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60

  ..續本文上一頁叁個,不能多,不能少。因爲我們說,一個是欲界的叁惡趣,一個是色界,無色界的善趣,這個把五趣都包完了。最後呢,解脫,出叁界的果,這是慧的果。戒定慧叁個的果,把一切都包完了。所以不能多了,也不能少。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那麼它所生的,戒定慧所生的是什麼呢?增上生,我們說開始就是求增上生,最後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那麼“初”就是增上生,有上界的善趣,有下界的善趣。那麼能生的法有二種了,能生上界的善趣的是定了,要生到欲界的善趣的戒嘛。所以說,我們說增上生來說,下界的要戒,能生上界的要定。“此二即是《本地分》說”,這就是《本地分》說的,《瑜伽師地論》說的。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叁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叁學。

  “又諸先覺”,那些祖師,決定勝嘛當然要慧了。這是《本地分》說的,“又諸先覺”,以前的那些祖師。“待所斷惑亦許叁種”,觀待所斷的煩惱也有叁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叁學”,那麼煩惱破壞,不給它起作用,靠戒。戒住,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煩惱要你去做那個,你不准它做,破壞,不准它起作用。那麼不起現行,此煩惱不冒出來了。不起現行,現行都不起了,那靠定。那麼現行不起,種子還在了,把種子要把它斷盡的話,那靠這個慧了。所以說,從斷煩惱來說呢,也要叁學那個叁字,數字也決定的。所以說破壞煩惱要戒,伏其現行要定,斷其種子要慧。也是叁個,不能動。

  那麼這裏引了很多,就是說觀待、調心的次第,叁個數字不能動。觀待的果,分了兩個,一個是人天的善趣的果,一個上二界的善趣果,一個解脫的果。那麼另外一個得果呢,增上生的果跟決定勝的果。增上生分二個,下界的要戒,上界的要定。那麼決定勝呢,當然是要解脫了,就是要慧了。那麼也是叁個,不能動。

  另外呢,一些祖師,他說斷煩惱,也有叁種,戒來破壞煩惱。定呢,伏其現行。慧嘛,盡斷它的種子。所以說呢,叁學,多方面說,叁,不能少,不能多。那麼這個叁學,肯定是叁了,次第能不能調呢?能不能不要戒定慧,慧定戒,或者定慧戒呢?這也一定的,不能調。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雲:「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邊,《本地分》裏邊,引一個《梵問經》來說,這個意思。“顯此義雲: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這個頌呢,宗大師講了,他給解了。我們就看宗大師下邊的解釋,他說什麼叫做“初善住根本”?

  此中屍羅是爲根本,余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屍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叁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此中屍羅是爲根本”,爲什麼它是根本呢?“余二學處從此生故”,定慧是從戒生的。這個所以說,要善住于根本,要好好地持戒。第一個,要善住根本,持戒要做好。

  第二呢?“次樂心寂靜”,那麼第二個,“次依屍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那麼因爲得了持戒嘛,由戒生定了,得到這個樂心的寂靜。這個心爲什麼叫作樂呢?我們說禅定裏邊有禅定的樂嘛,初二叁禅有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那麼四禅呢,雖然是舍受,但是輕安是有的。心,那麼就得定了。所以第二嘛,依了屍羅,就得到定樂的靜定。

  第叁呢,“心得定者見如實故”,心定下來了,那麼慧來了,能夠如實地見,不顛倒了。“能得第叁成就聖見,遠離惡見”,以慧來觀察,如實地觀察之後,那些惡見就把它消除了。那麼聖見呢可以得到了,見道之後嘛,就聖見了,遠離惡見。所以說“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第叁呢,就是說慧它跟聖見相應了,跟惡見就不相應了。把它去除惡見了,遠離惡見,所以說它的次第如此,也不能動。

  叁學自性者,如《梵問經》雲:「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叁學自性者”,那麼叁學以什麼爲自性呢?“如《梵問經》雲: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這個裏邊是說,戒學裏邊要“圓滿六支”,心學裏邊要四個現法樂住;在慧學裏邊,要四谛十六行相,“智慧常清淨”,這是一個總的,下邊宗大師解釋。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一具淨屍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屍羅清淨。叁軌則四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屍羅清淨。五于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屍羅清淨。六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屍羅清淨。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第一是“具淨屍羅”;第二是“守護別解脫律儀”,這兩個“顯示解脫出離屍羅清淨”;第叁呢“軌則”;第四是“所行”;都圓滿,軌則圓滿,所行圓滿,這兩個呢,顯示沒有譏毀,“屍羅清淨”,這兩個就是他的,“無所譏毀”,屍羅能清淨;第五個,“于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屍羅”,這個屍羅呢,一點也沒有,小的罪也沒有,就是沒有孔孔眼眼的,沒有穿缺的。最後呢,“受學學處”,第六,“顯無顛倒屍羅清淨”,受學學處之後,那你知道學處,哪裏該做,哪裏不該做,有正知見了嘛,那你沒有顛倒,這個無顛倒的屍羅清淨。

