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要看它的過患。

  《四百論》雲雲:「誰于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叁有。」

  《四百論》裏邊說:“誰于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對于這個叁有,流轉生死,假使沒有厭惡的話,這個人,“隨誰”、哪一個人,隨便哪一個。對于叁有沒有起厭患的心的話,“彼豈敬寂靜”,他對涅槃,怎麼會起恭敬心去追求呢,?不會的,噢。決定要看到叁有是極苦可厭患,他才要去追求寂靜的涅槃。“如貪著自家,難出此叁有。”,那就打個很簡單的比喻。一般的人,對自己的家庭是最執著的,他什麼事情都爲自己的家裏著想的,象像這樣的人,家庭抓得那麼緊的,你怎麼能脫離叁有呢?噢,你的一個家都放不下,你怎麼脫離叁有呢?那就是說,我們這個叁有看的是自己的家一樣,那你怎麼出去呢?你要厭患這個叁有,才能夠有希望出去。,所以說一定要起厭患心,。這個厭患心你憑空怎麼生出來呢?一定要經過學習的。

  (10)

  53:13

  辛庚二 發此之方便分二

  希求解脫方便分二:一由于苦集門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緣起思惟。

  那麼下邊“希求解脫方便”,如何生起這個解脫方便呢?怎麼樣呢?“有二: ”“一由于苦集門中思惟”,這個苦、集,四谛嘛。苦集裏邊好好思惟,“二由于十二緣起思惟”,一個四谛的方面要去思惟;一個十二因緣的方面來思惟。

  壬辛一 由于苦集門中思惟分二

  

  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過患,二思惟集谛流轉次第。

  那麼修苦、集谛的又分兩個,:“一思惟苦谛生死過患,二思惟集谛流轉次第”,苦谛的生死過患,集谛的流轉次第。

  癸壬一 思惟苦谛生死過患分二

  初中分二:一顯示四谛先說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

  苦谛分開思惟,思維思惟苦谛裏邊又分兩個,“初中分二”,“一顯示四谛先說苦谛之意趣”,這個我們《叁歸依觀》有了,爲什麼四谛裏邊,先是苦谛,它有什麼秘密的密意在裏邊?意趣。那麼“二正修苦谛”,要把苦谛觀好。苦谛觀好,觀到叁界是苦嘛,你才想出離嘛。

  癸子一 顯示四谛先說苦谛之意趣

  

  集谛爲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應是後。何故世尊不順彼義之次第而作是說,諸苾刍,此是苦聖谛,此是集聖谛耶。

  那麼下邊“希求解脫方便”,如何生起這個解脫方便呢?怎麼樣呢?有二“由于苦集門中思惟”。這個苦、集,四谛嘛。苦集裏邊好好思惟,由于生于緣起思惟。一個呢四谛的方便,也起思惟,一個呢十二因緣的方便要思惟,那麼修苦、集谛的又分兩個,“思惟苦谛生死過患,思惟集谛流轉次第”苦谛的生死過患,集谛地流轉的次第,噢。苦谛分開思惟。思維苦谛裏邊又分兩個,“初中分二”,“顯示四谛先說苦谛之意趣”,這個我們叁歸(依)觀有了,爲什麼四谛裏邊,先是苦谛,它有什麼秘密的密意在裏邊?意趣。那麼“正修苦谛”,要把苦谛觀好,苦谛觀好,觀到叁界是苦嘛。你才想出離嘛,噢。“集谛爲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應是後。何故世尊不順彼義次第而作是說,諸比丘此是苦聖谛,此是集聖谛耶。”那麼這是佛轉四谛*輪的時候呢,初轉的,就是示始轉,:這是苦、這是集、這是滅、這是道。他的次第呢是苦集滅道。那麼現在我們就提一個問題了,集谛是因,應當是先有集嘛,再有苦了,苦谛是果了。“故集是先,果嘛應是後”,絕對世界上什麼道理一樣的,先有因嘛,再有果嘛。沒有說果先來了,因才後跟著來,沒有的。既那麼即然先是有因,後是有果,爲什麼佛不說集谛、苦谛、滅谛、道谛,啊集谛、苦谛、道谛、滅谛,而要說苦集滅道呢?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都是反了、倒了說的,爲什麼道理?這是一個辯論了,噢。如果藏地這個要大辯,“嚓嚓嚓”地要搞好幾天。我們這裏呢就念過了,大概理解嘛就算了,已經是略了很多了。佛就是說了,諸比丘,怎麼是苦聖谛,怎麼是集聖谛,它的次第,下邊就不說了,我們想主要講苦谛集嘛,苦擺在前頭,集擺在後頭。

  大師于此違因果次第而宣說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無過失。

  “大師于此違因果次第而宣說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無過失。”那麼我們說,一般地說呢,先因後果了,世界上沒有看到果在前,因在後的。而佛說次第四谛的時候,卻是把苦的果谛說在前頭,集的因放在後頭,什麼原因,有沒有過失?那麼他就解釋了,大師、佛,在說四谛的時候,他沒有按了因果的次第而說,什麼原因?“以有至大修持扼要”,因爲他這個必須,這樣子說呢,對于修行有極大地的重要性,所以說呢,沒有過失。,爲的是修行嘛,。我們說,佛說法,不是爲了好看嘛,是爲了我們脫苦修行嘛。爲了修行的扼要,而要說苦集滅道,是沒有過失的,是對的。應當說是,應當這樣說的。所以不能說,一般的要求,說要苦說在後頭,而集谛應的因說在前頭,。

  此複複雲雲何。

  那麼沒有過失怎麼樣呢?爲什麼呢?

