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你绑架去了。要你多少钱,来把他赎回去。如果你到了时间,钱不拿出来,他割个耳朵给你寄过来了。这个邮包寄过来,一看,啥东西啊?一个耳朵,你儿子的耳朵。你说你再不拿钱,命也没有了,着急得很。这些就是有钱的苦了。
那么穷的呢,吃不起饭了,人家债主来逼了,到处追求,唉,这个苦也不好受了。“追求众苦艰辛”,有的居士他就是,做生意失败了,欠了人家多少债,几百万的债,到处逃债,这个也很苦啊。“于无安乐愚执为乐”,本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安乐的,你的愚痴,执为安乐。这个当下你要知道,这个就是业,恶业的果,你不是恶业的果,你没有安乐,不会执为安乐的,本身就是恶业的果。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这是前面的意思一模一样的,就是引那个原文。跟牢狱一样的家庭,牢狱里边关在里边,快要枪毙了,有什么高兴呢?在牢狱一样的家庭里边,永远不要想它是快乐的。我们现在世间上是建一个快乐家庭了,幸福生活了,都要追求这些。这个牢狱的一样的地方,关在里边,没有好久要枪毙了,你有什么快乐嘛?你富也好,穷也好,“居家为大病”。贫也好,富也好都是大病,都是大烦恼的事情。富的话你有守烦恼,你要守你的财物,要发很多烦恼,生了很多烦恼;二呢追求艰辛,穷的呢,要追求财物又非常辛苦。甚至于什么,很多人为了没有钱用,把自己血了、奶了卖钱去了,把身体来卖钱了,这些都有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穷也好,富也好,一点安乐也没有的。“于此愚欢喜”,对这样子的事、家庭,这个愚夫,愚痴的人他感到欢喜。本身就是恶业成熟了,假使没有恶业成熟的话,不会感得这么愚痴,去欢喜这东西。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从这个里边看,“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你要追求。这个“执持”,就是要拥有很多的资具,用的东西了,财富了,吃的用的穿的等等都在里边了。“求无喜足”,不断地追求,没有喜足的话,出家人不要这样子做的。如果出了家后,还是“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的话,那跟在家一模一样了。所以说,表面上说出家的人修行好,在家不好。但是你出了家之后,你还是追求,造庙了,买东西,买什么东西了,啥东西了。专门去追求这些的话,求无喜足的话,你跟在家一模一样了。这个出家的事情没有做嘛,修行没有上路,没有跑上真正的修行的道路,还是专门来搞那些世间法。那么这就是警惕了,出家的人呢,不要跟在家一样了,专门去追求去了,有多少嘛算多少嘛。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
他这里又说,这个在家的,跟佛法总是相违的,很多事情不能依佛法去做了,所以居家里边修佛法是很困难。
那么引这个文了,就是前面那个论了,就是这个《本生论》了。
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就是说,假使你在家搞事业的话,不能不妄语,这个温州的人就跟我说了好几次了,他说五戒不敢受。他说他做生意,做生意非妄语不可。你说你不妄语的话,你赚不了钱的。那么你怎么办?这个就有个困难了。而且要交税。交税你实报的话,这个税极高,你怎么交得起?你报少了,妄语。你这个东西也是偷盗,唉呀,麻烦得很。那么这个不妄语做不到。
“于他作罪者”,那么做官的,做干部的,人家犯了罪了,不能不治罚,枪毙啊,杀头啊,或者是打了骂了。我们说佛教徒慈悲的,不打人不骂人的,这个枪毙更不行了,断命了。但是你世间上你做了干部了,你做了这个司法官了什么官了,你说人家犯了罪了,不罚他,这也不行。“行法失家业”,但是你去修佛法吧,家里的事情就颠三倒四了,你一天到晚坐了修行去了,家里就混了,乱成一团了,人家骂你,你这个修,你说佛法好,怎么把家庭都搞得一塌糊涂。
“顾家法岂成”,你去顾着家庭吧,把家里事情都做好吧,法也没有时间修了,“法岂成”,你想要修行成就,哪里做得到呢?两边呢,只能拿一边了。熊掌了,鱼了,只能求一个,不能一起得到嘛。所以说你顾了家庭就不能修行,顾了修行,你家庭的事情就搞不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这两个东西又是极不一样的。法的事情呢,要寂静的,是极寂静的;家的事情呢,要粗暴的才能成功的。那两个东西不协调的,你两边兼顾,怎么兼顾的了呢?“故有违法过”,所以说在家的人呢,你要顾着家庭呢,对法总是不能顺了,要违背的了。
“自爱谁住家”,假使有自爱的人,想自己要脱离苦难的人,那么你为什么还要住在家里干啥?这就是鼓励我们这个不要贪那个在家了。但是有的人也是,操之过急,听了这些话,马上回去办离婚手续,跟父母吵架要出家去了,这也不对。这个你把世间那一套,人家骂起来说佛教徒都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家里呆着那么好,父母把你养了你那么大,一下子大吵大闹要出家去了,这个也不太好,两边都要顾到嘛。
又云:「憍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
憍、慢、痴,这些都是烦恼嘛,跟毒蛇的毒一样,都是很危险的,要给毒蛇咬死的。起这些烦恼都会堕恶道受苦去的了。“坏寂静喜乐”,我们正法的寂静、喜乐,都要被这些烦恼的蛇破坏掉的。“家多猛苦依”,在家的很多的猛苦所依的地方就是家了,跟蛇的窟一样,哪个要去住呢?住在里边,那个蛇的洞里哪个愿意去住呢?
