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个,不能多,不能少。因为我们说,一个是欲界的三恶趣,一个是色界,无色界的善趣,这个把五趣都包完了。最后呢,解脱,出三界的果,这是慧的果。戒定慧三个的果,把一切都包完了。所以不能多了,也不能少。
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那么它所生的,戒定慧所生的是什么呢?增上生,我们说开始就是求增上生,最后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那么“初”就是增上生,有上界的善趣,有下界的善趣。那么能生的法有二种了,能生上界的善趣的是定了,要生到欲界的善趣的戒嘛。所以说,我们说增上生来说,下界的要戒,能生上界的要定。“此二即是《本地分》说”,这就是《本地分》说的,《瑜伽师地论》说的。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又诸先觉”,那些祖师,决定胜嘛当然要慧了。这是《本地分》说的,“又诸先觉”,以前的那些祖师。“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观待所断的烦恼也有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那么烦恼破坏,不给它起作用,靠戒。戒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烦恼要你去做那个,你不准它做,破坏,不准它起作用。那么不起现行,此烦恼不冒出来了。不起现行,现行都不起了,那靠定。那么现行不起,种子还在了,把种子要把它断尽的话,那靠这个慧了。所以说,从断烦恼来说呢,也要三学那个三字,数字也决定的。所以说破坏烦恼要戒,伏其现行要定,断其种子要慧。也是三个,不能动。
那么这里引了很多,就是说观待、调心的次第,三个数字不能动。观待的果,分了两个,一个是人天的善趣的果,一个上二界的善趣果,一个解脱的果。那么另外一个得果呢,增上生的果跟决定胜的果。增上生分二个,下界的要戒,上界的要定。那么决定胜呢,当然是要解脱了,就是要慧了。那么也是三个,不能动。
另外呢,一些祖师,他说断烦恼,也有三种,戒来破坏烦恼。定呢,伏其现行。慧嘛,尽断它的种子。所以说呢,三学,多方面说,三,不能少,不能多。那么这个三学,肯定是三了,次第能不能调呢?能不能不要戒定慧,慧定戒,或者定慧戒呢?这也一定的,不能调。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这个《瑜伽师地论》里边,《本地分》里边,引一个《梵问经》来说,这个意思。“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这个颂呢,宗大师讲了,他给解了。我们就看宗大师下边的解释,他说什么叫做“初善住根本”?
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为什么它是根本呢?“余二学处从此生故”,定慧是从戒生的。这个所以说,要善住于根本,要好好地持戒。第一个,要善住根本,持戒要做好。
第二呢?“次乐心寂静”,那么第二个,“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那么因为得了持戒嘛,由戒生定了,得到这个乐心的寂静。这个心为什么叫作乐呢?我们说禅定里边有禅定的乐嘛,初二三禅有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那么四禅呢,虽然是舍受,但是轻安是有的。心,那么就得定了。所以第二嘛,依了尸罗,就得到定乐的静定。
第三呢,“心得定者见如实故”,心定下来了,那么慧来了,能够如实地见,不颠倒了。“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以慧来观察,如实地观察之后,那些恶见就把它消除了。那么圣见呢可以得到了,见道之后嘛,就圣见了,远离恶见。所以说“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第三呢,就是说慧它跟圣见相应了,跟恶见就不相应了。把它去除恶见了,远离恶见,所以说它的次第如此,也不能动。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
“三学自性者”,那么三学以什么为自性呢?“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这个里边是说,戒学里边要“圆满六支”,心学里边要四个现法乐住;在慧学里边,要四谛十六行相,“智慧常清净”,这是一个总的,下边宗大师解释。
此中戒学,圆满六支,一具净尸罗,二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三轨则四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六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此中戒学,圆满六支”,第一是“具净尸罗”;第二是“守护别解脱律仪”,这两个“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第三呢“轨则”;第四是“所行”;都圆满,轨则圆满,所行圆满,这两个呢,显示没有讥毁,“尸罗清净”,这两个就是他的,“无所讥毁”,尸罗能清净;第五个,“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这个尸罗呢,一点也没有,小的罪也没有,就是没有孔孔眼眼的,没有穿缺的。最后呢,“受学学处”,第六,“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受学学处之后,那你知道学处,哪里该做,哪里不该做,有正知见了嘛,那你没有颠倒,这个无颠倒的尸罗清净。
