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6

  ..续本文上一页上它还会生嘛,春风一吹不又生了吗?嘛。那么就是说要拔草嘛,除根嘛。那么你这个苦的因不除掉,你苦怎么除的得掉呢?要除苦的话,必须追究它是什么因了。这个“末未止其因”么,苦不会灭掉的嘛。

  “苦终不灭,便念其因複复为何等。”,那么这个产生苦谛因是什么呢?要去追究了。“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那么我们说苦的因是什么呢?就是集谛了。,就是烦恼跟业了。这个烦恼业可以集起这些苦的果来的。那么我们追求要灭苦,必定要追究它的因。因不知止,苦是灭不掉的。那么就想它是什么因呢?它的因是什么呢?“由此始能了知”。,这个因就是集谛了。是故呢,“是故集谛于苦后说”,那么集谛呢,就摆在苦的后面说。这是佛故意,这样安排呢,是对我们修行呢极大的利益。“次知”,所以说先说苦,后说集,噢,这是有连贯性的。知了苦之后,想断,知止知苦是断集嘛。你要把苦灭掉嘛,要断他的根嘛,根就是集嘛。这么知了苦之后,就要断集了,就要知道集谛是什么东西。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複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什么叫集谛?生死一切的苦,都是由……,前面講過嘛,業果嘛,由业感的嘛,。生死的果呢,管你(不论)是异熟果也好、增上果也好、等流果也好,都是业感出来的。这个业呢,怎么造的呢?烦恼发起的。由烦恼等起发动身口意,造业。那么烦恼又是什么呢?烦恼的根本―――我执。没有我执,也没有什么贪。贪嘛,是对我有利嘛么要贪,对我有不利的么要嗔了排斥嘛。那么这些呢,都从我出发的嘛,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便知集谛”,这个集谛就知道,集谛的根本是我执,我执打开就是烦恼,烦恼造,、推动的就是造业。那么整个集谛就是这些东西。

  (13)

  1:05:55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那么看到我执能不能灭掉的,?这个是一个关键。如果说我执是有的,灭不掉的,那么苦也灭不掉了,集谛也证不到了。所以佛,佛在见道这个过程呢,是个极大的智慧的过程。佛思維思惟到,集谛是可,集谛这个我执本来是性空,本来缺乏,一切法没有我的,是增益上去的,。我执是,本来是自性空的,增益上去的,本来没有我的。这我执从何来呢?当然可以灭的,。有的东西不能灭的,没有的东西也不能使它生出来的,噢。我们这个科学上也这么说的。本来有的,你把它消灭是不可能的。你说水把它烧幹干了,他它还(有)水蒸汽。你说柴把它烧掉了,它他还有二氧化碳。,没有消灭的。但是说,我执是有的话,你再怎么用功、对治,消灭不了的。但是佛智慧照见我执是空的,没有自信性的,那么这个我执能灭的,那么苦也是能灭的。所以说外道根本不知道这些道理,他怎么能灭苦呢?不能灭的!那么这里就是说了,我执是能灭的,。那么“誓愿现证灭苦之灭”,那么我执当然,我執要灭么嘛,我要把它灭掉,灭掉我执是什么呢?证到的就是灭谛嘛。“故于集后宣说灭谛”。,说集谛时候呢,就跟了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这又一个辩认论。你说了苦谛是苦,噢,那你马上生起要解脱了,要求解脱了。那么解脱就是灭谛。你应当苦谛之后,就说灭谛,为什么要说集谛呢?“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答雲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他说,你说有过,应当苦谛之后说灭谛,我们说没有过失。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是苦谛,想要消除它,要求解脱了,要求证到苦,把这个苦寂灭下去,要希望这个苦寂灭的那个灭了,但是还不知道,苦是哪里来的。“未见其因”,不知道这个生起苦的因是能够遮止的,就是我执(是)可以断的,如果我执不能断的,灭谛根本证不到的。,你怎么证明灭呢?所以先要这个过程,知道苦的来源是集,集的根子是我执,我执本身是自性空,可以断的,本来是没有的,决定能够遮止的。。“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假使你还没看到(苦谛,还没看到灭谛,没有看到)集谛(???),也不知道这个苦的因能够遮止的,那么你解脱,苦的因不能遮止的话,解脱就不能证的,不一定能证到的。,所以说“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苦的因不能遮止,那么这个灭也证不到的。所以说一定要看到集谛,它的因是我执,我执是能遮止的,才能证灭谛。所以说一定要先说集谛,不能先说灭谛。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那么你要证灭谛呢,要求解脫,要求解脱了,。你要解脱,怎么样子解脱呢,修什么道呢?趣向道。这里说道谛了,所以道谛呢最后说,苦集灭道。这个次第决定如此,不用颠倒的,一个也不能动,佛说的话,就是次第不能动,数字也不能动。

