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了。“生已息滅”,你以爲這個煩惱、業生了,它滅掉了,就叫解脫了,是不是這回事情呢?不是的。一切有爲法,生了之後自然要滅的。生、住、異、滅嘛。學過俱舍就知道,一切法,有爲法就是才生呢就要變化,變化之後馬上就滅掉了。沒有住的,噢,不能安住,一刹那也不能安住地的。那麼你說他它生了之後息滅了,這就解脫了,那你不要用功了,他自然就解脫了。所以說呢,並不是說煩惱也好,、業也好,這些有爲法生了之後,自己息滅了,就是解脫了。爲什麼呢?,“以諸生法”,生法就是有爲法了。“與第二時定不安住”,這是刹那滅嘛,。我們前面說的無常,是一起期無常,粗的,死嘛。從生下來到幼年、青年、壯年、老年,最後死。,這個無常是粗的無常,。實際上呢一切法,從生下來,刹那刹那都在生滅,啊,沒有安住的時候的。這個學過《俱舍》知道啊,一切有爲法,于第二時,第二個刹那不能安住的,生住異滅,這個住實際是假的,一般是生異滅。生下來就變,變了就馬上就滅掉了,刹那的地生滅的。
“不待修習能治等緣”。,那麼這不要你去修了,噢,你說它滅掉,他它自己會滅的嘛,不需要你去修,噢,也不要對治。“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那麼你說這個就叫解脫的話,那不要用功的,噢,自己就解脫了,這個就有過失了,。那麼自己解脫,怎麼我們不解脫呢?我們還在生死裏邊流轉呢?所以說這個解脫,不是說它生了之後它滅掉了,叫解脫。
“故若未生對治,當于未來結生相續”。,假使你沒有去對治的話,那麼你將來的結生相續,不斷地流傳是免不了的。因爲他它,因爲法相是(識)相似相續。他,它雖然刹那滅了,第二刹那又生了,刹那之後又滅了,它是不斷地,就象流水一樣的。,前面水流過去了,後面又跟上來了。你說你他它自己滅掉的,我就不要用功了,不行。這個流,生死之流,還在流,並沒有斷下去。那麼一定要生對治法,所以說呢,你對治之法不生起來呢,你這個將來要投生,結生相續呢,是止不住的,就是要連續下去的。
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那麼我們要發起對治力,就是要修行地,把這個,把它對治掉,把煩惱對治掉、斷掉嘛。這樣子呢,結生相續呢就停下來了。阿羅漢果,把煩惱滅完了,再不投生了。“我生已滅,生死已盡。”這個就不再流轉了。所以這個一定要修對治法,不對治地話,煩惱不滅,生死相續不會停下來的。那麼這就是說什麼叫解脫。第一個告訴我們,煩惱業把我們捆起來了,生死流轉,這是佛了,。把從這個裏邊解出來,叫解脫。但是這個解脫,並不是說,它煩惱業滅掉了就叫解脫。它他本來刹那就要生滅的,要用對治法把它除掉,根子除掉了,這才叫解脫,生死相續的,、結生相續才能停下來。那麼把解脫的意思講清楚了,然後可以下功夫嘛。否則的話你要搞錯了。
⑥
42:48
思惟苦谛
辛庚二 發此之方便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如何發起這個求解脫心的方便。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那麼打個比喻,你如何把這個解脫的心,、解脫的意樂要生起來呢?那麼就是說,打個比喻,。假使說你要有口很渴,這個苦。,大概家在夏天沒有水喝,就嘗過這個味道嘛,。幹幹的得很苦,噢。這個幹幹的苦把它息下去,那麼你首先要知道,這個渴是不好受的。“由于渴逼,見非愛相。”,那麼渴把你逼的很苦惱。“非愛相”,不是可愛的,是一個痛苦的事情,那麼你就要除掉它了。如果你認爲渴是很可愛的,是一個很好的、快樂的,那就不會除掉它的,噢。
那麼同樣,假使我們說,要取,要得到,“諸取蘊苦寂滅解脫”,這個寂滅解脫就把我們(的)五取蘊把它息下去嘛,不要流轉了嘛。那麼要看到五取蘊的苦性,有什麼過患。這個五取蘊就象我們(的)渴一樣。渴是不好受的。那麼你要看到流轉生死五取蘊,它是不好受的,是苦的。那麼你才……,它有過患,就是說,是我們逼惱難受的。這個看到了之後,你才想把它想滅掉它。那麼你五取蘊的苦,苦,它的苦性,它的過患,認不到的話,你怎麼會要求解脫呢。?就象那一個渴人口渴了,他不知道渴是苦的,他爲什麼要去解脫解除那個渴的苦呢?只有因爲那個渴的苦受不了,他才要喝水,解脫解除那個苦。
⑦
45:00
那麼你看這五取蘊流轉的苦,受不了了,才去求對治法,把它對治掉。所以說你要發心,先要見到苦嘛,見到苦之後才能發起這個滅除苦的心嘛。
那麼這裏有一個名相嘛,五取蘊。你如果不說,“啊,五取蘊苦,我要把它滅掉!。”什麼叫五取蘊,苦在那裏?講僵了,你這個還是修不來嘛。什麼叫五取蘊都不知道,你怎麼修呢?那麼這裏就不得不把五取蘊要把它說一下嘛,噢。