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那么要多多地思惟,这一类在家的一些过患嘛,要发愿好好出家。
那么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一下,条件不够的,不要乱搞一套。这个把世间的人把佛教都骂起来了,这个也不要,这个也是毁谤正法了。条件不够的,心出家嘛,心里出家就可以了。那么好好发愿,把你的出家条件成熟了,早一点出家,这是对的。不要当下大吵大闹了,弄得这个人家···。有的父母嘛,不同意了,他就是闹得很凶。甚至有的父母,身体气得来害病了,等等了,这就不太好了。
我们要自己检查自己的业报。这里有一个居士,过去他想出家,现在他就早就成家了。他想出家,他的母亲也来了,就是反对,她说我宁可你死,也不要你出家,这样子的母亲。那么作了你的母亲你恨她,也不要恨她,这是你业报所感的。过去你有那个业,反对人家出家,现在你就得了这个报,有这么个母亲,不准你出家。不要恨你的母亲,恨自己的烦恼,还是要断烦恼为主。当下呢,你好好地对治你的烦恼,过去那些业障造了,造成现在这个果。不要去跟母亲顶起,大吵大闹。这个,你烦恼还在,业还在嘛,你这个没有用的。那么还是重点要灭烦恼,忏悔业障。
第六十三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关于依什么身出离,那么讲了很多在家的过患。就是说要灭除生死,最好的身就是出家的身。
另外呢,我们就是在上一次,因为有的人十二支里边爱支跟那个取支有混淆。我们就念了很多资料,就是给我们参考了。爱支跟取支的不同处,这个里边就是有很多在里边,但是有的,他这个思想呢,还是转不过弯,就看到爱支是爱、贪,取支也是贪。就把这个抓住了,认为这个是一样的,那么就否定了《广论》跟《瑜伽》的论点。说这个不是独相,是杂相。那么这个依据呢,说都是贪。我们说这个《瑜伽》,它这个体系是不会混乱的,我们的思路应当这样子。
在知道爱取有是独相的时候,那你要,那你分辨不出它为什么是独相的话,先要从资料里找它不同之处,然后找出它所以能够独相能成立的原因,这是正确的思路。如果单是看了一个贪,一个也是贪,就把这点抓住了,它的行相,它的因缘,什么都不管了,一定要执着它就是杂相,好象弥勒菩萨都讲错了,这样子的思路呢,我们说研究或者是讨论呢,走的是邪路啊。
我们昨天提供了很多资料,就是叫你找它的不同之处嘛。假使说我们做的那些,单是说《瑜伽师地论》的那个九卷的里边。
《瑜伽师地论》第九卷:「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即于现法中,说无明为缘故行生,行为缘故识生,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能摄受后生果识故,又总依一切识说名六识身。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
这个讲的后有的爱。我爱的,内的。
「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由此爱故,或发欲求,或发有求。」
这个爱是因;欲求、有求,这个是果。“或执欲取”,然后才有取,有因果的关系,不是一个东西。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谓中际已生补特伽罗,受二种先业果,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这个里边,他就是说,这两个先业果生的爱。那么这个跟前面的取,大不同。这个你们去看一看,仔细看了之后再说它是独相,还是杂相?这些资料嘛,就是叫你去看的,不看呢,却抓了个贪,一定是杂相,这个好象是太简单化了一些。
下边我们还接下去了,下边就是说,在家的过患,修行有很多违缘。那么出家呢,有什么好处?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
那么就是在家的过患么说过了,那么我们该要怎么呢,应当想出家的生活了。“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穿的衣服、钵都是用很粗劣的,不是很高贵的。“于远离处”,寂静的地方,来净治烦恼。把烦恼,灭除它了,清净自己的烦恼。“为他供处”,那么这才能够受他的供了,这才是应供了。你自已烦恼很重,又不修行,…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