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58

  ..续本文上一页那你乞的食消化不了。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那就是七个童女,她们发愿,她自己要修行了。她“愿剃除发已”,这个发尤其是女人的发,都是一种庄严,这个好看嘛。那么剃掉它,就是世间的庄严不要。“守持粪扫衣”,粪扫衣人家丢了的布,做的衣服,那就是不值价的。“乐住阿兰若”,寂静处,好好修行的地方。那么这就是说出家人的生活了。如果说我们出了家之后,要穿高贵的衣服,要庄严,那你这个剃发意思就没有了。穿了高贵的衣服,那就跟这个在家的情况一样了。住的是闹市,跟那些居士往来,前面说的“家势”,到处跑。那么你这样子出家呢,跟在家还差不多,没啥意思了。所以出家呢,要真正的出家,那么就是说心要出家了。在家的,一时环境所逼不能出家的,心先出家嘛。心出家了,比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的还要高。如果你身心都出家,那是更好了。就怕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那最糟糕了。受了人家的供,供养,但是又消不了,那就是“地狱门前僧道多”了。这个就是将来受苦去了。那么“何时能如是”,她这个发愿嘛,什么时候能够做到这样子。

  “目视轭木许”,眼睛朝地看了。“轭木”就是一个牛上的一根夹的木头,只一尺多宽的,不乱看了,就是看了地下一尺多的地方。不看嘛,你走路要摔跤了,看嘛要看,但是不要东看西看,只看了前面要走的那一段路。“手执瓦钵器”,手里拿一个瓦的钵器,这个瓦的钵器不值价的了。“何时无讥毁”,什么时候可以很威仪地如法地去乞食,不遭那些在家人的讥,“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哪个时候我发愿出了家之后,对那些世间的利养、恭敬了,都能够不贪着。专门是什么呢?“净烦恼刺泥”,把自己烦恼跟刺一样的痛的,跟泥一样脏的东西,把它干净掉,净除。“为村供施处”,那么这样子呢,自己有功德了,才能够让村里的那些人家,给你供,给你食,你要乞食嘛,他供养你嘛,这才是正真的应供了。否则的话,消不了。

  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

  这是最简单的生活。又希望,发愿,要草为座,我们总是希望最好的座位,她是要草座,最低的,最低价的座,草座。“卧无覆处”,没有房子的,就是露天住宿,睡起。“霜露湿衣”,虽然露天里边,当然霜、露、露水了,都把衣服打湿了。人家说不卫生,她不在乎。“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吃的东西不求考究,人家供给什么就吃什么,粗的,都能吃。

  我记得法尊法师在藏地学法的时候,他自己写一篇文章,每天都是糌粑茶,糌粑茶,糌粑茶,一年四季糌粑茶。叫我们恐怕吃的,吃不下去了,酥油也没有,因为他不富有嘛。但是天天如此,“粗饮食而能知足”。

  “及于树下柔软草上”,睡在哪里呢?树下的草上边。“以法喜乐存活寝卧”,在这个树下边坐、睡,“以法喜乐”,因为你在好好地修行、静坐嘛,得了法乐了,以这个法的喜乐来存活。自己生活在法的喜乐里边,不求世间的快乐。那么寝卧,睡嘛也睡在这个草上。

  这是宗大师的,解释,下边引原文。

  「何时从草起,着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着。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受现法喜乐。」

  那么就是说,宗大师说的就是下边那个文的意思了。他说我什么时候发愿了,好好修行之后,从草里(睡在草上了),从草上起来之后,衣服都给霜打湿了,湿得很重,就是打得很湿,也不在乎。以粗恶的饮食,对身呢没有贪着。就是我们要营养好啊,执了身体嘛要追求好的饮食了。他身无贪着呢,什么饮食只要能够把饿的那个病治了,就对了。“何时我能卧”,发愿她睡在哪里呢?不要高广大床了,就是树下软的草上就睡了。“如诸鹦鹉绿”,这个草它的颜色呢,像鹦鹉一样绿色的草上睡觉。“受现法喜乐”,那么这样子修行呢,可以受到现在,现法就是当下受到法的喜乐。

  这是引的《七童女因缘论》的话。

  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有一天博朵瓦,他的屋子上边下雪了,他就想起《七童女经》的什么,“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了,可能他这个屋子也不太好了,可能霜下起来之后都漏下来了。他就是说,博朵瓦说昨晚呢,我这个情况就好象《七童女因缘论》里所说的一样了。做到这样子,我就心里很欢喜。除了要发愿这样的修学而外,其余的我都没有什么要求了。那就是他跟《七童女因缘论》里所说的相似的就感到很欢喜。

