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7

  ..續本文上一頁麼一切法裏邊既然沒有我我所,那麼“取”也就沒有了,這是前面講的了。“取”沒有,“取”緣“有”,“有”緣“生”,也就沒有了。“彼盡故生盡”,也不會投生了。

  取是煩惱,有即是業,其生之因業惑已盡,故得解脫。

  那麼“生”的因什麼呢?業跟煩惱嘛,既然“取”是煩惱,“有”是業。“取”沒有了,“有”也沒有了,那麼這個“生”,它的因――煩惱業都沒有了,“生”也就沒有了。既不投生,就解脫了嘛。無生嘛,無生就是解脫了。

  即前論雲:「業惑盡解脫。」

  “即前論雲”,《中觀論》說。“業惑盡解脫”,業煩惱已經盡了,斷掉了,那麼就解脫了。

  由盡何法業惑乃盡,即前論雲:「業惑從分別,分別從戲論,戲論以空滅。」

  “由盡何法業惑乃盡”,那麼什麼方法把煩惱業可以消除呢?“即前論雲”,就是《中觀論》。“業惑從分別”,業惑從哪裏來的?從虛妄分別而生的。虛妄分別從戲論而生。戲論怎麼滅呢?以空滅,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把它滅掉。空生起了,戲論就滅;戲論滅掉了,分別也滅;分別滅掉了,業煩惱也就滅掉了。

  此謂流轉生死,系從業生,唯汙染心叁業諸行,乃是能感生死之業,故業從煩惱生。

  “此謂流轉生死,系從業生”,這個我們知道了,生死流轉因爲造業嘛,這個業果裏講了。“唯汙染心叁業諸行,乃是能感生死之業”,那麼染汙的叁業,就是身口意叁業,這些有爲法呢――“行”,呢 ,是能夠感生死的業。“故業從煩惱生”,這個我們前面業品都講過了。業從煩惱生的了,煩惱是等起心,從煩惱推動你造業。

  若不令起非理分別,于境增益淨不淨相,則不能生薩迦耶見爲本一切煩惱,故薩迦耶見爲本,貪瞋等煩惱從非理分別生。

  “若不令起非理分別”,假使不起非理分別。“于境增益淨不淨相,則不能生薩迦耶見爲本一切煩惱”,假使我們在一切境上不起虛妄的分別,分別它淨啊不淨啊。我們都是執了境有常樂我淨嘛,那麼就産生些薩迦耶見爲根本的一切煩惱了。“故薩迦耶見爲本,貪瞋等煩惱從非理分別生”,就是說,業從煩惱生,煩惱由什麼地方生呢?從非理分別生的。非理分別是哪裏來的?什麼叫非理分別?

  唯由妄執世間八法男女瓶衣色受等實,乃有非理作意分別分別諸境,故彼分別從執谛實戲論而生。

  “唯由妄執世間八法男女瓶衣色受等實”,認爲是實在的。那麼“乃有非理作意分別分別諸境”,那麼就是說,非理分別呢 ,因爲虛妄地執著世間的八法,它的男女了、瓶了、衣了等等一切世間事物了,執爲它是實在的。那麼因爲它是實在的,就起淨不淨想了,起煩惱了,分別諸境了。那麼從這個地方知道呢。“故彼分別從執谛實戲論而生”,如果說境是不實在的,這個非理分別也不起這個分別了,它從一切戲論,這個戲論是什麼呢?本來不實在的,執爲它是實在的。非理分別從執谛實的戲論而生的。

  《顯句論》雲:「世間戲論皆以空滅,謂由觀見一切法空,故能滅除。雲何能滅,謂緣實事乃有如前所說戲論。若未曾見石女之女,諸貪欲者緣彼戲論即不生起。若不戲論,則于彼境亦定不起非理分別。若不分別,則從貪著我及我所薩迦耶見以爲根本諸煩惱聚皆不得生。若不生起薩迦耶見以爲根本諸煩惱聚,則不造諸業。若不造業,則不更受生及老死生死輪轉。」

  “《顯句論》雲:世間戲論皆以空滅,謂由觀見一切法空,故能滅除”,既然是執實的戲論,你只要把它照成自性空,照見五蘊皆空,那麼這個實在的戲論就滅掉了。

  “謂由觀見一切法空,故能滅除”,一切法空可以滅除戲論;戲論滅掉了,虛妄分別也沒有了;虛妄分別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業也就沒有了。不造了嘛!所以說這一連貫的因果呢,煩惱的根本嘛就是薩迦耶見了,就是我執了,我執也就滅掉了。那麼雲何能滅呢?

  “謂緣實事乃有如前所說戲論。若未曾見石女之女,諸貪欲者緣彼戲論即不生起”,你執著世間上的東西實在的,這叫戲論了。我們說本來是不實在的,就是石女。石女就是什麼呢?石女就是不會生孩子的女人。你說石女的女兒,當然是沒有的了。石女本身就不能生孩子的,她哪有女兒呢?那麼你這個石女的女兒根本不存在。所以說呢,知道她是不存在的,這些貪欲呢,“緣彼實在”,的那些貪欲就不會生了。“若不戲論,則于彼境亦定不起非理分別”,既然是不實在的,那些非理分別,貪瞋的分別也不會起了。

  假使不分別,“則從貪著我及我所薩迦耶見以爲根本諸煩惱聚皆不得生。若不生起薩迦耶見以爲根本諸煩惱聚,則不造諸業”,那業就不造了。“若不造業,則不更受生及老死生死輪轉”,既然不造業了,“生”了“老”死了,十二因緣的流轉也就不受了。

