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8

  ..續本文上一頁,苦谛不斷地延續下去了。

  若未思集,善知惑業生死根本,猶如射箭未見鹄的,是即斷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脫叁有之道妄執爲是,勞而無果。

  那麼你把集谛沒有好好思惟,不知道生死根本就是煩惱跟業,你等于說,射箭沒有射到靶子上,亂射。你這樣子呢,這個道――就是證道的一個扼要把它斷截了,就是你修的不是正道了,不打在靶子上嘛,就是亂打。在“非脫叁有之道妄執爲是”,本來不是脫叁有的道,你說它是解脫叁有的道,就是亂射箭嘛。那麼這樣子勞而無果了,外道就是說,雖然苦行很堅定,各式各樣的苦都能受,像什麼*輪功自焚身,把自己燒掉,這個人家都是害怕的,甚至于要殺父殺母,這個都做得出來的,“勞而無果”,下地獄!你這個非解脫的道,你把它當了解脫道了,那就是不但勞而無果呢,還要受苦嘛。這就是說,如果你把脫離生死的因――集谛不搞清楚的話,沒有從集谛上下工夫,把煩惱業滅掉,你亂想一套呢,“勞而無果”,這個道就不是正道了。你認爲是解脫的道呢,那麼“勞而無果”,還要感苦受,感惡趣的苦了。

  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唯增上慢耳。

  假使說應當斷的苦,它的果,苦果,應當斷的集,這個因都不知道,那麼你也不會知道,解脫是啥東西,涅槃了,涅槃是什麼東西。苦都不了解,那麼把苦息掉的滅,當然也不知道了。你這樣子去求解脫的話,這是增上慢了。根本沒有得到解脫,你自以爲解脫,那就增上慢了。那就是全部搞錯了!所以說這個四谛一定要認真地思惟,把它明確了之後,才有真正的解脫的心生起來。真正解脫的心生起來,才能夠把集谛的因滅掉,滅掉之後,苦果也就不生了。這是解脫了。

  這個事情不能掉以輕心,馬馬虎虎,一定要搞清楚的,佛法沒有智慧是不行的!那麼你說初學,初學呢你智慧還沒開,但是方向不能搞錯。只能粗一點的學一下,如果你學得越久,越細,那麼越是細呢,那你就是將來得的果呢越殊勝。那麼這個裏邊呢,就是第一方向不能錯,粗細呢當然是初學久學有分別,但方向不能錯。方向是什麼?一定要善思惟苦谛,苦谛是沒有安樂的,那麼要知道苦谛的因是煩惱業。我們要斷,斷除煩惱業,要滅苦只有從滅除煩惱業下手。那麼要滅除煩惱業,滅掉之後,清淨的果是什麼呢?滅谛。你知道苦集才能知道它滅掉的是什麼了,你苦谛都不知道,它滅掉之後是什麼境界,當然也不會正確的。那麼滅谛不了解,你修道要證滅了,那是毫無方向,那就是亂套了,結果呢,就是勞而無果了。這裏是強調四谛的重要性。

  癸二 正修苦谛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第二”,重要性知道了,那要修苦了。如何修苦呢?“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子一 思惟生死總苦

  

  初中分叁: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叁思惟叁苦。今初

  總苦裏邊又分叁,八苦、六苦、叁苦。那麼我們說,宗大師的好就好在這裏,每一科都是引經據典,不是他自己發的議論,是根據經論上來的。

  醜一 思惟八苦

  

  如《親友書》 雲:「仁和應厭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衆苦出生處。」

  “仁和”,是一個招呼的名字,就是賢者的意思。你嘛應當厭離生死,厭離生死爲什麼呢?裏邊有“欲乏”,求不得苦;“死”,死苦;“病”,病苦;老苦;“無量衆苦出生處”,這個生死裏邊有無量的苦,都從生死裏出來的。這裏舉了四個,四個引了四個,就是八苦了。八苦裏邊提了四個,還有四個嘛就沒有說了。

  應如是修。

  就要根據《親友書》說的那些修了。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衆苦根源。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怎麼修行呢?就是厭離生死嘛。怎麼厭離呢?生死裏邊有無量的苦嘛。哪個想受苦呢?既然不想受苦,就要厭離生死嘛。“謂思惟彼是衆苦根源”,這個生死,一切苦的根源就是生死,那麼不想受苦,當然不要生死了。苦的根源在生死上,那你要生死的話,你就是自求苦吃了,自己討苦了。你不想苦嘛就不要生死了。所以說,第一個認識到,生死就是苦的根源。你要不要生死?你留戀生死的話,一切苦都會來。

  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

  苦是什麼呢?這個頌裏邊,說了四個,求不得、死苦、病苦、老苦。

  等字攝四,共爲八種。

  “等字攝四”,還有“等”,“等”,又攝其他四個苦,就是生苦、怨憎會、愛別離、還有五蘊熾盛的苦了,一共八個苦。說了四個,加個“等”,這個“等”呢,有“等”其他四個。“共爲八種”,一共是八種苦。