  總的來說:這六個支,開頭兩個顯示解脫出離的屍羅清淨;第叁、第四個顯示無所譏毀的屍羅清淨;第五個沒有穿缺的屍羅清淨;第六個呢沒有顛倒的屍羅清淨。都是屍羅清淨,但是呢,它的這個,含義有所不同。

  那麼這個呢,我們有一個很廣的注解,今天不一定念得完,但是,我們先看一看《瑜伽師地論》的第二十二卷,裏邊有很長的一段文。

  戒律儀者,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學處。

  就是這六個圓滿的支分了。

  雲何名爲安住具戒,謂于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爲安住具戒。

  “雲何名爲安住具戒”,這是第一個,“具淨屍羅”,這個說了。“謂于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爲安住具戒”,受了戒之後,所有的學處,那些戒,受的戒條、戒相,身不虧,語也不虧。這個,別解脫戒嘛指身口了,意呢,當然不指的了。“無缺無穿”,既沒有缺,也沒有穿一個洞洞,這個叫做“安住具戒”。

  雲何名爲善能守護別解律儀,謂能守護七衆所受別解律儀。即此律儀,衆差別故,成多律儀。今此義中,唯依苾刍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律儀。

  “雲何名爲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這是第二個。“謂能守護七衆所受別解脫律儀”,七衆,都在裏邊。“即此律儀,衆差別故,成多律儀”,因爲有七種嘛,那麼成爲多律儀了。“今此義中,唯依苾刍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但是我們的重點呢,單說是比丘戒,“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的話,所指的是比丘戒,雖然在下邊還有小種的那些,都不說那些,說最高的。最高的能受,當然下邊的就不要說了,都能受了。所以說善能守護呢,我們說的是最高的,別解脫律儀戒。

  雲何名爲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于威儀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雲何名爲軌則圓滿?”這個軌則圓滿呢,一般我們說,威儀了等等了,這個意思很多,所以說,平時我們就略略地解釋一下,這次乘這個機會,就把它要打開,抄下來了。什麼叫軌則圓滿?軌則圓滿有叁個內涵,“謂如有一,或于威儀路”,威儀。“或于所作事”,做的事情。“或于善品加行處所”,善品的加行。這叁個東西,處所,“成就軌則”,成就軌則包含叁個內涵,內涵,一個是威儀路,一個是所作的事情,一個是善品加行。這地方都要成就規則,

  什麼叫成就軌則呢?“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這個我們說規則呢,兩方面看的,一個是隨順世間,不越世間,就是說世間上看起來,也是合理的,不是跟世間頂起來搞的。但是你順了世間,成順世外道也不行了,同時還要順了毘奈耶,跟我們的戒、調伏要順的,要不違越的。既要順世間,不違越世間;又要順了毘奈耶,也不違越毗奈耶,這樣子叫成就規則。

  下邊就打開了,這個裏邊我們說一下,那麼毗奈耶,什麼東西?根據九十九卷裏邊,毗奈耶有五個事情。

  《攝事分》卷九十九雲:略有五法攝毘柰耶。一者性罪,二者遮罪,叁者製,四者開,五者行。于此製立隨順隨轉無有違越,是名隨順毘柰耶,不越毘柰耶。

  毗奈耶的這五個事情,你隨了他,隨順他轉的,沒有違越的,叫隨順毗柰耶,不越毗奈耶。這是有具體內涵的,這個毗奈耶,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具體內涵,就是它的性罪,遮罪,開了,止了,這個行了,都要不違背。這個這是隨順毗奈,不越毘奈耶。那麼,下邊舉例了,這是講威儀了。

  雲何名爲于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于所應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爲世間之所譏毀,不爲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如是名爲于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謂如有一,于所應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爲世間之所譏毀,不爲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這就是說,假使你威儀裏邊,這個行,行住坐臥嘛,先說行,“于所應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這個裏邊,我們參考一個《披尋記》。

   《披尋記》卷二十二:「于所應行,于如所行等者:此釋于行威儀。謂于是事是處是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所應行者,即于此事此處此…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