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9

  ..续本文上一页是正面说了。这本经呢,它讲的前面很多话了。那么接下去了,“善男子,由此异门”,另一方面说,假使说一些菩萨,他所有的信解大乘,就是信解行菩萨了,对大乘的信解心了。“大乘出生,当知一切”,他能够出生其功德,能够信解大乘,能够出生大乘。都是“由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他心不散乱,如理地去思惟法的道理,这才是能够产生信解大乘,也出生大乘的功德。那么就是说,一切思惟都要靠不散乱的心去修的。不散乱的心,就能出很大的功德。散乱心呢,虽然你精勤修行,无义利,没有好处。

  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

  宗大师又把这个颂解释一下,他说这个颂里边的什么叫不散乱心呢,就是说,除了善所缘,你要缘什么,假使缘的观苦,那么就观苦。“不向余散”,其他的什么暇满了,其他的什么修法了,空观了,那些都不要去管它,“不向余散”。你修这个就修这个。我们最怕的是你修这个嘛他弄那个:我们在讲《广论》嘛,他去看唯识;我们讲唯识嘛,他去看因明;我们讲因明嘛他又去看《俱舍》,这样子搞呢一辈子搞不好的。因为我们这个海公上师经常说,趁热打铁!讲什么你就思惟什么,这是铁烧红了去打,什么工具器具都打出来了!你正烧红的时候不打,去打一个冷铁。你打了半天,劳而无功!这个铁呢烧红红的,就空在那里。等到你要去打的时候,它都冷掉了,你白打。不但打不出器具,甚至于把铁打烂了,完了!所以说,这个修行一定要有窍门,这个就是窍门。偏偏有些人不窍门,他人家讲唯识嘛他去搞中观,人家讲《广论》嘛他要去学其他的。那这样子呢你怎么上路呢?

  那么这里宗大师就说了,不散乱。什么叫不散乱?你现在修什么,这个所缘,其他的就不要去想了。不要去管其他的了。什么叫法义呢?他说“正思法义”了,法就是闻,义嘛它的道理,是闻那个理了。什么叫正思惟呢?“正思法义”嘛。什么叫正思?“以观慧观察思择”,我们观察的慧如法地去观察思择,不是乱观。有的人讨论的时候,讨论到开无轨电车,讨论到一边去,钻牛角尖去了,真正该讨论的却放下了,这些也不是正思惟了。那么由观慧,如法地观察思择。

  “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那么修一切功德的法呢,都要这两个。这什么东西呢?就是说不散乱的心、正思法义。这两个决不可少。你随少一个,功德就不生。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所以说,引发三乘的一切功德都要两个事情。“除善所缘心不余散”,这是止了。“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就是专心的心止在那里,只缘这个,其他的不要缘了。观苦就观苦了,无常了、什么空了、无我了不要去管它,就观苦。“而住真奢摩他”,“真奢摩他”,就是什么呢?九住心的到了顶了,达到真正的止了,叫“真奢摩他”。“随顺”,真奢摩他还没有得到,那么就是说,近住了、内住了、等住了……,这个九个阶段呢,这是它的随顺。这是止,“心不余散”。

  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毘钵舍那或其随顺。

  第二个呢,“善观察善所缘境”,那么你定在这个缘上,跟外道一样不动了,也不对,要观察。既然缘这个缘呢,不是不动,要观察这个善所缘的境。观察什么?“如所有性”,它的共性,就是空性了;“尽所有性”,缘起的性。诸法的共同性,如所有性;各个个别的性,就是尽所有性。这个我们一开头讲《广论》的时候,有笔记的,去看一看。“毘钵舍那或其随顺”,这个就是所谓观了,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毘钵舍那,也有九个随顺:观察、思择、极思择等等,有九个次第。这是它的随顺。这个后面讲止观章的时候,都会介绍。那么就是说,我们修行的时候,三乘的一切功德要它出现的话,一定要两个事情。一个是止,缘什么就缘什么,不要东攀缘西攀缘。那么住在真的奢摩他里边最好,还没有达到真的奢摩他呢,“随顺”,九住心里边,随便你住哪一个,总是向奢摩他进军了,往上去了。那么住在一个缘里边,不是像外道一样,不动了,这么点了一点就死下来了。也不是,要观察,就是观察那个善缘。观察什么?如所有性,它的共同性;他的个别性,尽所有性。那么这就是毘钵舍那的事情了。毘钵舍那也有九个次第,这个完成了,就毘钵舍那。假使毘钵舍那还没有完成,那么它就随顺下边的一个一个次第,要做起来。那么这样子就是说,一切功德不能离开止观两个,止观没有达到,随顺的方面要做。那么这又引经了。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那么这个话,也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也不单是《修信大乘经》说了,《解深密经》也这么说。怎么说呢?佛告弥勒菩萨:“慈氏,假使一切声闻,包括缘觉,或者是菩萨,或者是佛,所有的一切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一切的善法,都是从止观里边得到的果。”就是说这些功德善法呢,都是由修止观而来的,就是不能离开这两个。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我们对这个话,特意请教了拉卜楞寺的一个格西。那么这个话翻译有一点混淆。这个结论就是前面的结论。就是说,假使没有真正的止观,或者随顺的止观,那么三乘一切功德是生不出来的。而这里翻的,三乘功德不一定是止观的果,那就意思就看不出来了。实际上是总结,没有这个止观,随顺呢,一切功德是生不出来的,是这么回事。那么这个里边,这是叫我们要观的时候,一个是要用止,一个是要观。止就是说,缘这个境的时候,其他的不缘了。那么观就是说,观他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那么在止观的时候,既不要掉举,也不要昏沉睡眠。这是告诉我们方法了,那么如何观察,什么东西呢?下边要说。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那么八苦里边,这个八苦里边,第一个是生苦了。第一个就思惟生苦了。分五个方面来说。

