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5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要看它的过患。

  《四百论》雲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着自家,难出此三有。」

  《四百论》里边说:“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对于这个三有,流转生死,假使没有厌恶的话,这个人,“随谁”、哪一个人,随便哪一个。对于三有没有起厌患的心的话,“彼岂敬寂静”,他对涅槃,怎么会起恭敬心去追求呢,?不会的,噢。决定要看到三有是极苦可厌患,他才要去追求寂静的涅槃。“如贪着自家,难出此三有。”,那就打个很简单的比喻。一般的人,对自己的家庭是最执着的,他什么事情都为自己的家里着想的,象像这样的人,家庭抓得那么紧的,你怎么能脱离三有呢?噢,你的一个家都放不下,你怎么脱离三有呢?那就是说,我们这个三有看的是自己的家一样,那你怎么出去呢?你要厌患这个三有,才能够有希望出去。,所以说一定要起厌患心,。这个厌患心你凭空怎么生出来呢?一定要经过学习的。

  (10)

  53:13

  辛庚二 发此之方便分二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那么下边“希求解脱方便”,如何生起这个解脱方便呢?怎么样呢?“有二: ”“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这个苦、集,四谛嘛。苦集里边好好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一个四谛的方面要去思惟;一个十二因缘的方面来思惟。

  壬辛一 由于苦集门中思惟分二

  

  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那么修苦、集谛的又分两个,:“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苦谛的生死过患,集谛的流转次第。

  癸壬一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

  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

  苦谛分开思惟,思維思惟苦谛里边又分两个,“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这个我们《三归依观》有了,为什么四谛里边,先是苦谛,它有什么秘密的密意在里边?意趣。那么“二正修苦谛”,要把苦谛观好。苦谛观好,观到三界是苦嘛,你才想出离嘛。

  癸子一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

  那么下边“希求解脱方便”,如何生起这个解脱方便呢?怎么样呢?有二“由于苦集门中思惟”。这个苦、集,四谛嘛。苦集里边好好思惟,由于生于缘起思惟。一个呢四谛的方便,也起思惟,一个呢十二因缘的方便要思惟,那么修苦、集谛的又分两个,“思惟苦谛生死过患,思惟集谛流转次第”苦谛的生死过患,集谛地流转的次第,噢。苦谛分开思惟。思维苦谛里边又分两个,“初中分二”,“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这个我们三归(依)观有了,为什么四谛里边,先是苦谛,它有什么秘密的密意在里边?意趣。那么“正修苦谛”,要把苦谛观好,苦谛观好,观到三界是苦嘛。你才想出离嘛,噢。“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次第而作是说,诸比丘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那么这是佛转四谛*轮的时候呢,初转的,就是示始转,: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他的次第呢是苦集灭道。那么现在我们就提一个问题了,集谛是因,应当是先有集嘛,再有苦了,苦谛是果了。“故集是先,果嘛应是后”,绝对世界上什么道理一样的,先有因嘛,再有果嘛。没有说果先来了,因才后跟着来,没有的。既那么即然先是有因,后是有果,为什么佛不说集谛、苦谛、灭谛、道谛,啊集谛、苦谛、道谛、灭谛,而要说苦集灭道呢?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都是反了、倒了说的,为什么道理?这是一个辩论了,噢。如果藏地这个要大辩,“嚓嚓嚓”地要搞好几天。我们这里呢就念过了,大概理解嘛就算了,已经是略了很多了。佛就是说了,诸比丘,怎么是苦圣谛,怎么是集圣谛,它的次第,下边就不说了,我们想主要讲苦谛集嘛,苦摆在前头,集摆在后头。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那么我们说,一般地说呢,先因后果了,世界上没有看到果在前,因在后的。而佛说次第四谛的时候,却是把苦的果谛说在前头,集的因放在后头,什么原因,有没有过失?那么他就解释了,大师、佛,在说四谛的时候,他没有按了因果的次第而说,什么原因?“以有至大修持扼要”,因为他这个必须,这样子说呢,对于修行有极大地的重要性,所以说呢,没有过失。,为的是修行嘛,。我们说,佛说法,不是为了好看嘛,是为了我们脱苦修行嘛。为了修行的扼要,而要说苦集灭道,是没有过失的,是对的。应当说是,应当这样说的。所以不能说,一般的要求,说要苦说在后头,而集谛应的因说在前头,。

  此複复雲云何。

  那么没有过失怎么样呢?为什么呢?