  由達空性滅彼之理,即前論雲:「由依如是,戲論永滅,行相空故,能離戲論。由離戲論,滅諸分別,分別滅故,滅諸煩惱。由惑業滅故生亦滅,故唯空性是滅一切戲論行相,名曰涅槃。」

  總的歸結,一切法自性空的空觀就是對治我們生死流轉的根本的一個方法,對治法。

  這個我們可以把後面參考一下,把這裏呢更明確一些。這裏就是我執可以滅除的。怎麼滅除?就是空來滅除,就是下邊講的。既然知道我執能夠滅除的,那就是要發願證到滅了苦的那個滅。故于集谛後說滅谛。既然要證滅谛呢,當然修道了,所以說道谛。那麼四谛的次第決定如此,不能動搖。四谛的數字決定是四個,四谛的次第決定是苦集滅道。所以佛說的法不能動搖的,次第如此,數字也如此。這裏就是說四谛。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雲:「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

  這是《相續本母經》裏邊有這麼一句話,頭兩句是比喻,後邊兩句是法。“如病”,假使我們害病了,應當要除病嘛,把病除掉了。“當得樂住應依藥”,你要很安穩地住,就是說病除掉就安樂了,那麼要什麼呢?要吃藥嘛。 “如病”嘛就是苦了,病的因嘛就是集了。“樂住”,把病除掉了就是滅了。要得到滅,怎麼得到呢?要“依藥”了。吃了藥之後,病好了。那麼病的因是什麼才能開藥嘛。把藥針對那病因,除掉了,病也好了,就證到“樂住”,就是滅,這是個比喻了。

  下邊呢配法了。“苦因彼滅如是道”,“苦”,苦谛;“因”,就是苦的因,它的集谛;“彼滅”,苦的滅掉是滅谛;“如是道”,苦滅的道,道谛;“應知”,苦是應知;苦的因,應斷;“彼滅”,應該證;“如是道”,要修。就是說我們這個四谛呢:苦呢應當知;集呢應當斷;滅呢應當證;道嘛應當修。這就是佛在鹿野苑初轉四谛*輪的時候,就是說,“此苦汝應知,此集汝應斷,此滅汝應證,此道汝應修”,就是說苦集滅道要修。這個次第呢就是這樣子的,都是一貫的。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爲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

  這個四谛呢,不管是大乘小乘。有的人昨天就提,小乘有沒有?我們說實在的小乘根據《法華經》是沒有的,但是在現實上,不究竟的方面說,某些人他的心量小,他不發度一切衆生的心,只做自利,解脫叁界的,還是有的,那麼這叫小乘。不管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都說四谛。那麼小乘到底有沒有?《法華經》說彙歸一乘嘛,小乘是化城嘛,是不究竟的嘛,畢竟還要回小向大,所以說結果還是大乘。那麼中間的站口呢,小乘不能說沒有。那麼不管大乘小乘呢,四谛,這是善逝(佛)“總攝生死流轉”,苦集二谛。苦,生死流轉的果;集,生死流轉的因;生死還滅,道,是還滅的因;滅,是還滅的果。所以說,生死流轉,生死還滅,佛總攝它的要點,扼要處呢,就攝爲四個谛。這個四個谛呢,不管大乘小乘,都講這個。這是宇宙的真理,不管你哪一個乘,都要講四谛的。

  故修解脫極爲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

  修解脫的人,對這個四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修行的一個大的嗢柁南――就是集施頌了,這個主要的、扼要的一個頌子。所以說,“引導學者”,引導次第修行的學者呢,必須要以苦集滅道的次第來引導。

  若未真實思惟苦谛,厭舍生死,則求解脫亦唯虛言,隨其所作悉成集谛。

  假使你不好好地思惟苦谛,不真實地思惟苦谛、厭離生死的話,思惟苦谛嘛才能厭離生死了。你不思惟苦谛,認爲苦裏邊還有快樂,那麼你既然有快樂,我們何必要厭離生死呢?還是要貪著生死了。那麼你求解脫的心,你說求解脫“亦唯虛言”,那是一句空話。

  這個我們就聯想到,什麼宗派都是一樣的,都不能說不思惟苦谛。淨土宗如果不思惟苦谛,你娑婆世界的苦,你怎麼認得到呢?你只看到苦苦,世間上倒了黴了,人家給他殺掉了,害病了,死掉了,什麼自然災害死掉了,車禍,或者是戰爭,各式各樣的,那麼感到世間是苦。但是轉過來,叫你去發財了,升官了,家庭的子孫滿堂了,各式各樣的世間的滿足都來了,你又感到不苦了。你這個世間的苦谛呢,沒有認識透了。不認識透的話,你說你要出離,要求解脫,空話!所以說,不管你是哪個宗派,你要求解脫的話,一定要把苦谛徹底地思惟,要厭離。不生起厭離的心,是不能求解脫的,解脫是空話,哪個宗都一樣的。所以不能簡單化,你簡單化了,這個世間還是留戀了,怎麼出生死呢?

  我們說,受有叁種了,苦受、樂受,還有舍受了。那麼這個裏邊既然有苦受也有樂受,爲什麼厭離生死呢?所以說,一定要靠中士道裏邊,把這個苦分析,苦苦、壞苦、行苦,徹底的是苦,沒有樂的。那麼你才知道世間是苦。這個時候,求解脫的心才能真正生起來。中士道這個階段不經過的話,你說你要解脫,是空話,騙人的話!“隨其所作悉成集谛”,那麼既然是不想求解脫呢,你做的事情都是集谛,都是招集生死的。所謂集谛者,就是感生死的果的,就是要感苦的果了。那麼成集谛呢,就不能出生死了,不斷地要…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