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的看法呢,应当说在这个现法后法那就是引了,能引的因中间的那些识,“乃至受”,到生位的时候,这个生老死,本身也就是识乃至受。“所摄诸支”,这个所摄诸支就是《披寻记》说对了,生老死位是略的,它所摄之支呢,就是识、名色、触、六处,略是触受这个五支,生老位、生老死位所摄的这个几支。那么个人的看法呢,认为这个生、引的果,引的果跟生的果他是合拢说的,并没有说把引的果跟生的果分开来说。在《广论》里边基本上也是合拢的,一个是因位,种子位,一个是出了现行了,果位,东西是一样的。他这里合起说了,在这个原则上呢,没有什么大的差异,所以说体系,应当说是相同的,就是名词有一点点不一样,引因里边他就把这个识,乃至受全部包到引因里面去了。这个说法呢,照我们看也是讲的通的,原则上也没有什么大的违背的。
总的来说,《集论》的体系跟《瑜伽》的体系,应当说是相同的。就是引因里面多了几支。这个是从总的我们看下来。下边我们还要很多,关于我们这个十二因缘可以参考的,我们要举一些,大家翻到第九卷的0314,我们再看一看。
《瑜伽师地论》卷九:「云何缘起体?若略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
它的十二支缘起,讲的是三际二个生,跟《广论》也是有稍稍不同,它是跟那个《俱舍》有一些相同。前际过了之后是中际生,中际的因,后际又生,是这样子讲的。中际生了之后,中际生了,既然我们是有情了,那么中际生了,当然还在流转了。那么中际生了之后,两条路。一个是趣于流转的,还是流转生死;一个就是清净的,那就还灭了,证这个涅槃了。他这里呢,就分了两个路,中际以后就分了两路。我们先这个就不管了,《广论》的还灭我们还没有仔细讲了,我们还灭也就暂且搁下,暂时不去管他了,看流转的。
《瑜伽师地论》卷九:「云何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谓如有一不了前际无明所摄,无明为缘,于福非福及与不动身语意业,若作若增长,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能为后有相续识因。此识将生果时,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以为助伴。从彼前际既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乃至羯罗蓝等位差别而转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渐渐增长。」
接下去看了,“云何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是讲流转的。“谓如有一不了前际无明所摄,无明为缘,于福非福及与不动身语意业,若作若增长,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能为后有相续识因”,这个随业识,就是因识了。 “此识将生果时”,我们重点看这个,这个识要生的时候,因识要生的时候,就要变生的时候呢,变生老死的时候,他这个我们说要爱取为缘了。这时候“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这个内外贪爱呢现在前,这是什么贪爱呢?“以为助伴,从彼前际既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就生了。“前后次第而生”,这是从因识变果识。“乃至羯罗蓝等位差别而转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这个是生的时候,已经生了。
我们要看的是什么?“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就是说,你这个识要生的时候,要有贪、爱来润了,这个爱是什么爱?一个内贪,一个是外贪。什么叫外贪,什么叫内贪?这个我们看《披寻记》说一下。
《披寻记》卷九:「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以为助伴者,执取自体所起我贪,是名内爱。乐着戏论起境界贪,是名外爱。将受生时,由彼二爱,增上现行,故于生处,喜乐驰趣,而被拘碍。」
“内外贪爱正现在前,以为助伴者,执取自体所取我贪,是名内贪”,就是这个我爱了。要命要断了,他是对这个身体认为是要没有了,他就起个贪着,不要它没有了,那么这个内贪。“乐着戏论起境界贪”,这外贪,什么叫外贪呢?“将受生时”,对于要生的地方,生欢喜心,要跑到那个地方去。假使说那些杀猪杀羊的,他死了之后,他就看到那些地方有很多猪、羊了,也有很多人在那里牵起猪羊来走。他以前操那个业,有习惯性,他就很欢喜,跑那个地方去了。到那时去呢,受了拘碍了,就投生了。那么一个内贪,我爱;一个外贪,对境界贪着。这个,就是这个爱啊。那么,这是说了一下,后边还有。
我们看卷一, 0032,我看的是我自己的书,书不太一样,0032,大家看一看。
《瑜伽师地论》卷一:「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往故。(同卷: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
