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9

  ..續本文上一頁是正面說了。這本經呢,它講的前面很多話了。那麼接下去了,“善男子,由此異門”,另一方面說,假使說一些菩薩,他所有的信解大乘,就是信解行菩薩了,對大乘的信解心了。“大乘出生,當知一切”,他能夠出生其功德,能夠信解大乘,能夠出生大乘。都是“由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他心不散亂,如理地去思惟法的道理,這才是能夠産生信解大乘,也出生大乘的功德。那麼就是說,一切思惟都要靠不散亂的心去修的。不散亂的心,就能出很大的功德。散亂心呢,雖然你精勤修行,無義利,沒有好處。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余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宗大師又把這個頌解釋一下,他說這個頌裏邊的什麼叫不散亂心呢,就是說,除了善所緣,你要緣什麼,假使緣的觀苦,那麼就觀苦。“不向余散”,其他的什麼暇滿了,其他的什麼修法了,空觀了,那些都不要去管它,“不向余散”。你修這個就修這個。我們最怕的是你修這個嘛他弄那個:我們在講《廣論》嘛,他去看唯識;我們講唯識嘛,他去看因明;我們講因明嘛他又去看《俱舍》,這樣子搞呢一輩子搞不好的。因爲我們這個海公上師經常說,趁熱打鐵!講什麼你就思惟什麼,這是鐵燒紅了去打,什麼工具器具都打出來了!你正燒紅的時候不打,去打一個冷鐵。你打了半天,勞而無功!這個鐵呢燒紅紅的,就空在那裏。等到你要去打的時候,它都冷掉了,你白打。不但打不出器具,甚至于把鐵打爛了,完了!所以說,這個修行一定要有竅門,這個就是竅門。偏偏有些人不竅門,他人家講唯識嘛他去搞中觀,人家講《廣論》嘛他要去學其他的。那這樣子呢你怎麼上路呢?

  那麼這裏宗大師就說了,不散亂。什麼叫不散亂?你現在修什麼,這個所緣,其他的就不要去想了。不要去管其他的了。什麼叫法義呢?他說“正思法義”了,法就是聞,義嘛它的道理,是聞那個理了。什麼叫正思惟呢?“正思法義”嘛。什麼叫正思?“以觀慧觀察思擇”,我們觀察的慧如法地去觀察思擇,不是亂觀。有的人討論的時候,討論到開無軌電車,討論到一邊去,鑽牛角尖去了,真正該討論的卻放下了,這些也不是正思惟了。那麼由觀慧,如法地觀察思擇。

  “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那麼修一切功德的法呢,都要這兩個。這什麼東西呢?就是說不散亂的心、正思法義。這兩個決不可少。你隨少一個,功德就不生。

  故說引發叁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余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

  “故說引發叁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所以說,引發叁乘的一切功德都要兩個事情。“除善所緣心不余散”,這是止了。“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就是專心的心止在那裏,只緣這個,其他的不要緣了。觀苦就觀苦了,無常了、什麼空了、無我了不要去管它,就觀苦。“而住真奢摩他”,“真奢摩他”,就是什麼呢?九住心的到了頂了,達到真正的止了,叫“真奢摩他”。“隨順”,真奢摩他還沒有得到,那麼就是說,近住了、內住了、等住了……,這個九個階段呢,這是它的隨順。這是止,“心不余散”。

  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

  第二個呢,“善觀察善所緣境”,那麼你定在這個緣上,跟外道一樣不動了,也不對,要觀察。既然緣這個緣呢,不是不動,要觀察這個善所緣的境。觀察什麼?“如所有性”,它的共性,就是空性了;“盡所有性”,緣起的性。諸法的共同性,如所有性;各個個別的性,就是盡所有性。這個我們一開頭講《廣論》的時候,有筆記的,去看一看。“毘缽舍那或其隨順”,這個就是所謂觀了,一個是止,一個是觀。毘缽舍那,也有九個隨順:觀察、思擇、極思擇等等,有九個次第。這是它的隨順。這個後面講止觀章的時候,都會介紹。那麼就是說,我們修行的時候,叁乘的一切功德要它出現的話,一定要兩個事情。一個是止,緣什麼就緣什麼,不要東攀緣西攀緣。那麼住在真的奢摩他裏邊最好,還沒有達到真的奢摩他呢,“隨順”,九住心裏邊,隨便你住哪一個,總是向奢摩他進軍了,往上去了。那麼住在一個緣裏邊,不是像外道一樣,不動了,這麼點了一點就死下來了。也不是,要觀察,就是觀察那個善緣。觀察什麼?如所有性,它的共同性;他的個別性,盡所有性。那麼這就是毘缽舍那的事情了。毘缽舍那也有九個次第,這個完成了,就毘缽舍那。假使毘缽舍那還沒有完成,那麼它就隨順下邊的一個一個次第,要做起來。那麼這樣子就是說,一切功德不能離開止觀兩個,止觀沒有達到,隨順的方面要做。那麼這又引經了。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那麼這個話,也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也不單是《修信大乘經》說了,《解深密經》也這麼說。怎麼說呢?佛告彌勒菩薩:“慈氏,假使一切聲聞,包括緣覺,或者是菩薩,或者是佛,所有的一切世間也好,出世間也好,一切的善法,都是從止觀裏邊得到的果。”就是說這些功德善法呢,都是由修止觀而來的,就是不能離開這兩個。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叁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我們對這個話,特意請教了拉蔔楞寺的一個格西。那麼這個話翻譯有一點混淆。這個結論就是前面的結論。就是說,假使沒有真正的止觀,或者隨順的止觀,那麼叁乘一切功德是生不出來的。而這裏翻的,叁乘功德不一定是止觀的果,那就意思就看不出來了。實際上是總結,沒有這個止觀,隨順呢,一切功德是生不出來的,是這麼回事。那麼這個裏邊,這是叫我們要觀的時候,一個是要用止,一個是要觀。止就是說,緣這個境的時候,其他的不緣了。那麼觀就是說,觀他的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那麼在止觀的時候,既不要掉舉,也不要昏沈睡眠。這是告訴我們方法了,那麼如何觀察,什麼東西呢?下邊要說。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那麼八苦裏邊,這個八苦裏邊,第一個是生苦了。第一個就思惟生苦了。分五個方面來說。

