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了。“生已息灭”,你以为这个烦恼、业生了,它灭掉了,就叫解脱了,是不是这回事情呢?不是的。一切有为法,生了之后自然要灭的。生、住、异、灭嘛。学过俱舍就知道,一切法,有为法就是才生呢就要变化,变化之后马上就灭掉了。没有住的,噢,不能安住,一刹那也不能安住地的。那么你说他它生了之后息灭了,这就解脱了,那你不要用功了,他自然就解脱了。所以说呢,并不是说烦恼也好,、业也好,这些有为法生了之后,自己息灭了,就是解脱了。为什么呢?,“以诸生法”,生法就是有为法了。“与第二时定不安住”,这是刹那灭嘛,。我们前面说的无常,是一起期无常,粗的,死嘛。从生下来到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最后死。,这个无常是粗的无常,。实际上呢一切法,从生下来,刹那刹那都在生灭,啊,没有安住的时候的。这个学过《俱舍》知道啊,一切有为法,于第二时,第二个刹那不能安住的,生住异灭,这个住实际是假的,一般是生异灭。生下来就变,变了就马上就灭掉了,刹那的地生灭的。
“不待修习能治等缘”。,那么这不要你去修了,噢,你说它灭掉,他它自己会灭的嘛,不需要你去修,噢,也不要对治。“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那么你说这个就叫解脱的话,那不要用功的,噢,自己就解脱了,这个就有过失了,。那么自己解脱,怎么我们不解脱呢?我们还在生死里边流转呢?所以说这个解脱,不是说它生了之后它灭掉了,叫解脱。
“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假使你没有去对治的话,那么你将来的结生相续,不断地流传是免不了的。因为他它,因为法相是(识)相似相续。他,它虽然刹那灭了,第二刹那又生了,刹那之后又灭了,它是不断地,就象流水一样的。,前面水流过去了,后面又跟上来了。你说你他它自己灭掉的,我就不要用功了,不行。这个流,生死之流,还在流,并没有断下去。那么一定要生对治法,所以说呢,你对治之法不生起来呢,你這個将来要投生,结生相续呢,是止不住的,就是要连续下去的。
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那么我们要发起对治力,就是要修行地,把这个,把它对治掉,把烦恼对治掉、断掉嘛。这样子呢,结生相续呢就停下来了。阿罗汉果,把烦恼灭完了,再不投生了。“我生已灭,生死已尽。”这个就不再流转了。所以这个一定要修对治法,不对治地话,烦恼不灭,生死相续不会停下来的。那么这就是说什么叫解脱。第一个告诉我们,烦恼业把我们捆起来了,生死流转,这是佛了,。把从这个里边解出来,叫解脱。但是这个解脱,并不是说,它烦恼业灭掉了就叫解脱。它他本来刹那就要生灭的,要用对治法把它除掉,根子除掉了,这才叫解脱,生死相续的,、结生相续才能停下来。那么把解脱的意思讲清楚了,然后可以下功夫嘛。否则的话你要搞错了。
⑥
42:48
思惟苦谛
辛庚二 发此之方便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如何发起这个求解脱心的方便。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那么打个比喻,你如何把这个解脱的心,、解脱的意乐要生起来呢?那么就是说,打個比喻,。假使说你要有口很渴,这个苦。,大概家在夏天没有水喝,就尝过这个味道嘛,。幹干的得很苦,噢。这个幹干的苦把它息下去,那么你首先要知道,这个渴是不好受的。“由于渴逼,见非爱相。”,那么渴把你逼的很苦恼。“非爱相”,不是可爱的,是一个痛苦的事情,那么你就要除掉它了。如果你认为渴是很可爱的,是一个很好的、快乐的,那就不会除掉它的,噢。
那么同样,假使我们说,要取,要得到,“诸取蕴苦寂灭解脱”,这个寂灭解脱就把我们(的)五取蕴把它息下去嘛,不要流转了嘛。那么要看到五取蕴的苦性,有什么过患。这个五取蕴就象我们(的)渴一样。渴是不好受的。那么你要看到流转生死五取蕴,它是不好受的,是苦的。那麼你才……,它有过患,就是说,是我们逼恼难受的。这个看到了之后,你才想把它想灭掉它。那么你五取蕴的苦,苦,它的苦性,它的过患,认不到的话,你怎么会要求解脱呢。?就象那一个渴人口渴了,他不知道渴是苦的,他为什么要去解脱解除那个渴的苦呢?只有因为那个渴的苦受不了,他才要喝水,解脱解除那个苦。
⑦
45:00
那么你看这五取蕴流转的苦,受不了了,才去求对治法,把它对治掉。所以说你要发心,先要见到苦嘛,见到苦之后才能发起这个灭除苦的心嘛。
那么这里有一个名相嘛,五取蕴。你如果不说,“啊,五取蕴苦,我要把它灭掉!。”什么叫五取蕴,苦在那里?讲僵了,你这个还是修不来嘛。什么叫五取蕴都不知道,你怎么修呢?那么这里就不得不把五取蕴要把它说一下嘛,噢。
