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特別是十二支流轉叁有的道理,能夠很善巧地了知以後。同時,不但了知了,還正確地修習的,知了之後能修的。那麼可以摧毀一切衰損的根本、最重的愚癡什麼呢?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那麼外道,“妄執內外諸行”,他又執自己有一個我,自我,這是有些外道。有些外道,執一個大自在,或者造世主,這樣子世間造成了。這些邪因生或者無因生,無因而有的,這些邪見都會破除。我們在學《科頌》的時候,就是說十二因緣呢,可以破前際喻,後際喻等等說了很多,那些不正知見都可以從十二因緣來破除。這個破除呢,增加智慧了,就是佛語的寶藏的珍財增加了。我們的法財呢,就是正法的財富呢,可以增盛,增加我們的財富。
那麼如實地了知生死的體相,就是那回事,就是十二支在流轉,並沒有補特伽羅,也沒有一個造世主在那裏推動。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那麼,這樣子呢,能夠産生猛利的厭離心。就是前面說的,是最能觸發最好的厭離的方便。這個厭離生起之後,“于解脫道策發其意”,能夠策勵自己向解脫道進了。如果厭離心沒有的,解脫道走了,碰到一些困難就退掉了,那麼就有沒有力量了。猛利的厭離心生起來,一切不在話下。無邊的生死都受過了,修行的一點苦,當然還是有苦了,這個跟那個無始以來所受的苦,那是不可比的了,這點輕苦不受,將來解脫得不到的,所以說,不要害怕。“是能醒覺諸先修者”,把一切修行的人,能夠得到聖位的微妙習氣,就是下種子嘛。下了,得到聖位的最殊勝的種子,是最勝的方便。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雲:「于愚癡者,以緣起道。」
《妙臂請問經》就是說了:愚癡的,對叁界不了解的,前際是什麼?後際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我,還有沒有什麼造物主?它是邪因生、無因生等等?搞不清楚的,講緣起,他就什麼都知道了,解除,把他邪見都解除了。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這個就是《科頌》裏講的那些不正之見了,都可以遣除,這個可以參考《科頌》的那個,或者《俱舍》的。
龍猛菩薩雲:「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緣起的道理極深,不要看淺了。有的人,《俱舍》的緣起學了,好象沒有什麼問題,這個緣起一學感到很頭痛,就打退堂鼓了,不想學了。那麼,我們說緣起的道理很深的,不是說,那麼一看就懂的,沒那麼方便了,要下功夫,功夫下了就會懂。這個是佛語的藏寶,佛說的法裏面一個殊勝的寶。它很深了,淺了就不叫寶了,因爲這是很深的才是寶。
《毗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爲諸四衆宣說彼等所有衆苦。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這是引一個故事了,那麼,律藏裏面就說一個故事,說第一雙,第一雙就是舍利弗跟目犍連了,他們是佛弟子裏面最好的一對弟子,叫一雙,第一雙。“所有現行”,他說的他們的一些事情了,怎麼說呢?“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爲諸四衆宣說彼等所有衆苦”,目犍連、舍利弗都有神通的,他們經常到五趣裏去遊觀,去看了,觀察了。五趣就是說天、人、地獄、惡鬼、畜生了,他去觀察之後,回來了,到南瞻部洲。爲他的四衆弟子,就宣說他們所看到的這些五趣裏的苦。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爲教誨,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所有的弟子,跟這個共住、近住,一般我們的解釋呢,是跟佛一起住的,或者在附近住的,那些弟子,都是出家的。“不樂梵行”,出了家之後,對修梵行,感到不感興趣,就是說,五欲的心,還沒有放下。那麼,這些人怎麼辦呢?就交給第一雙,舍利弗目犍連,叫他們去教授教誡。他們兩個人,把這些人領回去了,怎麼教誡呢?這是把這些苦給他們說嘛,現實的,親眼看到的。“得教授已”,他們這些人得了教授以後,感到這個流轉的苦惱,確實難受,那不是解脫好嗎?修梵行能得解脫嘛。他們就“愛樂梵行”,這樣子呢,修了梵行就便能證得“殊勝上德”,殊勝的功德能夠增上,能夠證到了。所以說,戒是一個根本嘛,梵行沒有的話,殊勝的上德是證不到的。所以說,一定要愛樂梵行,然後能夠證得殊勝的上德。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啓白其事,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于門房畫生死輪,分爲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啓白其事”,佛看到這個事情之後,就問阿難陀了,他們怎麼教誡的,等等這個事情,阿難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了,告訴佛了。“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于門房畫生死輪,分爲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這個就是說佛就說了,“一切時處”,舍利弗目犍連只在這個地方教化,“一切時”,將來就不會有,其他地方也沒有舍利弗目犍連。那麼,不能到處什麼時候都有這樣子的人去教化了,那麼怎麼辦呢?“應于門房”,在門上畫一個生死輪,畫五分,周圍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的圖,其次再畫生死的輪。這個圖我們有了,就是流轉生死的十二因緣圖了。這個畫了呢,可以教誡弟子了,即使舍利弗目犍連沒有親自教,也可以用這個圖去教。這樣子,方便一切時處的那些佛弟子了。
