就是欲愛、色愛、無色愛了。這裏0331頁,第十卷,第一個一開頭就來了。
《瑜伽師地論》卷十:「欲愛雲何,謂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雲何,謂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雲何,謂無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無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
什麼叫愛?就是叁個愛,欲愛(貪愛)、色愛、無色愛。這個什麼叫欲愛?“謂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欲界行,假使說,屠兒魁脍的,殺豬殺羊的,他過去一貫是習于這些行的,那麼在欲界的行呢,他還是有希求,他有染汙的希求,他歡喜嘛。這個希求是染汙的,叫染汙希求。由這個愛就能夠生到欲界受苦,能生欲界的苦果。
什麼叫色愛?“色愛雲何,謂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這就是你平時修這個禅定的這些行爲緣,對色界的那些就生歡喜心了,那麼就生到色界去。
“無色愛雲何,謂無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無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這是愛。那麼愛一般就是說跟取搞不清楚,我們說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廣論》的最後,愛的最後也說了愛有叁種,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愛就是貪著境界的那個愛了。
那麼愛生取了,取是什麼?我們先看《披尋記》。
《披尋記》卷十:「希求相是愛相,謂能發起諸取業故。或有是愛而非染汙,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舍余愛。爲簡彼故,說于叁界諸行染汙希求。言果相者,若彼彼處諸愛未斷,即彼彼處功能現前,能生後有,故說能生叁界苦果。」
他說希求是什麼呢?希求的相嘛,就是愛的相了,“謂能發起諸取業果”,能夠發起取,他就造業,“謂有是愛,而非染汙”,有的愛,不是染汙的,他這裏說的愛有染汙的,有意思的,有的是他希求解脫,不是染汙的;或者希求善法,佛法裏邊希求修什麼善法,也不是染汙的。所以說要鑒別這些,所以說染汙的,是有漏的。那麼,證果就是後有了,“叁界苦果”。
《瑜伽師地論》卷十:「欲取雲何,謂于諸欲所有欲貪。見取雲何,謂除薩迦耶見,于所余見所有欲貪。戒禁取雲何,謂于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雲何,謂于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叁通生叁界苦果。」
它生的什麼東西?取嘛,取啥東西呢?取嘛是四個取:欲取,“謂于諸欲所有欲貪,見取雲何,謂除薩迦耶見,于所余見”,這個我們都講過的,“所有欲貪”。“戒禁取雲何,謂于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雲何,謂于薩迦耶見所有欲貪”,這個欲取只能生欲界的苦果,其余叁個叁界都通的。
這裏就是說,愛跟取是兩個東西。取是什麼東西呢?我們以前也抄過了,愛嗎,就是欲愛、色愛、無色愛。這個能生取,取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說不要混淆是一個,以爲都是愛,都是貪,是一個東西,不是獨相,是雜相。它的形相,它的作用全部不同的,所以說不能是雜相,是獨相。那麼“叁是獨相”,以前說過了的。這個我念一下是不行的,你們回去仔細去看去,然後,把一些搞不清楚的東西,把它搞清楚。
另外我們要補充一個粗重的問題,那麼大家看一看,0044,第二卷的,第一行。
又于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爲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
他說粗重、隨眠,這些經常碰到的,嚴格的界限在哪裏?這裏正好有一段,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又于諸自體中所有種子”,種子大家都知道了,這是通的,好的壞的,都通的。這個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屬于煩惱的叫粗重。所以說,粗重不是說一切種子都叫粗重,煩惱品所攝的種子叫粗重。…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