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一切法里边既然没有我我所,那么“取”也就没有了,这是前面讲的了。“取”没有,“取”缘“有”,“有”缘“生”,也就没有了。“彼尽故生尽”,也不会投生了。
取是烦恼,有即是业,其生之因业惑已尽,故得解脱。
那么“生”的因什么呢?业跟烦恼嘛,既然“取”是烦恼,“有”是业。“取”没有了,“有”也没有了,那么这个“生”,它的因――烦恼业都没有了,“生”也就没有了。既不投生,就解脱了嘛。无生嘛,无生就是解脱了。
即前论云:「业惑尽解脱。」
“即前论云”,《中观论》说。“业惑尽解脱”,业烦恼已经尽了,断掉了,那么就解脱了。
由尽何法业惑乃尽,即前论云:「业惑从分别,分别从戏论,戏论以空灭。」
“由尽何法业惑乃尽”,那么什么方法把烦恼业可以消除呢?“即前论云”,就是《中观论》。“业惑从分别”,业惑从哪里来的?从虚妄分别而生的。虚妄分别从戏论而生。戏论怎么灭呢?以空灭,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把它灭掉。空生起了,戏论就灭;戏论灭掉了,分别也灭;分别灭掉了,业烦恼也就灭掉了。
此谓流转生死,系从业生,唯污染心三业诸行,乃是能感生死之业,故业从烦恼生。
“此谓流转生死,系从业生”,这个我们知道了,生死流转因为造业嘛,这个业果里讲了。“唯污染心三业诸行,乃是能感生死之业”,那么染污的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这些有为法呢――“行”,呢 ,是能够感生死的业。“故业从烦恼生”,这个我们前面业品都讲过了。业从烦恼生的了,烦恼是等起心,从烦恼推动你造业。
若不令起非理分别,于境增益净不净相,则不能生萨迦耶见为本一切烦恼,故萨迦耶见为本,贪瞋等烦恼从非理分别生。
“若不令起非理分别”,假使不起非理分别。“于境增益净不净相,则不能生萨迦耶见为本一切烦恼”,假使我们在一切境上不起虚妄的分别,分别它净啊不净啊。我们都是执了境有常乐我净嘛,那么就产生些萨迦耶见为根本的一切烦恼了。“故萨迦耶见为本,贪瞋等烦恼从非理分别生”,就是说,业从烦恼生,烦恼由什么地方生呢?从非理分别生的。非理分别是哪里来的?什么叫非理分别?
唯由妄执世间八法男女瓶衣色受等实,乃有非理作意分别分别诸境,故彼分别从执谛实戏论而生。
“唯由妄执世间八法男女瓶衣色受等实”,认为是实在的。那么“乃有非理作意分别分别诸境”,那么就是说,非理分别呢 ,因为虚妄地执着世间的八法,它的男女了、瓶了、衣了等等一切世间事物了,执为它是实在的。那么因为它是实在的,就起净不净想了,起烦恼了,分别诸境了。那么从这个地方知道呢。“故彼分别从执谛实戏论而生”,如果说境是不实在的,这个非理分别也不起这个分别了,它从一切戏论,这个戏论是什么呢?本来不实在的,执为它是实在的。非理分别从执谛实的戏论而生的。
《显句论》云:「世间戏论皆以空灭,谓由观见一切法空,故能灭除。云何能灭,谓缘实事乃有如前所说戏论。若未曾见石女之女,诸贪欲者缘彼戏论即不生起。若不戏论,则于彼境亦定不起非理分别。若不分别,则从贪着我及我所萨迦耶见以为根本诸烦恼聚皆不得生。若不生起萨迦耶见以为根本诸烦恼聚,则不造诸业。若不造业,则不更受生及老死生死轮转。」
“《显句论》云:世间戏论皆以空灭,谓由观见一切法空,故能灭除”,既然是执实的戏论,你只要把它照成自性空,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个实在的戏论就灭掉了。
“谓由观见一切法空,故能灭除”,一切法空可以灭除戏论;戏论灭掉了,虚妄分别也没有了;虚妄分别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烦恼没有了,业也就没有了。不造了嘛!所以说这一连贯的因果呢,烦恼的根本嘛就是萨迦耶见了,就是我执了,我执也就灭掉了。那么云何能灭呢?
