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61

  ..续本文上一页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行,是名于行威仪成就轨则。此中是事是处是时应行,名所应行。如量如理如其品类而行,名如所行。」

  “于所应行,于如所行”,这个啥东西?若于行住威仪,于行住的威仪,威仪的这个事情、这个处所、这个时候,“如量如理”。“如其品类”,就是照他这个样子的这一类,该怎么做的。“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行”,这个叫作“行威仪成就规则”。“是事是处是时”,应行,叫明所应行;“如量如理如其品类”,而行,叫如所行。

  这个我念一道,你们当然没有印象,你回去自己看嘛。看嘛仔细看,好好地讨论。不要看了不懂了,“啪”,就起来问了,跟原来的书也不一样的,你看的跟书不一样的,就问了,问了没意思的。那么这个里边呢,是有几个弯弯了,也不是很难懂了。大家讨论一番,把《披寻记》的拿出来,参考一下,那么也没啥大问题。

  这样子做了行之后,“由是行故”,这样子做了。“不为世间所讥嫌”,世间上对你没讥嫌。“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那么“贤良”的:修行的人;“正至”:证了果的人;“正至善士”;“同法”的,同时修行的人;“持律”的人;“学律”的人,他们不呵责你。这样子做,“如于所行”,那么这样子做叫成就行的威仪了。那么行如此。

  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卧当知亦尔。如是名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卧当知亦尔”,行这样子,那么住、坐、卧,行住坐卧嘛同样,跟行一样,就不说了,略掉了。这样子呢,“名为威仪路成就轨则”,这是第一个。“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那么这是第一个内涵,是威仪。

  云何名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谓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杨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荡钵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为敷设卧具等事,即此略说衣事钵事。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诸所应作,名所作事。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是名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第二个呢,所作,所作事,“云何名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谓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这是出家人的事情,着衣了,持钵了,大小便了,用水了,用杨枝了。“若入聚落行乞食事”了等等事情,“若受用事、若荡钵事”,洗钵了。“若安置事、若洗足事”等等,“若为敷设卧具等事,即此略说衣事钵事”,略说嘛,“衣事钵事”了,“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诸所应作,名所作事”。那么,“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就是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由是作故”, 这样子做了呢,“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正至”,我们抄过了,证到正果正道了,“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这个就叫“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这第二个内涵。

  云何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谓于种种善品加行,若于正法受持读诵,若于尊长修和敬业,参觐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转与欲,若于正法请问听受,翘勤无惰,于诸有智同梵行者,尽其身力而修敬事,于他善品常勤赞励,常乐为他宣说正法,入于静室,结加趺坐,系念思惟。如是等类,诸余无量所修善法,皆说名为善品加行。彼于如是随所宣说善品加行,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是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若于如是所说行相轨则差别悉皆具足,应知说名轨则圆满。

  第三个“云何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谓于种种善品加行”,善品加行好几种了。那么哪些呢?举个例,“若于正法受持读诵,若于尊长修和敬业,参觐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转与欲,若于正法请问听受,翘勤无堕,于诸有智同梵行者,尽其身力而修敬事,于他善品常勤赞励,常乐为他宣说正法,入于静室,结跏趺坐,系念思惟。如是等类,诸余无量所修善法”,都叫作善品加行,“皆说名为善品加行”。他做这个,“彼于如是随所宣说善品加行,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法地做。“由是作故”,因为这样子做了之后呢,“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世间上不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是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若于如是所说行相轨则差别悉皆具足,应知说名轨则圆满”,轨则圆满就那么多。

  那么这里就是我们要注意的:有的人修行,虽然是顺了佛教的,但是做的样子很怪,不顺世间,使世间产生讥毁的,那你虽然做善品,不对的,不应当这样子做。我们说要不为世间之所讥嫌,这个很重要啊,不要偏了一边去了。当然顺了世间,不顺毗奈耶,那更不对了,单是顺了毗奈耶了,你把世间的事不管了,做的事情呢,给人家讥嫌了,人家骂佛教嘛,这个不好嘛。所以说,都要照顾到,这个佛教里边是非常谨慎的,这也是护持正教,也就是住持正法,所以不能轻视。那么这是什么?“轨则所行圆满”――“轨则圆满”。