  此八種苦,是薄伽梵于多經中,明苦谛時數所宣說。

  這八個苦,是佛在講苦谛的時候,很多的經裏邊經常說的,這八個苦。那麼這裏呢,當然要介紹了。要明白生死的、真實的苦呢,從八苦開始,因爲這八個苦呢,佛在很多經上說的。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

  我們修中士道的時候,修的法,“如共下時所說共法”,那麼下士道裏說的共中士道的法呢,還是不能丟掉的,還是要的。

  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

  我們說,有智慧的這些不共的修,有智慧的呢,下邊所寫的那些都要好好地修。

  若慧劣弱,可暫舍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

  假使智慧差的,“可暫舍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那麼下邊就是寫的什麼,就是引了很多的經教,有智慧的呢,都要把它加進去修。如果智慧不夠的,或者是初學的,這些引的教的文呢,你可以略一下。“唯當修習應時義體”,你這個時候要修的什麼?就修這個。假使要修八苦,那麼生苦,生苦是什麼,就這個好了。那麼引的什麼什麼文呢,你就不要管它。

  這也是宗大師慈悲,對我們的衆生呢,智慧大的可以廣開地修,智慧小的那你這些文就不要管它了。當時修什麼就修什麼。修依止就修依止,那些其他經教的文就不管了。但是你智慧大的呢,把那些摻進去呢,那你當然所得的果也就殊勝了。這個我們就說的,昨天講了:有多少的聞,就産生多少的思;有多少的思,就産生多少的修;有多少的修,就産生多少的證。如果聞是非常廣博微妙的,那麼思也是廣博微妙的,修也是廣博微妙的,證也是廣博微妙的。如果聞是馬馬虎虎的,那麼思也是馬馬虎虎的,修也是馬馬虎虎的,證也是一個馬馬虎虎的。不好的話,聞是聞錯了,思也思錯了,修也修錯了,那麼你證還會錯了,成邪見。那麼這個裏邊,聞很重要的,在《廣論》的開端,就數數地贊歎多聞,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一貫的,前後都是一貫的。這裏呢就是說,智慧大的該廣修,智慧小的就略修。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余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這些都是要靠思擇而修――觀察修,不是定在那裏不動。“然除應修諸所緣外,余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雖然是觀察修、思惟修、思擇修,但是呢,我們要修什麼,假使說修這個苦――八苦的話,除了我們所緣的八苦之外,其他的善的也好,不善的也好,無記的也好,一切不要去緣了,不應散。你說修苦的時候,去緣依止法了,修依止法的時候去緣暇滿了,那你就是散心雜念,什麼都修不成。修什麼嘛就修什麼,其他的不要說不善的、無記的不要去緣,善的也不要去緣。

  當于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爲明淨,漸次修習。

  我們所緣境的時候,這個心要遮止它掉舉,東想西想,其他不相關的不要去想。不想呢,有的人不想嘛,靜下來就打瞌睡了,但是“亦莫令隨昏睡沈沒”,也不要昏睡,昏睡是重的,沈沒是細的。沈沒,後邊講奢摩他的時候要講。沈沒,觀這個境,非常能夠止下來,緣一境,不動搖,又能夠很清楚,好象是得定了,但是沒有力,就差一個力,所以沈沒,這是最危險的!一般就誤會得了定了、得了止了,實際上呢,沈沒裏邊。沈沒,海公上師說的,這是一個死水沱。死水沱就是說,水裏邊一個漩渦,你到了這個漩渦,船開到這個漩渦裏,出不來了,就沈下去的。那麼如果入了沈沒的話,修行就完了。就是沈沒下去了,修行就沒有希望了。所以這是很危險的禁忌,一定要把它超出。那麼既要離開粗重的昏睡,也要離開細的沈沒,那麼“增上而轉”,這些不要給它産生力量,不要跟著它們跑。那麼該怎麼樣呢?“當令其識極爲明淨”,要使他的心非常清楚明白,而且要有力量。“漸次修習”,慢慢地按了次第地修。那麼下邊又引論了。這些就是說,引的論智慧大的就去好好觀察,智慧小的就不要管它了。修苦就修苦了。

  《入行論》雲:「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

  《入行論》裏邊說,“雖長夜修行”,“長夜修行”,就是你非常辛苦地晝夜不斷地修行,修悎寤瑜伽了,修什麼呢?念誦、苦行等等。這個都是正規的修行,很好嘛。“若心散亂修”,但是你心假使不是專一的,散亂的話呢,“佛說無義利”,徒勞無功。雖然長夜地念誦苦行,但是散亂的話,毫無意思。那麼我們這裏好多人,他有附體啊,或者有什麼啊,有業障啊,修四皈依嘛。本來很好嘛,但是不見效,爲什麼?肯定是散亂修,你不散亂修決定會見效。你散亂修的話,“佛說無義利”,沒有用了,這個就沒有用了。所以說這個我們,如果看到這個呢,就要提高警惕了,自己修的到底是散亂修呢,還是像前面所說的,“極爲明淨”,這樣來修呢?這個自己檢查嘛。這就是修法嘛。你說修法怎麼修呢?這些就是很扼要的口訣嘛。

  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這個頌就說什麼呢?你修善法、善行,雖然很好,但是散亂心修的話,果是很小的,沒有什麼大的果的。

  又《修信大乘經》雲:「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這…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