“谓缘实事乃有如前所说戏论。若未曾见石女之女,诸贪欲者缘彼戏论即不生起”,你执着世间上的东西实在的,这叫戏论了。我们说本来是不实在的,就是石女。石女就是什么呢?石女就是不会生孩子的女人。你说石女的女儿,当然是没有的了。石女本身就不能生孩子的,她哪有女儿呢?那么你这个石女的女儿根本不存在。所以说呢,知道她是不存在的,这些贪欲呢,“缘彼实在”,的那些贪欲就不会生了。“若不戏论,则于彼境亦定不起非理分别”,既然是不实在的,那些非理分别,贪瞋的分别也不会起了。
假使不分别,“则从贪着我及我所萨迦耶见以为根本诸烦恼聚皆不得生。若不生起萨迦耶见以为根本诸烦恼聚,则不造诸业”,那业就不造了。“若不造业,则不更受生及老死生死轮转”,既然不造业了,“生”了“老”死了,十二因缘的流转也就不受了。
由达空性灭彼之理,即前论云:「由依如是,戏论永灭,行相空故,能离戏论。由离戏论,灭诸分别,分别灭故,灭诸烦恼。由惑业灭故生亦灭,故唯空性是灭一切戏论行相,名曰涅槃。」
总的归结,一切法自性空的空观就是对治我们生死流转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对治法。
这个我们可以把后面参考一下,把这里呢更明确一些。这里就是我执可以灭除的。怎么灭除?就是空来灭除,就是下边讲的。既然知道我执能够灭除的,那就是要发愿证到灭了苦的那个灭。故于集谛后说灭谛。既然要证灭谛呢,当然修道了,所以说道谛。那么四谛的次第决定如此,不能动摇。四谛的数字决定是四个,四谛的次第决定是苦集灭道。所以佛说的法不能动摇的,次第如此,数字也如此。这里就是说四谛。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是《相续本母经》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头两句是比喻,后边两句是法。“如病”,假使我们害病了,应当要除病嘛,把病除掉了。“当得乐住应依药”,你要很安稳地住,就是说病除掉就安乐了,那么要什么呢?要吃药嘛。 “如病”嘛就是苦了,病的因嘛就是集了。“乐住”,把病除掉了就是灭了。要得到灭,怎么得到呢?要“依药”了。吃了药之后,病好了。那么病的因是什么才能开药嘛。把药针对那病因,除掉了,病也好了,就证到“乐住”,就是灭,这是个比喻了。
下边呢配法了。“苦因彼灭如是道”,“苦”,苦谛;“因”,就是苦的因,它的集谛;“彼灭”,苦的灭掉是灭谛;“如是道”,苦灭的道,道谛;“应知”,苦是应知;苦的因,应断;“彼灭”,应该证;“如是道”,要修。就是说我们这个四谛呢:苦呢应当知;集呢应当断;灭呢应当证;道嘛应当修。这就是佛在鹿野苑初转四谛*轮的时候,就是说,“此苦汝应知,此集汝应断,此灭汝应证,此道汝应修”,就是说苦集灭道要修。这个次第呢就是这样子的,都是一贯的。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
这个四谛呢,不管是大乘小乘。有的人昨天就提,小乘有没有?我们说实在的小乘根据《法华经》是没有的,但是在现实上,不究竟的方面说,某些人他的心量小,他不发度一切众生的心,只做自利,解脱三界的,还是有的,那么这叫小乘。不管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都说四谛。那么小乘到底有没有?《法华经》说汇归一乘嘛,小乘是化城嘛,是不究竟的嘛,毕竟还要回小向大,所以说结果还是大乘。那么中间的站口呢,小乘不能说没有。那么不管大乘小乘呢,四谛,这是善逝(佛)“总摄生死流转”,苦集二谛。苦,生死流转的果;集,生死流转的因;生死还灭,道,是还灭的因;灭,是还灭的果。所以说,生死流转,生死还灭,佛总摄它的要点,扼要处呢,就摄为四个谛。这个四个谛呢,不管大乘小乘,都讲这个。这是宇宙的真理,不管你哪一个乘,都要讲四谛的。
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修解脱的人,对这个四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修行的一个大的嗢柁南――就是集施颂了,这个主要的、扼要的一个颂子。所以说,“引导学者”,引导次第修行的学者呢,必须要以苦集灭道的次第来引导。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假使你不好好地思惟苦谛,不真实地思惟苦谛、厌离生死的话,思惟苦谛嘛才能厌离生死了。你不思惟苦谛,认为苦里边还有快乐,那么你既然有快乐,我们何必要厌离生死呢?还是要贪着生死了。那么你求解脱的心,你说求解脱“亦唯虚言”,那是一句空话。
这个我们就联想到,什么宗派都是一样的,都不能说不思惟苦谛。净土宗如果不思惟苦谛,你娑婆世界的苦,你怎么认得到呢?你只看到苦苦,世间上倒了霉了,人家给他杀掉了,害病了,死掉了,什么自然灾害死掉了,车祸,或者是战争,各式各样的,那么感到世间是苦。但是转过来,叫你去发财了,升官了,家庭的子孙满堂了,各式各样的世间的满足都来了,你又感到不苦了。你这个世间的苦谛呢,没有认识透了。不认识透的话,你说你要出离,要求解脱,空话!所以说,不管你是哪个宗派,你要求解脱的话,一定要把苦谛彻底地思惟,要厌离。不生起厌离的心,是不能求解脱的,解脱是空话,哪个宗都一样的。所以不能简单化,你简单化了,这个世间还是留恋了,怎么出生死呢?
我们说,受有三种了,苦受、乐受,还有舍受了。那么这个里边既然有苦受也有乐受,为什么厌离生死呢?所以说,一定要靠中士道里边,把这个苦分析,苦苦、坏苦、行苦,彻底的是苦,没有乐的。那么你才知道世间是苦。这个时候,求解脱的心才能真正生起来。中士道这个阶段不经过的话,你说你要解脱,是空话,骗人的话!“随其所作悉成集谛”,那么既然是不想求解脱呢,你做的事情都是集谛,都是招集生死的。所谓集谛者,就是感生死的果的,就是要感苦的果了。那么成集谛呢,就不能出生死了,不断地要…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