  一衆苦所隨故生爲苦者。

  這個生爲什麼苦?一切苦跟著它來了,所以說生是苦。

  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于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那麼一生就有很多苦跟著來了,這是生苦的第一個。那麼哪些有情呢?那洛迦――生了地獄的;還有餓鬼的――“一向唯苦”的,餓鬼裏邊有好幾種,有些餓鬼――多財鬼,它不太苦的,所以這要除開。一向受苦的餓鬼,它生下來就苦。所以說,這是餓鬼的一種,“及諸一向唯苦”的餓鬼,那就是簡別還有一些福報大的餓鬼,它生的時候,沒有太大的苦。那麼胎卵濕化四生了,胎生卵生苦的,濕化二生就不一定,所以說不包在裏頭。化生,生在天上的,他沒有什麼大苦,所以說不包在裏頭。

  那麼這四種,哪四類呢?生那洛迦的,一生大苦就來。生餓鬼,一向苦的餓鬼,它生下來,跟著就苦。那麼胎生,小孩子一下胎,就哇哇地大叫,苦。卵生,也是苦。但是蛋裏邊的它不會叫嘛,卵生苦比胎生還要苦。那麼這個四類呢,從初生的時候,便有無量猛利的苦受,一開始才生的時候,很大的苦,很猛利的苦,就跟著受了。這是生苦,第一種隨逐而生。

  二粗重所隨故生爲苦者,謂叁界一切諸行,爲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

  那麼第二個,“粗重所隨故生爲苦者”,生苦第二個,煩惱的種子,跟著他一起來了,那麼這個生就是苦。“謂叁界一切諸行,爲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叁界的一切的行,一切有爲法,它都是煩惱種子跟著它跑的,沒有堪能性,就是說,你要做好事,沒有能力的,不自在轉,你想怎麼,煩惱把你牽起鼻子走了,不聽你話的,聽煩惱話的。因爲煩惱粗重力量很大嘛,你要做善法,你就做不起,沒有堪能。你要怎麼樣子,你要生天,它不給你生天,拉你到地獄去。爲什麼?你造的是不善業嘛,不自在轉的。

  叁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爲煩惱品類粗重隨逐。

  “叁界有情諸行生起”,那麼“叁界有情諸行”,那些有爲法了,心心所法等等了,色法裏邊也有了。“皆爲煩惱品類粗重隨逐”,叁界有情,他一生下來之後,他的身心上都有煩惱的種子跟著他一起來的。

  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總的一句話,因爲有很多自然的煩惱、生起的煩惱,安住的煩惱、增長的煩惱種子,這些自然地不斷生起的煩惱種子,安住在你不動的煩惱種子,不斷增長的煩惱種子跟了你跑。所以說呢,這東西一直跟你跑的話,你要做善事,那做善事就沒有堪能性。我們就看到有的人修行沒有堪能性,做壞事卻是能力很大。什麼緣故?煩惱重。做善事情他做不起,修行他修不起。假使說,到修行好的如法道場,他坐了就難受,就感到很不自在,就趕快要跑,那麼沒有堪能性了。自己想做什麼善事,不自在,煩惱把你牽起鼻子走了,那麼不自在了。“亦不如欲自在而轉”,你心裏想什麼,不自在的。你想什麼,偏偏不給你自在,你說要想發財,偏偏給你窮討飯。爲什麼呢?你煩惱重嘛你悭貪嘛,你做的都是那些壞事嘛,你怎麼會發財呢?所以說,一切都是隨了煩惱而轉,自己不得自在,好事嘛又做不起。這就是第二個,煩惱粗重隨逐而轉呢,他就有這些生的苦。

  叁衆苦所依故生爲苦者,謂于叁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衆苦。

  生,一生下來,一切苦就依生而來了。有了生之後,就會老了、病了、死了等等,都因爲生而來了,無邊的苦都來了:什麼橫禍啊,什麼謀殺了,什麼工傷事故了等等了,都是有生才有來的嘛。我們有個…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