  謂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發無倒希求解脫之心,根本斷絕,彼于解脫雲雲何能導,以諸所化無明暗覆,于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爲安樂,顛倒所诳。

  次複雲何。那麼沒有過失怎麼樣呢?爲什麼呢?“謂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發無倒希求解脫之心,根本斷絕,彼于解脫雲何能導,以諸所化無明暗覆,于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爲安樂,顛倒所诳。”那麼他就這裏就解釋這個,爲什麼苦放在前頭,說了,他說這個道理是怎麼說呢,“諸所化”,我們變化(?)所化的那些衆生了,假使說生死還沒有發起,無倒的希求解脫心。我們對生死都顛倒地,貪著生死流轉,這是顛倒。“無倒”,轉過來,那個,要去解脫了是無倒的。那麼自己對生死沒有生起,沒有顛倒的求解脫的心,要根本斷集絕,那麼這個解脫之心,就是要把這個斷絕這個生死了。“彼于解脫,雲雲何能導?”,怎麼你這個心都沒有發起來,怎麼解脫呢?“以諸所化無明闇暗覆”,因爲我們所化的有情,都是無明把我們蓋住了,把這個生死的苦呢。“于諸苦性生死圓滿”,這個苦性,就是說生死圓滿,就是“世界間滿足”了,我們說是“生前死罪業坑”嘛,這個答《上師供》說的了。這個生死的圓滿,就是世界間的滿足,這個苦。就你看這個苦性,我們希望虛妄的地這執位爲安樂,這個顛倒欺騙了。那麼這樣子不會生起解脫的心的,也不會去斷絕這些生死的。那麼這樣子呢,怎麼會去解脫呢?所以要先要看到這個生死的過患,那麼就要是先說苦了,所以說這個道理是這樣子的,噢,並不是故意來個顛倒了。那麼下邊倒講了很多道理,一個個接下去。

  11)

  50:10

  如《四百論》雲雲:「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沈此中,雲雲何不生畏。」

  如《四百論》裏邊說,這引經據典了,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四百論裏邊“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沈此中,雲雲何不生畏。”,這是生死可畏嘛,先要說生死可畏,才能生解脫心嘛,修行是要生解脫心嘛,需要講生死的苦嘛,不講生死的苦,你就不想解脫嘛。那麼《四百論》裏說,“此大苦海中”,就是叁有流轉了,大苦海了,“悉無諸邊岸”,這個那有邊岸啊!這個大海,我們說太平洋還是有岸嘛。在再大的海還有岸,這個生死大海沒有岸的。“愚人沈此中”,愚夫,凡夫沈沒在生死大海之中,怎麼不生畏懼呢?還要貪著生死,流轉快樂,這是愚癡到極點了,應當生起極大的畏懼。

  先須爲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說多苦相令起厭離,是故于初先說苦谛。

  “先須爲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說多苦相令起厭離,是故于初先說苦谛。”那麼就是說,佛爲什麼說苦谛呢?就是說要使你要知道叁界是苦的,“先須爲說此實是苦”,整個的叁界都是苦,沒有安樂的。“說多苦相”,各式各樣苦的樣子告訴你,使你起厭惡的心,厭離的心,。所以說我們說,四谛的時候,先說苦谛。如果苦谛不說,你還沒厭患,你怎麼會去修行呢?你不想修嘛,沒有解脫的心,你怎麼會去修呢?所以說我們要你生起解脫的心來,也就要告訴你,這個我們現實的,這個流傳生死的叁有呢是極苦的,一點安樂也沒有。那麼苦呢,說了很多,叁苦、八苦、六道的苦、天上的苦、修羅的苦下面都要說,“說多苦相”,然後呢使你厭離,哦,這個惡道,叁惡趣固然苦,人間也是苦,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還是一個苦,那麼你才厭離叁界,所以說先要說苦谛,噢。所以佛說的話,都是有密意的。《叁歸依觀》嘛也是這麼說,“直接先說苦了,“四谛先說苦,佛以此爲意至微妙””,佛有密意在裏邊的。

  (12)

  01:01:38

  此後自見墮于苦海,則于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

  “此後自見墮于苦海,則于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那麼苦谛,跟你講了很多的苦,那麼看著見自己在大苦海裏,墮在這個裏邊,那就想要脫離這個苦海。“則于苦海欲求脫離,這一苦海也就脫離了。便見其苦必須滅除。”,那麼你要看著要脫離苦海的話,就要把苦滅掉嘛,噢。你不滅掉,苦海怎麼脫離呢?

  此複複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便念其因複複爲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後說。

  “此複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便念其因複爲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後說。”那就是說,爲什麼集谛擺了苦谛後頭說。?我們在苦海裏邊漂流,開始是不知道是苦,根本不想脫離。那麼現在呢,佛把苦谛分析給我們聽,裏邊是無量的充滿了無量的苦,那麼生起厭離心了,噢,厭離心要脫離苦海了,那麼我們要滅苦了,。要滅苦,那就要追究了,苦那裏來的?噢,你要滅除它,先要追究它是那裏來的,才能滅除嘛。所以說“此複複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那麼你假使說因不滅掉,不止住,苦是不會滅。我們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你根沒有除掉,它的因沒有除掉,你表面上把它的草割斷了,這個馬…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