  云何名为所行圆满,谓诸苾刍略有五种非所行处。何等为五,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国王家,五旃荼罗羯耻那家。若于如是如来所制非所行处,能善远离;于余无罪所有行处,知时而行,如是名为所行圆满。

  那么“所行圆满”,什么叫所行圆满,“云何名为所行圆满,谓诸苾刍略有五种非所行处”,比丘,这里讲的,重点就讲比丘,有五个地方不能去的,“何等为五,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国王家,五旃荼罗羯耻那家。若于如是如来所制非所行处”,这是佛制的,不能去的。“能善远离;于余无罪所有行处,知时而行,如是名为所行圆满”。

  这个里边:“唱令家”,一般的以为是唱戏的,不是,《瑜伽师地论》十六卷 ,“诸唱令家者,谓屠羊等”,杀羊的。杀羊的呢,他要到处说,他要杀羊了,这个罪是很大的。印度那个时候,是很忌的,唱令家是一种不好的地方,不能去。那么在这些佛所制定的不能去的地方,能够远离。

  “余”,除了这五家,没有罪的,可以去的地方。“视时而往”,不是随便地乱走,要该去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去一下,这个叫做“所行圆满”。这就是说,我们说“轨则圆满”,“所行圆满”这两个。这是现住无所讥毁的尸罗,这个我们说,尸罗清净呢,是指哪一方面呢?没有讥毁,人家没有好说你的这个闲话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单顾一边,还要顾虑到世间的讥毁,你说你一个出家比丘,你也不做坏事,但是经常到酤酒家、淫女家,人家就要讥毁你,你是干什么去的?所以不能去。

  云何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谓于诸小随小学处,若有所犯,可令还净,名微小罪。于诸学处,现行毁犯,说名为罪。既毁犯已,少用功力而得还净,说名微小。由是因缘,名微小罪。云何于中见大怖畏,谓作是观,勿我于此毁犯因缘,无复堪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勿我由此近诸恶趣,往诸恶趣。或当自责,或为大师、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责。勿我由此遍诸方维,恶名恶称,恶声恶颂,遐迩流布。彼于如是现法当来毁犯因生诸非爱果,见大怖畏。由是因缘,于小随小所有学处,命难因缘亦不故犯。或时或处失念而犯,寻便速疾如法发露,令得还净。如是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那么下边,第五个,“于诸小罪见大怖畏”。下边就是说了,“云何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谓于诸小随小学处”,这些小戒了。“若有所犯,可令还净,名微小罪。于诸学处,现行毁犯,说名为罪。既毁犯已,少用功力而得还净”,那么叫微小。大的罪呢,要忏起来很吃力了。小罪嘛稍稍地下点功夫就忏干净了。“名微小罪”。“由是因缘,名微小罪。云何于中见大怖畏,谓作是观,勿我于此毁犯因缘,无复堪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虽然是小罪了,但是我不要为了犯这个罪,小的罪。这个“触所未触”,“得所未得”,这个指的是,这个我们都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

   “得所未得”呢,指的是预流果;“触所未触”呢,指的是二三果;那么“证所未证”呢,指的是阿罗汉果。阿罗汉的烦恼断完了,能够证到了。那么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八十六卷的意思。那么,在这里就是说,不要为了犯一个小罪,本来该证预流果的;或者证一来、不还的;或者是证阿罗汉的,就是这个小罪,把它顶住了,证不到了。

  “勿我由此近诸恶趣,往诸恶趣”,不要因为犯了这个小罪呢,就靠近了恶趣,甚至于到恶趣去受苦去了。“或当自责,或为大师、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责”,或者自己呵责自己。或者是大师、诸天、有智慧的、同修梵行的人,如法地来呵责。“勿我由此遍诸方维,恶名恶称,恶声恶颂,遐迩流布”,不要为了这个事情,到处(四方四维嘛),这个恶名恶称呢、恶的声音、恶的颂到处、远近都流布。“彼于如是现法当来毁犯因生诸非爱果,见大怖畏”,“现法…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