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57

  ..續本文上一頁,把你綁架去了。要你多少錢,來把他贖回去。如果你到了時間,錢不拿出來,他割個耳朵給你寄過來了。這個郵包寄過來,一看,啥東西啊?一個耳朵,你兒子的耳朵。你說你再不拿錢,命也沒有了,著急得很。這些就是有錢的苦了。

  那麼窮的呢,吃不起飯了,人家債主來逼了,到處追求,唉,這個苦也不好受了。“追求衆苦艱辛”,有的居士他就是,做生意失敗了,欠了人家多少債,幾百萬的債,到處逃債,這個也很苦啊。“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本來這個世界上沒有安樂的,你的愚癡,執爲安樂。這個當下你要知道,這個就是業,惡業的果,你不是惡業的果,你沒有安樂,不會執爲安樂的,本身就是惡業的果。

  《本生論》雲:「于同牢獄家,永莫思爲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爲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于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這是前面的意思一模一樣的,就是引那個原文。跟牢獄一樣的家庭,牢獄裏邊關在裏邊,快要槍斃了,有什麼高興呢?在牢獄一樣的家庭裏邊,永遠不要想它是快樂的。我們現在世間上是建一個快樂家庭了,幸福生活了,都要追求這些。這個牢獄的一樣的地方,關在裏邊,沒有好久要槍斃了,你有什麼快樂嘛?你富也好,窮也好,“居家爲大病”。貧也好,富也好都是大病,都是大煩惱的事情。富的話你有守煩惱,你要守你的財物,要發很多煩惱,生了很多煩惱;二呢追求艱辛,窮的呢,要追求財物又非常辛苦。甚至于什麼,很多人爲了沒有錢用,把自己血了、奶了賣錢去了,把身體來賣錢了,這些都有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窮也好,富也好,一點安樂也沒有的。“于此愚歡喜”,對這樣子的事、家庭,這個愚夫,愚癡的人他感到歡喜。本身就是惡業成熟了,假使沒有惡業成熟的話,不會感得這麼愚癡,去歡喜這東西。

  是故執持衆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從這個裏邊看,“執持衆多資具,求無喜足”,你要追求。這個“執持”,就是要擁有很多的資具,用的東西了,財富了,吃的用的穿的等等都在裏邊了。“求無喜足”,不斷地追求,沒有喜足的話,出家人不要這樣子做的。如果出了家後,還是“執持衆多資具,求無喜足”的話,那跟在家一模一樣了。所以說,表面上說出家的人修行好,在家不好。但是你出了家之後,你還是追求,造廟了,買東西,買什麼東西了,啥東西了。專門去追求這些的話,求無喜足的話,你跟在家一模一樣了。這個出家的事情沒有做嘛,修行沒有上路,沒有跑上真正的修行的道路,還是專門來搞那些世間法。那麼這就是警惕了,出家的人呢,不要跟在家一樣了,專門去追求去了,有多少嘛算多少嘛。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他這裏又說,這個在家的,跟佛法總是相違的,很多事情不能依佛法去做了,所以居家裏邊修佛法是很困難。

  那麼引這個文了,就是前面那個論了,就是這個《本生論》了。

  即前論雲:「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就是說,假使你在家搞事業的話,不能不妄語,這個溫州的人就跟我說了好幾次了,他說五戒不敢受。他說他做生意,做生意非妄語不可。你說你不妄語的話,你賺不了錢的。那麼你怎麼辦?這個就有個困難了。而且要交稅。交稅你實報的話,這個稅極高,你怎麼交得起?你報少了,妄語。你這個東西也是偷盜,唉呀,麻煩得很。那麼這個不妄語做不到。

  “于他作罪者”,那麼做官的,做幹部的,人家犯了罪了,不能不治罰,槍斃啊,殺頭啊,或者是打了罵了。我們說佛教徒慈悲的,不打人不罵人的,這個槍斃更不行了,斷命了。但是你世間上你做了幹部了,你做了這個司法官了什麼官了,你說人家犯了罪了,不罰他,這也不行。“行法失家業”,但是你去修佛法吧,家裏的事情就顛叁倒四了,你一天到晚坐了修行去了,家裏就混了,亂成一團了,人家罵你,你這個修,你說佛法好,怎麼把家庭都搞得一塌糊塗。

  “顧家法豈成”,你去顧著家庭吧,把家裏事情都做好吧,法也沒有時間修了,“法豈成”,你想要修行成就,哪裏做得到呢?兩邊呢,只能拿一邊了。熊掌了,魚了,只能求一個,不能一起得到嘛。所以說你顧了家庭就不能修行,顧了修行,你家庭的事情就搞不成。“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這兩個東西又是極不一樣的。法的事情呢,要寂靜的,是極寂靜的;家的事情呢,要粗暴的才能成功的。那兩個東西不協調的,你兩邊兼顧,怎麼兼顧的了呢?“故有違法過”,所以說在家的人呢,你要顧著家庭呢,對法總是不能順了,要違背的了。