总的来说:这六个支,开头两个显示解脱出离的尸罗清净;第三、第四个显示无所讥毁的尸罗清净;第五个没有穿缺的尸罗清净;第六个呢没有颠倒的尸罗清净。都是尸罗清净,但是呢,它的这个,含义有所不同。
那么这个呢,我们有一个很广的注解,今天不一定念得完,但是,我们先看一看《瑜伽师地论》的第二十二卷,里边有很长的一段文。
戒律仪者,谓如有一安住具戒,广说乃至受学学处。
就是这六个圆满的支分了。
云何名为安住具戒,谓于所受学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具戒。
“云何名为安住具戒”,这是第一个,“具净尸罗”,这个说了。“谓于所受学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具戒”,受了戒之后,所有的学处,那些戒,受的戒条、戒相,身不亏,语也不亏。这个,别解脱戒嘛指身口了,意呢,当然不指的了。“无缺无穿”,既没有缺,也没有穿一个洞洞,这个叫做“安住具戒”。
云何名为善能守护别解律仪,谓能守护七众所受别解律仪。即此律仪,众差别故,成多律仪。今此义中,唯依苾刍律仪处说,善能守护别解律仪。
“云何名为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这是第二个。“谓能守护七众所受别解脱律仪”,七众,都在里边。“即此律仪,众差别故,成多律仪”,因为有七种嘛,那么成为多律仪了。“今此义中,唯依苾刍律仪处说,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但是我们的重点呢,单说是比丘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的话,所指的是比丘戒,虽然在下边还有小种的那些,都不说那些,说最高的。最高的能受,当然下边的就不要说了,都能受了。所以说善能守护呢,我们说的是最高的,别解脱律仪戒。
云何名为轨则圆满,谓如有一,或于威仪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为轨则圆满?”这个轨则圆满呢,一般我们说,威仪了等等了,这个意思很多,所以说,平时我们就略略地解释一下,这次乘这个机会,就把它要打开,抄下来了。什么叫轨则圆满?轨则圆满有三个内涵,“谓如有一,或于威仪路”,威仪。“或于所作事”,做的事情。“或于善品加行处所”,善品的加行。这三个东西,处所,“成就轨则”,成就轨则包含三个内涵,内涵,一个是威仪路,一个是所作的事情,一个是善品加行。这地方都要成就规则,
什么叫成就轨则呢?“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这个我们说规则呢,两方面看的,一个是随顺世间,不越世间,就是说世间上看起来,也是合理的,不是跟世间顶起来搞的。但是你顺了世间,成顺世外道也不行了,同时还要顺了毘奈耶,跟我们的戒、调伏要顺的,要不违越的。既要顺世间,不违越世间;又要顺了毘奈耶,也不违越毗奈耶,这样子叫成就规则。
下边就打开了,这个里边我们说一下,那么毗奈耶,什么东西?根据九十九卷里边,毗奈耶有五个事情。
《摄事分》卷九十九云:略有五法摄毘柰耶。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开,五者行。于此制立随顺随转无有违越,是名随顺毘柰耶,不越毘柰耶。
毗奈耶的这五个事情,你随了他,随顺他转的,没有违越的,叫随顺毗柰耶,不越毗奈耶。这是有具体内涵的,这个毗奈耶,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具体内涵,就是它的性罪,遮罪,开了,止了,这个行了,都要不违背。这个这是随顺毗奈,不越毘奈耶。那么,下边举例了,这是讲威仪了。
云何名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谓如有一,于所应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卧当知亦尔。如是名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谓如有一,于所应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这就是说,假使你威仪里边,这个行,行住坐卧嘛,先说行,“于所应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这个里边,我们参考一个《披寻记》。
《披寻记》卷二十二:「于所应行,于如所行等者:此释于行威仪。谓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行者,即于此事此处此…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