《俱舍论颂疏》卷一:「有漏名取蕴者,烦恼名取,能执取生死故也。蕴从取生,故名取蕴,从因为名。如草糠火,火从草糠生,名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从属为名。如帝王臣,臣属帝王,名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从果为名。如华果树,树生华果,故名华果树。」
那么我们这里根据《俱舍》的嘛,学过《俱舍》的嘛么是便宜了嘛。什么叫取蕴呢?有漏的五蕴,叫取蕴,噢。。那么这是总的了。什么叫取呢?烦恼叫取。就是有烦恼的,这个五蕴里夹了烦恼的,。能取什么?“能执趣取生死故也”,烦恼嘛就趣取生死,有了烦恼嘛就有生死了。这个五蕴,里边有了烦恼了,他就流转生死了。那么你要知道,这个做怪,还在是烦恼嘛。我们的身体就是五取蕴嘛,有由烦恼在取(趣)的在(那)里边了执取的。那么蕴中,为什么叫五取蕴?这个里边,《俱舍》讲的得很仔细,好象像昂旺堪布也讲了。那么我们这里呢还得要讲一下。
什么叫五取蕴?“蕴中从取生”,我们这个蕴,五蕴从烦恼生的,因为过去烦恼,造业,就感到这个身体。五蕴,从烦恼生的,从取生的,叫取蕴。烦恼是因,取是果。,从因为名。打个比喻,“草糠火”,我们烧的火,草火,不是柴火,柴,、草是因,火是果。是自从柴引起的火,或者从草引起的火,叫草火,、柴火。那么我们这个蕴,从取生出来的,叫取蕴。这第一个解释,。
⑧
47:12
那么“如草糠火,火从草糠生,名草糠火”,这是第一个。“或蕴属取,故名取蕴”,第二个。,这个蕴,属于取的,就是取所管属的,噢。蕴从,“故名取蕴,从属为名”,等于说,大臣属于国王管的,臣属于帝王的,叫帝王的臣,那么是取的蕴,属于取的。或者呢,第三个,“或蕴生取,故名取蕴,。从果为名”,五蕴它又可生起烦恼。烦恼可以感果生五蕴了,五蕴本身又能起烦恼。那么这个五蕴能生烦恼,叫取蕴。那取就是果了,蕴就是因了。“从果为名”。,果取,那么打个比喻,叫花果树,这个树能生花,能生果的叫花果树。生花的叫花树,生果的叫果树。故此,这个水果,假使苹果了、桔子了,那是果嘛,树是因嘛。那么这个果树,桔子树,就是以果为名了,它的果是桔子,这个树叫桔子树。那么这个蕴,从能生取的,取是它的果,叫取蕴。
那么这个《俱舍》讲的得很仔细了,我们所以引《俱舍》呢,因为很多人学了《俱舍》了,把《俱舍》提出来呢比较容易理解了。再一个说,我们再说一下,我们这个课程呢,是中高年级的课程,噢,。是正对的机呢,是我们学了五年左右的人,是他的正对的机。那么才来的,当然我们还有前面的,假使说《菩提道次第科颂》喽,,你一来就要一步登上天是困难,也不能够一线拉平,把高级的拉平,跟你们一样,学一些肤浅的,这个,他们来了五年干啥呢?如果你五年学过了,把你拉下去,跟才来地学一样的,恐怕你也不愿意了吧。?所以说,这个有些(人)呢从个人的出发的意见呢,我们只好抱歉了,噢。我们正对的机是四五年以上的,噢,那么你初来的呢,你说,就是能够接受多少就多少了,因为这个不是针对你(们)的课程,你们的课程是这个《科颂》啦,、《定道资粮》,、《律海十门》那些了,。噢,下麵面我们接下去。
⑨
50:05
那么这个五取蕴呢,大家就是把这个注注解么回去温习一下啊,把搞熟了这个意思才透的出来,现在生硬硬地念了一遍,还不会学融会,那么回去好好地讨论一下,思維思惟一下。诸取蕴的苦要寂灭解脱诸五取蕴的苦,要全面解脱,也要看到五取蕴的苦,五取蕴是苦性,没有乐的,它的过患。这是感到五取蕴是不好的,那我们才厌恶,不要受这五取蕴,也就不结生相续了,那么也就了了生死了。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拾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三有的过患,它的坏处,没有看到。“于彼发起欲拾之心”,那么你要对于拾掉这个三有的心,还不会起来了。“则于苦灭不起欲得”,那么你想苦要灭掉呢,你不会要求的,终会,,终总是欢喜在生死里边追求“幸福生活”,噢,不会去要求寂灭啊什么……。啊有的人害怕涅槃涅磐。这个他说涅槃?有个的人眼睛瞎了一个,都感到很苦,。涅槃,六根都没有了,不是糟糕了吗?这样子涅槃还要修行得到,何必呢。?这是一支种很愚痴的人,不学法相的人,他们这样的说法,。我们的看法呢,很可笑,噢。那么就是说要学嘛,不学是不行的。就是所以说没有看到三有的坏处,你想没有,那就不能发起这个要拾离三有的心,――——就是出离心了,那么你想苦灭,要得到这个苦灭的药欲,就是说出离心要生起来呢是不可能的,噢。你要看到三有不好,才想把它灭掉,才想出离嘛,所以…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