《俱舍論頌疏》卷一:「有漏名取蘊者,煩惱名取,能執取生死故也。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從因爲名。如草糠火,火從草糠生,名草糠火。或蘊屬取,故名取蘊,從屬爲名。如帝王臣,臣屬帝王,名帝王臣。或蘊生取,故名取蘊,從果爲名。如華果樹,樹生華果,故名華果樹。」
那麼我們這裏根據《俱舍》的嘛,學過《俱舍》的嘛麼是便宜了嘛。什麼叫取蘊呢?有漏的五蘊,叫取蘊,噢。。那麼這是總的了。什麼叫取呢?煩惱叫取。就是有煩惱的,這個五蘊裏夾了煩惱的,。能取什麼?“能執趣取生死故也”,煩惱嘛就趣取生死,有了煩惱嘛就有生死了。這個五蘊,裏邊有了煩惱了,他就流轉生死了。那麼你要知道,這個做怪,還在是煩惱嘛。我們的身體就是五取蘊嘛,有由煩惱在取(趣)的在(那)裏邊了執取的。那麼蘊中,爲什麼叫五取蘊?這個裏邊,《俱舍》講的得很仔細,好象像昂旺堪布也講了。那麼我們這裏呢還得要講一下。
什麼叫五取蘊?“蘊中從取生”,我們這個蘊,五蘊從煩惱生的,因爲過去煩惱,造業,就感到這個身體。五蘊,從煩惱生的,從取生的,叫取蘊。煩惱是因,取是果。,從因爲名。打個比喻,“草糠火”,我們燒的火,草火,不是柴火,柴,、草是因,火是果。是自從柴引起的火,或者從草引起的火,叫草火,、柴火。那麼我們這個蘊,從取生出來的,叫取蘊。這第一個解釋,。
⑧
47:12
那麼“如草糠火,火從草糠生,名草糠火”,這是第一個。“或蘊屬取,故名取蘊”,第二個。,這個蘊,屬于取的,就是取所管屬的,噢。蘊從,“故名取蘊,從屬爲名”,等于說,大臣屬于國王管的,臣屬于帝王的,叫帝王的臣,那麼是取的蘊,屬于取的。或者呢,第叁個,“或蘊生取,故名取蘊,。從果爲名”,五蘊它又可生起煩惱。煩惱可以感果生五蘊了,五蘊本身又能起煩惱。那麼這個五蘊能生煩惱,叫取蘊。那取就是果了,蘊就是因了。“從果爲名”。,果取,那麼打個比喻,叫花果樹,這個樹能生花,能生果的叫花果樹。生花的叫花樹,生果的叫果樹。故此,這個水果,假使蘋果了、桔子了,那是果嘛,樹是因嘛。那麼這個果樹,桔子樹,就是以果爲名了,它的果是桔子,這個樹叫桔子樹。那麼這個蘊,從能生取的,取是它的果,叫取蘊。
那麼這個《俱舍》講的得很仔細了,我們所以引《俱舍》呢,因爲很多人學了《俱舍》了,把《俱舍》提出來呢比較容易理解了。再一個說,我們再說一下,我們這個課程呢,是中高年級的課程,噢,。是正對的機呢,是我們學了五年左右的人,是他的正對的機。那麼才來的,當然我們還有前面的,假使說《菩提道次第科頌》喽,,你一來就要一步登上天是困難,也不能夠一線拉平,把高級的拉平,跟你們一樣,學一些膚淺的,這個,他們來了五年幹啥呢?如果你五年學過了,把你拉下去,跟才來地學一樣的,恐怕你也不願意了吧。?所以說,這個有些(人)呢從個人的出發的意見呢,我們只好抱歉了,噢。我們正對的機是四五年以上的,噢,那麼你初來的呢,你說,就是能夠接受多少就多少了,因爲這個不是針對你(們)的課程,你們的課程是這個《科頌》啦,、《定道資糧》,、《律海十門》那些了,。噢,下麵面我們接下去。
⑨
50:05
那麼這個五取蘊呢,大家就是把這個注注解麼回去溫習一下啊,把搞熟了這個意思才透的出來,現在生硬硬地念了一遍,還不會學融會,那麼回去好好地討論一下,思維思惟一下。諸取蘊的苦要寂滅解脫諸五取蘊的苦,要全面解脫,也要看到五取蘊的苦,五取蘊是苦性,沒有樂的,它的過患。這是感到五取蘊是不好的,那我們才厭惡,不要受這五取蘊,也就不結生相續了,那麼也就了了生死了。
故若未修叁有過患,于彼發起欲拾之心,則于苦滅不起欲得。
“故若未修叁有過患”。,叁有的過患,它的壞處,沒有看到。“于彼發起欲拾之心”,那麼你要對于拾掉這個叁有的心,還不會起來了。“則于苦滅不起欲得”,那麼你想苦要滅掉呢,你不會要求的,終會,,終總是歡喜在生死裏邊追求“幸福生活”,噢,不會去要求寂滅啊什麼……。啊有的人害怕涅槃涅磐。這個他說涅槃?有個的人眼睛瞎了一個,都感到很苦,。涅槃,六根都沒有了,不是糟糕了嗎?這樣子涅槃還要修行得到,何必呢。?這是一支種很愚癡的人,不學法相的人,他們這樣的說法,。我們的看法呢,很可笑,噢。那麼就是說要學嘛,不學是不行的。就是所以說沒有看到叁有的壞處,你想沒有,那就不能發起這個要拾離叁有的心,――——就是出離心了,那麼你想苦滅,要得到這個苦滅的藥欲,就是說出離心要生起來呢是不可能的,噢。你要看到叁有不好,才想把它滅掉,才想出離嘛,所以…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