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59

  ..續本文上一頁家。從你一個家庭搬到另一個家,出家的好處沒得到。出家就是要(在)大衆裏邊,大衆裏邊才能磨擦嘛。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他說我們從地裏邊,大僚,做飯的時候,地裏邊,撥了很多蘿蔔。這個蘿蔔要洗,很多,這個齋僧的時候,那麼多人,你一個個蘿蔔洗來不及的,怎麼辦呢?擺在桶裏邊,拿個棍子攪,這個蘿蔔碰那個蘿蔔,那個碰那個蘿蔔,擠碰擠碰的,把蘿蔔上的泥都碰掉了。如果不碰的話,泥是掉不下來的。那麼就是互相碰了,泥掉了。什麼呢?就是我們僧團裏邊,互相有矛盾,因爲你有煩惱習氣嘛,你一個我,他一個我,碰上了,二個我碰上了,決定有矛盾。這個矛盾一碰的話,你這個習氣、煩惱才能去掉。本來你還不知道你有這麼大的煩惱,就是在僧團裏面互相碰,把習氣看出來了,毛病看出來了。然後你才能夠,把你這個泥打掉了。如果不碰的話,泥永遠巴在你身上。所以說出家的人,一開始非要住僧團不可,不住僧團,呆個小廟,什麼東西的話。一身習氣,動也沒有動,出家的利益,一點也沒有。“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愛出家心應當要這樣子愛。

  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所以說,在家的菩薩,哪怕你受菩薩戒的,還要羨慕那個出家人的生活,也要發這個願。

  此之主要爲慕近圓。

  那麼主要的是,出家人很多了,有這個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了,出家的還是要羨慕最高的近圓,就是說這個大戒,受大戒的,比丘戒的,因爲最圓滿的是比丘戒。下邊的小種還不圓滿。

  《莊嚴經論》雲:「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這個我們說,這是出家的功德了。出家的人,“出家品”,出家的一類了,他的功德呢無量無邊,他功德的多,就是說勝過那些精勤持戒的在家的菩薩。哪怕你在家受過菩薩戒的,非常精勤持戒的,你的功德跟出家人來比呢,是百分不及一了,還要超過你的多了,那麼就是說贊歎出家的功德。但是我們說出家嘛真出家了,不要弄個假出家了,那就是糟糕了,你不但比不上在家的菩薩,你還自己反而自墮,將來下地獄去還報去。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這個不但是我們說脫離生死,這是說二乘了,要了生死了,以出家爲好,容易做到。所以說,非但修行解脫,修解脫行的,要脫離生死的,是出家好,贊歎出家;即使你學大乘的,波羅蜜乘乃至密乘的,學一切種智的,要成佛的,“亦歎出家身最第一”,我們也贊歎出家身最第一。

  出家律儀,即叁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出家律儀“,出家的那個律儀,就是說受菩薩戒裏邊,叁個律儀的別解脫律儀,菩薩戒叁個了:別解脫律儀、攝善法的、饒益有情的,叁聚嘛,叁聚淨戒嘛。這個出家律儀,就是這個菩薩戒律儀裏邊的別解脫律儀,所以說要敬重聖教的根本――別解脫戒,一定要尊重。不但是要出離生死,了生死的以出家人爲好,即既使修波羅蜜乘的,修金剛乘的,也是出家人爲好。

  這個裏邊呢,現在的人就是知見就不一樣了,有的人說,行菩薩道,在家的人好。行菩薩道,在家的有錢有勢嘛,他會做事業嘛。同時他又方便,到處好跑,出家人跑就有點不方便了,尤其是女衆,一個人都不能走。那麼就是有一些佛教裏邊,贊歎菩薩道呢,以在家的身份好的。 那麼也有一些贊歎什麼?修密法,在家的人好。爲什麼,他的所謂密法,所謂雙身法。在家人方便嘛。這些觀點呢,我們說從《廣論》的方面來看呢,錯!不但你是波羅蜜多乘也好,密乘也好,都是要出家身爲殊勝。

  那麼這個裏邊,有地方呢就引了兩個密宗的書來證明這個:《金剛幔本續》,一本密宗的書,“外現比丘,內修生圓”,外邊的現比丘相,內部嘛修生圓次第,這就是說,修密法,修生圓次第的也應出家相。這個是一個。另外一個更明顯地說,《時輪金剛》裏邊,有一個,一本書,《時輪本續》裏邊說,“修密法以比丘身爲勝”,修密法的,以比丘身爲最殊勝,這個就是證明宗大師的觀點是對的。那麼有些人說修密法以在家身爲勝的話,我們說這個是值得考慮了。因爲我們密法的書也好,宗大師的《廣論》也好,都說以出家身爲好,應當是沒有異議了。

  庚二 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第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者。

  那麼身份呢,以出家的身份爲好了。那麼你修什麼呢?要滅除這些生死的苦,要修什麼法呢?