“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这个我们在《广论》,已经看到过了,这段文。“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就看这一段,意思就是说补充前面的内外的贪了。这个时候先我爱,就是说执着前识的那个我爱,不复现行了,已经舍掉了。“识已住故”,这个识已住,好象是,其他的本子是“识已往故”(双人旁),“识已今住”,这个就是往了,到中有去了,他不贪现前识的那个身体了。他那个识已经执了中有,生有去了。这个是对现识,前面的那个身体我爱是不复现行了,但我爱就是对中有了、生有上边去了,这是内贪。“然于境界起戏论爱”,戏论就是说这个名言了,那些法了。这个就是外贪了。“于境界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他该生到哪里的,这个中有就生起来了。这是补充前面的内外贪,这就是说识要投生的时候,我们说一个由爱,他这个业由爱所润了,那么就是内贪、外贪,这把它润。
再看第十卷:我们的目的就是看贪是什么东西,爱是什么东西。有的人爱跟取搞不清楚的。那么这个内贪外贪了。这个外贪嘛,境界爱了,境界爱呢,啥东西呢,他就是三个爱了,《广论》也说的爱有三种了,三种爱就是欲爱、色爱、无色爱了。这里0331页,第十卷,第一个一开头就来了。
《瑜伽师地论》卷十:「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
什么叫爱?就是三个爱,欲爱(贪爱)、色爱、无色爱。这个什么叫欲爱?“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欲界行,假使说,屠儿魁脍的,杀猪杀羊的,他过去一贯是习于这些行的,那么在欲界的行呢,他还是有希求,他有染污的希求,他欢喜嘛。这个希求是染污的,叫染污希求。由这个爱就能够生到欲界受苦,能生欲界的苦果。
什么叫色爱?“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这就是你平时修这个禅定的这些行为缘,对色界的那些就生欢喜心了,那么就生到色界去。
“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这是爱。那么爱一般就是说跟取搞不清楚,我们说爱:欲爱、色爱、无色爱,《广论》的最后,爱的最后也说了爱有三种,就是这个。那么这个爱就是贪着境界的那个爱了。
那么爱生取了,取是什么?我们先看《披寻记》。
《披寻记》卷十:「希求相是爱相,谓能发起诸取业故。或有是爱而非染污,谓希求胜解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为简彼故,说于三界诸行染污希求。言果相者,若彼彼处诸爱未断,即彼彼处功能现前,能生后有,故说能生三界苦果。」
他说希求是什么呢?希求的相嘛,就是爱的相了,“谓能发起诸取业果”,能够发起取,他就造业,“谓有是爱,而非染污”,有的爱,不是染污的,他这里说的爱有染污的,有意思的,有的是他希求解脱,不是染污的;或者希求善法,佛法里边希求修什么善法,也不是染污的。所以说要鉴别这些,所以说染污的,是有漏的。那么,证果就是后有了,“三界苦果”。
《瑜伽师地论》卷十:「欲取云何,谓于诸欲所有欲贪。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它生的什么东西?取嘛,取啥东西呢?取嘛是四个取:欲取,“谓于诸欲所有欲贪,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这个我们都讲过的,“所有欲贪”。“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这个欲取只能生欲界的苦果,其余三个三界都通的。
这里就是说,爱跟取是两个东西。取是什么东西呢?我们以前也抄过了,爱吗,就是欲爱、色爱、无色爱。这个能生取,取就是这个东西,所以说不要混淆是一个,以为都是爱,都是贪,是一个东西,不是独相,是杂相。它的形相,它的作用全部不同的,所以说不能是杂相,是独相。那么“三是独相”,以前说过了的。这个我念一下是不行的,你们回去仔细去看去,然后,把一些搞不清楚的东西,把它搞清楚。
另外我们要补充一个粗重的问题,那么大家看一看,0044,第二卷的,第一行。
又于诸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品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
他说粗重、随眠,这些经常碰到的,严格的界限在哪里?这里正好有一段,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又于诸自体中所有种子”,种子大家都知道了,这是通的,好的坏的,都通的。这个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属于烦恼的叫粗重。所以说,粗重不是说一切种子都叫粗重,烦恼品所摄的种子叫粗重。…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