  又应希愿,住药草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

  那么又这么发愿,希望住在药草的地上,流水的岸边。这个地呢是药草的地,这个地呢又在流水的岸边上。那么就可以,在流水边上就看到水了,就思惟。看到水,就要思惟了。“思惟水浪起灭无常”,水的浪一下子起,起灭无常。一会儿起,一会儿灭掉了,这是无常。那么这是外境的无常了,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也是起灭无常。那么两个同样都是无常的。“以妙观慧灭除我执”,既然是无常的,就要(以)殊妙的智慧,观察的智慧,把我执灭除,无常就是空嘛,灭除我执。这个我执是三有的根本,能生起一切恶见的因,就是我执。那么这个东西呢,是最坏的,要把它灭除。那么,在这些环境(里边)修行呢,确实是最好的。“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有的人,执着三界的盛事,三界里还有一些欢乐了,这些是一种欺骗,不能够使我们厌离的,这个呢要背弃,要跟它背向而行,要弃掉它,舍弃它。所有三有的欢乐,都是个苦,坏苦,行苦,那么要舍弃它,不要它。“数数思惟”,经常地思惟。“依正世间”,依世间就是器世间,正世间是有情世间了,都是如幻如化的。这个道理经常地去思惟它,在这个环境里边呢,才能够这样子如法地思惟了。如果在家呢,那就是一天到晚忙着那些世间的事情了,怎么能够有空去思惟这些事情呢?

  「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何时我通达,动不动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

  这里就是原文了,就是他发愿,什么时候我才能够住在流水的岸边,在药草铺满的地上,住在那里。在那里观察了,观察什么?观察这个流水的浪,一会儿起,一会儿灭。“同诸命世间”,看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个器世间,都是同样的,生灭无常。这样子呢,破自己的我执了,就是前面的萨迦耶见。“同诸命世间”就是自己生命了,就是有情世间了。这个破萨迦耶见,“一切”,这个萨迦耶见呢,“一切恶见的母”,根本,一切不好的恶见,都从萨迦耶见而生的,所以说要能够把它破掉,那么一切恶见就都不存在了。这是观察无常了。

  再一个,“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再一个就是三有里边的那些,所有的一些天人的快乐呢,他要知道本身就是苦,不要去贪着。什么时候能够对三有的那些受用能够不贪着,不喜乐。什么时候我能够通达,一切动不动世间,就是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梦幻、泡影、阳焰、如幻、云、寻香城,寻香城嘛健达婆城,就是那些海市蜃楼了这些,都是如幻如梦的。这个念过《金刚经》的都知道,这是几个喻嘛,那么情器世间本身都是没有自性,自性空,就如幻如化的。这个都是发愿了,自己能够这样子的生活之中,可以去观察那些微妙的道理。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这些都是发的愿了。“作出家身,作此诸事”,这个就是出家的人发的愿,做出家的人才能做这些事情,在家的那就不可能做这些事情。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

  假使你能够以佛一样的修行,住在苦行的山里边,就是说六年苦行一样的,跟佛一样了。你这样子才算是佛真正的孩子了,要学佛的苦行一样,不要贪着那些享受。

  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这个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霞惹瓦说,你看见那些在家的人,他事情忙得不得了的时候,你应当披了这个妙衣,就是披了袈裟整整齐齐地到他那里去,让他看一看。他一看之后,他就会想起来,出家好,我们在家人忙得这样子。出家人多清净,可以修行。“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在家不安乐,在家太辛苦,太苦了。那么这样子起一个念头,对于将来出家的种子就种下去了。所以这样子呢,给他看一看,把袈裟披得整整齐齐的,到他那里,让他看一看,也使他种下一个将来出家的种子、习气,这是一个接引众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

  这是发愿的,发愿出家了,他发愿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出离这个苦恼的家庭。“苦处”就是家庭,家庭就是苦恼之处。什么时候能够出离这个苦恼的家庭。“如是而行”,清净地修行。何时能够得到“作僧羯摩”――就是做白僧羯摩,出家受大戒了。“长净羯摩”――布萨,诵戒。“解制羯摩”――安居。“住和敬业”,六和相敬,这个是住僧团里边。“彼当如是爱出家心”,应当要这样子的一个生起出家的爱好的心。

  那么这里我们要提醒一下,出了家了,一定要“住和敬业”。在僧团里边,六和相亲,互相恭敬。如果你出了家之后,僧团里住不惯,要自己一个人住个小庙,习气改不掉的话,那海公上师说,这不是出家,是搬…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