  如《親友書》雲:「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舍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余事勝于此。」

  《親友書》裏邊有一句話,假使你頭上或者衣服上忽然火燃起來了。“尚應棄舍滅火行”,你要勤求無後有,就是說修那個了生死的事情呢,這個是最殊勝的,沒有事情比這個還要殊勝,哪怕你頭上著火了,身上衣上著火了,你應當還以這個修滅後有的事爲重要,把那個滅火的事情放在後頭。“尚應棄舍滅火行”,讓它去燒好了,你這個修這個行了,修這個解脫生死的行卻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事情比這個還要重要了,所以這個事情不能放下。那麼我們漢地也有嘛,禅堂裏邊,油被打翻了,也不要去管它。你正在修定的時候,什麼事情也不能管的,一心修你的定。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那麼這個了生死滅後有的事情是最重要了,哪怕你頭上著火,衣上著火,都不要去管它,你修這個行不要去動搖,因爲沒有什麼事情比這個還重要了。那麼該怎麼做呢?要戒定慧了。

  “戒慧靜慮”就是戒定慧了,來證這個道了。這裏法尊法師翻的是“戒慧靜慮”,我們參考了唐朝的《親友書》 ,它是說的是,“爾求屍羅及定慧”,戒定慧,他次第是沒有顛倒的。寂靜、調伏、無垢、涅槃位,那麼證什麼?證這個寂靜的,一切煩惱苦都寂靜的;調伏,全部都調伏了;沒有什麼那些生僵的東西在裏邊作怪的。無垢,一切煩惱的垢,我執的垢全部消滅的涅槃的位,應當以戒定慧來證這樣子的涅槃。這個涅槃呢“不老不死”,因爲它不生,既然不生,就不老不死了,沒有窮盡的。

  “離地水火風日月”,這個是外道的修法,我們好象有個筆記的,“離地水火風日月” ,他不是說寂靜調伏嗎?這個我們有個注解。

   《略論釋》雲:「寂,謂有漏五蘊已寂。靜,謂無垢。調柔,謂惡行悉調。此乃指涅槃言。涅槃,無形色,而外道有謂證如白寶光(如月)爲涅槃,又有謂證到日月光(如珍珠海螺)爲涅槃,又有謂證如傘蓋爲涅槃,總之,謂形色可見。《親友書》此偈,正破斥之。」

  寂是這個五取蘊已經息下去了。靜是沒有垢。調柔謂惡行悉調,那些惡的行調伏了,這是說涅槃,涅槃就這樣子。涅槃沒有形色的,而外道呢,他說要證到這根月亮一樣的,這叫涅槃。跟太陽一樣的,叫涅槃。也有地水火風的,這些都是執著有形相的。那麼這個偈呢,就是破斥外道的修證,我們要求我們內道的涅槃,這是沒有形相的。而外道呢,執著于有外形的日月地水火風等等,這不是真的解脫,要離開外道的那些邪見。

  應學寶貴叁學之道,其中叁學,數定有叁。

  “應學寶貴叁學之道”,我們要證涅槃位呢,就是說要以戒定慧來證,這個是《親友書》說的。所以我們應當要學寶貴的叁學的道。前面說以什麼道來滅除這個生死呢?就是寶貴的叁學之道。那麼這裏講叁學了。

  “其中叁學,數定有叁”,這個佛教裏邊有數,有次第,都不能亂翻的。那麼“叁學”決定是叁,不能有四,也不能有二。那麼“數定有叁”,叁學裏邊他的數字決定是叁個,那麼哪叁個?怎麼是叁個呢?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觀待”,第一個,“觀待調心次第”,從調心次第的這個角度來看,它的數是決定的。怎麼說呢?“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我們平常的凡夫,心亂得很。很多居士跟我說,哪怕是坐下來念咒,心還是亂得不得了。那麼這個散亂心要它不散亂的話,要有戒。哪些不能做,哪些不能做,把你限製了,你不要散亂了。打妄想白白打,不能做的,就不要去打了。那麼戒學把你散亂的心收起來。

  心未定者爲令得定,謂叁摩地或名心學;

  那麼散亂的不打了,心還沒定下來,就是還沒有心一境性了,那麼要得定的話,就是心學,叁摩地嘛,就是定嘛,或者叫心學。

  心未解脫爲令解脫,是謂慧學;

  “心未解脫爲令解脫”,心若定下來了,但是沒有解脫,那麼要慧了。慧把那個煩惱的根子斷掉了,他就解脫了。所以說呢,要慧學。從這個調心的次第來說,先是不散亂;再使它定下來;最後叫它解脫。這個次第來說呢,決定是叁個數字,不能是二個,也不能四個。

  由此叁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那麼修瑜伽的那些修行的人了,由這個戒定慧叁學呢,一切你所修的,都能成就,都能究竟。這是“觀待調心次第”。“瑜伽師”就是調心了。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爲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我們要得果,我們修行希望得果嘛。這個從得果來說,這個叁個數字,叁學的數字必定是叁,不能多,不能少。“謂不毀戒果,是爲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那麼第一說戒,不毀犯戒,感的果呢,欲界的,人天的叁趣了,欲界的天,欲界的人。持戒嘛,可以感得人天的果,善趣。毀犯之果呢,是諸惡趣。你犯戒呢,那就糟了,到惡趣去了。這是說戒。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

  你修心學,修定,那個果報呢,你說這個心學要毀了,怎麼辦?毀了嘛你不得定,不得定嘛還在欲界。那麼這裏說他成功了,修得的果呢,升到上界:色界,無色界的善趣。

  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慧學它能斷煩惱了,可以得解脫了。

  所以說,從他的果來說,也只能叁,這個…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