又爲仙道大王寄佛像時,于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爲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佛這麼說了之後,後來有一個摩揭陀國的國王,叫影勝王。他外面呢,在邊地有個國王呢,叫仙道王,這個國王,仙道王的力量很大,是新興的一個大國。這個仙道大王呢,他送了一個很名貴的衣服、衣料之類的,送給這個影勝王。影勝王收了這個東西呢,感到很難處理,因爲這個對方國家很大,又不好得罪他,那麼,該怎麼還禮呢?就問佛,佛就說你畫個十二因緣圖,這個最尊貴的供養他好了。那麼,影勝王就畫了這個圖,寄過去了。寄個佛像,先是畫個佛像,下面畫十二因緣緣起的流轉還滅的圖,就寄給他作爲還禮。這個仙道大王呢,有善根的,他拿了這個佛像、十二因緣流轉還滅的圖看了之後呢,當天晚上就對著這個圖修觀了,等到天亮的時候就證果了。他當天就是“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觀想這個圖,到天亮的時候善觀緣起二種道理,流轉還滅,而到天亮的時候證聖果了。那就是說這個圖有極大的作用。那麼後來的佛弟子呢,藏地的佛教寺院都畫得都有,那麼漢地還沒有,也可以模仿他們。
己二 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廣論》的好處呢,就是說教你一個法,修法也教了,然後呢修到哪一個夠量了,否則的話,沒有夠量還得要修了,那麼到哪一個夠量,這個量要告訴你: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舍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
我們看了這個苦、集二谛的或者是十二緣起,都是講生死苦嘛,詳細地了知生死體相之後,那麼就厭離生死了,要舍了生死,想了生死,要證寂滅。
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那麼這個念頭才一生起來,這是出離心的意樂心了。“然唯爾許猶非止足”,但是你這個心生起來了,固然是出離的意樂心,很好!但是這個力量是不夠了,不能滿足了。
如《六十正理論釋》雲:「處于無常熾然大火叁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我們生一個念頭,生死苦,要舍生死,要證寂滅。要舍生死就要希望寂滅了;寂滅,要證到才行了,單是想一想還不夠了。這個念頭,是出離意樂心,很好!但是這個還是不夠的,那麼這個心,要生得怎麼樣才夠量呢?《六十正理論釋》裏邊就講,我們處在“無常熾然大火叁地之中”,就是生死之中了,叁地是天上、天下、龍宮這叁個,開始已經講過的。“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在這個叁地之中,好象是火宅,決定要跑出來,不跑出來,要燒死的嘛,那麼就是《法華經》的火宅喻一模一樣的。那麼你這個心生起了,叁界,這個叁地就是跟叁界一樣的,叁地嘛:天上、人間加龍宮了,對這個,好象是火宅一樣,我們決定要出,那麼這個心生起了,這個量才夠。
又雲:「如囚欲脫獄」等。
等于關了牢間的一個犯人,他希望從牢間裏脫出來。這個犯人處死刑的,如果關在裏面時間到了要殺了,那麼他無時無刻都想逃嘛,這個心,如果我們出離叁界的心也是這樣生起來之後,那麼這個量是夠了。
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就是說所引的二個論了,所引論裏邊的話,好象是我們誤入熾然火宅,這個唯一的,跑到一個很大的,燒得火很厲害的火宅裏邊去了,或者到牢獄裏去,要判死刑了,當然不願意在那裏住嘛,這個時候能生多少要逃脫的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那麼就這樣子的心有多少,我們要發生脫離叁界的心一樣發生那麼多少,這個還要增長,就是說起碼要有這樣的心。我們呆在火宅裏邊,牢獄裏邊,有多少的心,要逃出來,我們對叁界的苦,想脫離的心,也該生那麼多少,這個量是夠了。但是夠了之後,並不是到此爲止,滿足了,還要增長。起碼的,這個量要夠,那麼這是夠量,夠了量也不是停下來了,還要增長。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面,則于集谛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假使說,這是打個比喻了,霞惹瓦曾經說過一句話,假如我們是口頭上這麼說了幾句話,那等于說如酸酒上面撒了一些面粉,那是一點點東西。你說供養了,那太少了。我們口頭上說一些,生死苦,猶如火宅,這個說一下,那麼對于集谛生死的因呢,“見不可欲”,真正對集谛,生死因,就是不可欲的,就是很可怕的,也…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