  “自愛誰住家”,假使有自愛的人,想自己要脫離苦難的人,那麼你爲什麼還要住在家裏幹啥?這就是鼓勵我們這個不要貪那個在家了。但是有的人也是,操之過急,聽了這些話,馬上回去辦離婚手續,跟父母吵架要出家去了,這也不對。這個你把世間那一套,人家罵起來說佛教徒都是一個沒有良心的,家裏呆著那麼好,父母把你養了你那麼大,一下子大吵大鬧要出家去了,這個也不太好,兩邊都要顧到嘛。

  又雲:「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

  憍、慢、癡,這些都是煩惱嘛,跟毒蛇的毒一樣,都是很危險的,要給毒蛇咬死的。起這些煩惱都會墮惡道受苦去的了。“壞寂靜喜樂”,我們正法的寂靜、喜樂,都要被這些煩惱的蛇破壞掉的。“家多猛苦依”,在家的很多的猛苦所依的地方就是家了,跟蛇的窟一樣,哪個要去住呢?住在裏邊,那個蛇的洞裏哪個願意去住呢?

  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那麼要多多地思惟,這一類在家的一些過患嘛,要發願好好出家。

  那麼這裏,我們特別強調一下,條件不夠的,不要亂搞一套。這個把世間的人把佛教都罵起來了,這個也不要,這個也是毀謗正法了。條件不夠的,心出家嘛,心裏出家就可以了。那麼好好發願,把你的出家條件成熟了,早一點出家,這是對的。不要當下大吵大鬧了,弄得這個人家···。有的父母嘛,不同意了,他就是鬧得很凶。甚至有的父母,身體氣得來害病了,等等了,這就不太好了。

  我們要自己檢查自己的業報。這裏有一個居士,過去他想出家,現在他就早就成家了。他想出家,他的母親也來了,就是反對,她說我甯可你死,也不要你出家,這樣子的母親。那麼作了你的母親你恨她,也不要恨她,這是你業報所感的。過去你有那個業,反對人家出家,現在你就得了這個報,有這麼個母親,不准你出家。不要恨你的母親,恨自己的煩惱,還是要斷煩惱爲主。當下呢,你好好地對治你的煩惱,過去那些業障造了,造成現在這個果。不要去跟母親頂起,大吵大鬧。這個,你煩惱還在,業還在嘛,你這個沒有用的。那麼還是重點要滅煩惱,忏悔業障。

  第六十叁講

  上一次我們講了關于依什麼身出離,那麼講了很多在家的過患。就是說要滅除生死,最好的身就是出家的身。

  另外呢,我們就是在上一次,因爲有的人十二支裏邊愛支跟那個取支有混淆。我們就念了很多資料,就是給我們參考了。愛支跟取支的不同處,這個裏邊就是有很多在裏邊,但是有的,他這個思想呢,還是轉不過彎,就看到愛支是愛、貪,取支也是貪。就把這個抓住了,認爲這個是一樣的,那麼就否定了《廣論》跟《瑜伽》的論點。說這個不是獨相,是雜相。那麼這個依據呢,說都是貪。我們說這個《瑜伽》,它這個體系是不會混亂的,我們的思路應當這樣子。

  在知道愛取有是獨相的時候,那你要,那你分辨不出它爲什麼是獨相的話,先要從資料裏找它不同之處,然後找出它所以能夠獨相能成立的原因,這是正確的思路。如果單是看了一個貪,一個也是貪,就把這點抓住了,它的行相,它的因緣,什麼都不管了,一定要執著它就是雜相,好象彌勒菩薩都講錯了,這樣子的思路呢,我們說研究或者是討論呢,走的是邪路啊。

  我們昨天提供了很多資料,就是叫你找它的不同之處嘛。假使說我們做的那些,單是說《瑜伽師地論》的那個九卷的裏邊。

  《瑜伽師地論》第九卷:「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故,或先串習故,于二果愚。由愚內異熟果故,于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諸行若作若增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即于現法中,說無明爲緣故行生,行爲緣故識生,此識于現法中名爲因識,能攝受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

  這個講的後有的愛。我愛的,內的。

  「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由此愛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

  這個愛是因;欲求、有求,這個是果。“或執欲取”,然後才有取,有因果的關系,不是一個東西。

  「雲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這個裏邊,他就是說,這兩個先業果生的愛。那麼這個跟前面的取,大不同。這個你們去看一看,仔細看了之後再說它是獨相,還是雜相?這些資料嘛,就是叫你去看的,不看呢,卻抓了個貪,一定是雜相,這個好象是太簡單化了一些。

  下邊我們還接下去了,下邊就是說,在家的過患,修行有很多違緣。那麼出家呢,有什麼好處?

  複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于遠離處淨自煩惱,爲他供處。

  那麼就是在家的過患麼說過了,那麼我們該要怎麼呢,應當想出家的生活了。“複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穿的衣服、缽都是用很粗劣的,不是很高貴的。“于遠離處”,寂靜的地方,來淨治煩惱。把煩惱,滅除它了,清淨自己的煩惱。“爲他供處”,那麼這才能夠受他的供了,這才是應供了。你自已煩惱很重,又不修行,…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