  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雲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

  次复云何。那么没有过失怎么样呢?为什么呢?“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那么他就这里就解释这个,为什么苦放在前头,说了,他说这个道理是怎么说呢,“诸所化”,我们变化(?)所化的那些众生了,假使说生死还没有发起,无倒的希求解脱心。我们对生死都颠倒地,贪着生死流转,这是颠倒。“无倒”,转过来,那个,要去解脱了是无倒的。那么自己对生死没有生起,没有颠倒的求解脱的心,要根本断集绝,那么这个解脱之心,就是要把這個断绝这个生死了。“彼于解脱,云雲何能导?”,怎么你这个心都没有发起来,怎么解脱呢?“以诸所化无明闇暗覆”,因为我们所化的有情,都是无明把我们盖住了,把这个生死的苦呢。“于诸苦性生死圆满”,这个苦性,就是说生死圆满,就是“世界间满足”了,我们说是“生前死罪业坑”嘛,这个答《上师供》说的了。这个生死的圆满,就是世界间的满足,这个苦。就你看这个苦性,我们希望虚妄的地這执位为安乐,这个颠倒欺骗了。那么这样子不会生起解脱的心的,也不会去断绝这些生死的。那么这样子呢,怎么会去解脱呢?所以要先要看到这个生死的过患,那么就要是先说苦了,所以说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噢,并不是故意来个颠倒了。那么下边倒讲了很多道理,一个个接下去。

  11)

  50:10

  如《四百论》雲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雲云何不生畏。」

  如《四百论》里边说,这引经据典了,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四百论里边“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雲云何不生畏。”,这是生死可畏嘛,先要说生死可畏,才能生解脱心嘛,修行是要生解脱心嘛,需要讲生死的苦嘛,不讲生死的苦,你就不想解脱嘛。那么《四百论》里说,“此大苦海中”,就是三有流转了,大苦海了,“悉无诸边岸”,这个那有边岸啊!这个大海,我们说太平洋还是有岸嘛。在再大的海还有岸,这个生死大海没有岸的。“愚人沉此中”,愚夫,凡夫沉没在生死大海之中,怎么不生畏惧呢?还要贪着生死,流转快乐,这是愚痴到极点了,应当生起极大的畏惧。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那么就是说,佛为什么说苦谛呢?就是说要使你要知道三界是苦的,“先须为说此实是苦”,整个的三界都是苦,没有安乐的。“说多苦相”,各式各样苦的样子告诉你,使你起厌恶的心,厌离的心,。所以说我们说,四谛的时候,先说苦谛。如果苦谛不说,你还没厌患,你怎么会去修行呢?你不想修嘛,没有解脱的心,你怎么会去修呢?所以说我们要你生起解脱的心来,也就要告诉你,这个我们现实的,这个流传生死的三有呢是极苦的,一点安乐也没有。那么苦呢,说了很多,三苦、八苦、六道的苦、天上的苦、修罗的苦下面都要说,“说多苦相”,然后呢使你厌离,哦,这个恶道,三恶趣固然苦,人间也是苦,乃至非想非非想天还是一个苦,那么你才厌离三界,所以说先要说苦谛,噢。所以佛说的话,都是有密意的。《三归依观》嘛也是这么说,“直接先說苦了,“四谛先说苦,佛以此为意至微妙””,佛有密意在里边的。

  (12)

  01:01:38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那么苦谛,跟你讲了很多的苦,那么看着见自己在大苦海里,堕在这个里边,那就想要脱离这个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这一苦海也就脱离了。便见其苦必须灭除。”,那么你要看着要脱离苦海的话,就要把苦灭掉嘛,噢。你不灭掉,苦海怎么脱离呢?

  此複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複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那就是说,为什么集谛摆了苦谛后头说。?我们在苦海里边漂流,开始是不知道是苦,根本不想脱离。那么现在呢,佛把苦谛分析给我们听,里边是无量的充满了无量的苦,那么生起厌离心了,噢,厌离心要脱离苦海了,那么我们要灭苦了,。要灭苦,那就要追究了,苦那里来的?噢,你要灭除它,先要追究它是那里来的,才能灭除嘛。所以说“此複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那么你假使说因不灭掉,不止住,苦是不会灭。我们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你根没有除掉,它的因没有除掉,你表面上把它的草割断了,这个马…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