  一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

  这个生为什么苦?一切苦跟着它来了,所以说生是苦。

  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唯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

  那么一生就有很多苦跟着来了,这是生苦的第一个。那么哪些有情呢?那洛迦――生了地狱的;还有饿鬼的――“一向唯苦”的,饿鬼里边有好几种,有些饿鬼――多财鬼,它不太苦的,所以这要除开。一向受苦的饿鬼,它生下来就苦。所以说,这是饿鬼的一种,“及诸一向唯苦”的饿鬼,那就是简别还有一些福报大的饿鬼,它生的时候,没有太大的苦。那么胎卵湿化四生了,胎生卵生苦的,湿化二生就不一定,所以说不包在里头。化生,生在天上的,他没有什么大苦,所以说不包在里头。

  那么这四种,哪四类呢?生那洛迦的,一生大苦就来。生饿鬼,一向苦的饿鬼,它生下来,跟着就苦。那么胎生,小孩子一下胎,就哇哇地大叫,苦。卵生,也是苦。但是蛋里边的它不会叫嘛,卵生苦比胎生还要苦。那么这个四类呢,从初生的时候,便有无量猛利的苦受,一开始才生的时候,很大的苦,很猛利的苦,就跟着受了。这是生苦,第一种随逐而生。

  二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那么第二个,“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生苦第二个,烦恼的种子,跟着他一起来了,那么这个生就是苦。“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三界的一切的行,一切有为法,它都是烦恼种子跟着它跑的,没有堪能性,就是说,你要做好事,没有能力的,不自在转,你想怎么,烦恼把你牵起鼻子走了,不听你话的,听烦恼话的。因为烦恼粗重力量很大嘛,你要做善法,你就做不起,没有堪能。你要怎么样子,你要生天,它不给你生天,拉你到地狱去。为什么?你造的是不善业嘛,不自在转的。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那么“三界有情诸行”,那些有为法了,心心所法等等了,色法里边也有了。“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三界有情,他一生下来之后,他的身心上都有烦恼的种子跟着他一起来的。

  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总的一句话,因为有很多自然的烦恼、生起的烦恼,安住的烦恼、增长的烦恼种子,这些自然地不断生起的烦恼种子,安住在你不动的烦恼种子,不断增长的烦恼种子跟了你跑。所以说呢,这东西一直跟你跑的话,你要做善事,那做善事就没有堪能性。我们就看到有的人修行没有堪能性,做坏事却是能力很大。什么缘故?烦恼重。做善事情他做不起,修行他修不起。假使说,到修行好的如法道场,他坐了就难受,就感到很不自在,就赶快要跑,那么没有堪能性了。自己想做什么善事,不自在,烦恼把你牵起鼻子走了,那么不自在了。“亦不如欲自在而转”,你心里想什么,不自在的。你想什么,偏偏不给你自在,你说要想发财,偏偏给你穷讨饭。为什么呢?你烦恼重嘛你悭贪嘛,你做的都是那些坏事嘛,你怎么会发财呢?所以说,一切都是随了烦恼而转,自己不得自在,好事嘛又做不起。这就是第二个,烦恼粗重随逐而转呢,他就有这些生的苦。

  三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

  生,一生下来,一切苦就依生而来了。有了生之后,就会老了、病了、死了等等,都因为生而来了,无边的苦都来了:什么横祸啊,什么谋杀了,什么工伤事故了等等了,都是有生才有来的嘛。我们有个…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