  那么今天时间过了,就讲到这里。

  第五十一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中士道的四谛的关系。我们说中士道主要就是说下士道的增上生的善趣是不够的,因为得了善趣将来还要堕到恶趣的,并不是真正安乐的地方,是不会久住的。烦恼没有断掉,它碰了缘就会发生,发生推动造业,那么这个不善的业呢,将来又牵引到恶趣去。所以说善趣不是真正的安乐之处。

  那么,这个呢应当要发一个整个超出三有(的心),不要把三有当作是好的事情,要把三有的苦性、不净相观出来,这样子才可以有这个方便了,出离三界是永远的安乐。

  在这个里边,讲了什么叫解脱,在生死里边,是业跟烦恼把我们捆起来的。这两个力量使我们困在三界里边,五趣里边,投“胎卵湿化”四个胎,这么结生相续,流转生死。那么我们要发个心,希求解脱的心要把它生起来,生起来那就是对三有的过患要看清楚。没有过患呢他就不想舍,不想舍呢就没有解脱心。

  下边如何生起对三有的过患呢?就讲四谛了。四谛里边苦集灭道,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为什么佛要把果先说,因后说呢?一般说先有因后有果嘛。这里边有甚深的密义。因为讲了苦谛使我们认清到苦的苦性,世间的满足并不是真正安乐之处,这是颠倒虚妄的,要认识到这是彻底的苦,那么我们才可以生起厌离心了。厌离心生起以后,要追求灭掉苦。要灭这个苦,那么要看它是什么因?因止不住,你苦拔掉,它又生,拔掉又生,苦也灭不了的,那么就要追求它是什么因,先要把因去掉。

  那么就知道呢因就是集谛了。集谛里边就是烦恼跟业了,这个烦恼发起造业。那么烦恼的根本有什么呢?就是我执了,有个我了,再对顺的就贪;不顺的就瞋;一般的没有顺没有不顺的就是生痴,这各式各样的烦恼就起来了。

  那么我们要追求:我执能不能灭掉?那这个里边就是很深的道理。昨天我们讲了,宇宙里边的事物,有的不能杀灭掉的,没有的也不能生起来的。那么这个我执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在应成派的见地看呢,这个我执是我们在缘五蕴的时候,执着一个虚妄的分别,说有个我,这是无明把它执得实在了,认为是有实在这么一个我的。这个实在的我呢,经过真理的分析,就是在《毘钵舍那》那一章,就证明它实在是没有的,是无明的实执增益而成的,虚妄的一个我。这个虚妄的我,既然没有了,我执也就灭掉了。

  这一个破的方式呢,很微妙,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就是这部论,五百二十八页,大家翻一翻,讲《毘钵舍那》的那个地方。五百二十八页的第四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三毘钵舍那:

  第三修习此见断障之理。如是若见我及我所无少自性如微尘许,由修彼义便能灭除我我所执萨迦耶见。

  “修习此见断障之理。如是若见我及我所无少自性如微尘许”,这个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有七项分别,我拿不出来的,没有实在一个我,那么我没有,我所当然也没有。一点自性也没有,跟微尘许的自性也没有。“由修彼义便能灭除我我所执萨迦耶见”,那么这个我既然没有了 ,执了我的执了我所的萨迦耶见呢也就可以没有了。

  彼见若灭,则欲取等广如前说四取皆灭。此取若灭,则无取缘所生之爱,故以爱缘结蕴相续其生亦尽,便得解脱。

  “彼见若灭”,萨迦耶见没有了。“则欲取等广如前说四取皆灭”,那么要“取”,就讲十二因缘了,这里我们还没有讲,他前面讲过了。“取”也灭掉了,“我”没有嘛,当然不追求了 ,“取”也没有了。“取”灭掉之后呢,“取”所生的“有”(这个“爱”错的,其他的本子里是“有”,“取”缘“有”嘛)。“取”没有了,“取”所生的“有”也没有了。“有”就是业嘛,“有”没有的缘故,那么“生”也没有了,结生相续也没有了。就是“取”缘“有”,“有”缘“生”嘛,那么“生”也没有,这就是解脱了。

  如十八品云:「我我所灭故,无我我所执。」

  十八品是《中观论》的一品。“我我所灭故,无我我所执”,“我我所灭故”,既然我我所,本来执着一个实在的我,有一个我所的,这个是破掉了,那么我、我所的执,萨迦耶见也就破掉了。

  又云:「若于内外法,尽我我所慢,即能灭诸取,彼尽故生尽。」

  那就是跟着来了,内外一切法都知道没有我我所的,我我所,我慢我见我执我爱嘛,这几个是连起的,我我所慢还是我我所执了。那…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