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来”,现在当来,违犯了这个小的罪,现在当来,产生一些不好的果,看到了之后,起大怖畏。“由是因缘,于小随小所有学处,命难因缘亦不故犯”,即使小小的罪,命难也不犯。
这个我们说,在佛在世,就有这个公案,两个比丘要朝佛,经过沙漠地带。那里水很难得了,但是他们偶而碰到一滩水,一堆水了,那么正好喝了。但是他们两个都没带滤水囊。一个比丘说,我见佛要紧,这个小罪我就暂时不管了,见了佛再说吧,将来再度他好了。还有一个比丘呢,佛制的戒,不能违背,你犯了佛的戒,虽然见了佛了,你见了有啥用处呢?你佛的话都不听了,你见他干啥呢?所以他拒绝不吃,不吃就渴死了。那么那个吃了水的,就跑去见佛了,见佛之后么,顶礼了,装得很悲伤的样子:“我一个同参,路上因为水没有了,他没带滤水囊,他就渴死了。”佛就呵斥他:“你这个犯了我的戒,见了我有什么用处呢?你那个同参,虽然渴死了,早就生天了,早已经来了。他这个才是对的。”佛制的戒,不能违犯,所以说对那些小罪小戒,命难的因缘也不要故意去犯。
“或时或处失念而犯”,这是故犯了,或者有的时候,或者某些地方,失念了,犯了。“寻便速疾如法发露,令得还净”,赶快地,要如法地发露,还得清净。要忏悔罪障,最重要的是先要发露,你罪都舍不得发露,你这个罪怎么清净呢?你要人家知道你犯什么罪了,你才忏干净嘛,你自己怕人家说你不好,还要要面子,还要我执,罪都不发露,怎么忏得干净?那就没办法的。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忏悔一定要发露的。“如是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于微小的罪见大怖畏,这是第五个了。这个什么呢?“无穿缺尸罗清净”,这个尸罗呢,一点小的毛病也没有,既不缺,又不穿(穿是小孔孔嘛、小眼眼,缺嘛是少一块块的)。这个又不少一块,又是一个小孔孔也没有,这个尸罗完完整整的。那么这是第五个。
云何名为受学学处,谓于先受别解脱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时,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皆自誓言一切当学。复从所余恒言议者,同言议者,常交往者,有亲爱者,闻所学处。复于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经,闻所学处。一切自誓皆当修学。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说名获得别解律仪。从此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便能无犯。设有所犯,寻如法悔。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如先请问。既得善巧及晓悟已,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说学处,若文若义能无倒受。如是名为受学学处。
“云何名为受学学处,谓于先受别解脱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时”,就是说受大戒的时候了。“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在受大戒的时候,根本的都要讲一下嘛,少分的学处懂了。“复从亲教轨范师处”,那些教授师那里,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其他的都能够听到了。“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皆自誓言一切当学”,总略的,那些超过比丘戒的一切学处,都发誓要学。“复从所余恒言议者,同言议者,常交往者,有亲爱者,闻所学处”,经常与那些其他的那些,这是亲教师了,轨范师来听了;其他的经常言议的,一同言议的,或者常常交往的人,比较要好的,他们那里听到的,也是要好好地学;还有半月半月颂戒的时候,所宣说的别解脱戒,“闻所学处”,一切发誓,都要修学。“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说名获得别解脱律仪”,所有的学处都受了,都要去学,叫获得别解脱戒。“从此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便能无犯”,因为学了之后呢,善巧了,可以不犯了。
“设有所犯,寻如法悔”,假使有犯了,如法地忏悔。如果不学地话,怎么忏悔也不知道,犯也不知道,那就犯了。所以,很多人呢,他不学戒,他犯了很重的罪他还不知道。人家说了,才知道:“哎呀!这个罪那么厉害啊?”再怎么忏呢?也不知道,那就完了!
“设有所犯,寻如法悔。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如先请问。既得善巧及晓悟已,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这是说没有得善巧的,还不懂的,自己已经发了愿要学了。那么就要去求他,怎么样去善巧,怎么的懂,求才懂了。那么所学的东西,那么就要去问了,亲教师也好,轨范师也好,去请问他们。那么学好了,得了善巧了,得晓悟了,什么都懂了。那么随他们所教的教授教诲呢,“无增无减”,不要自己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那么他们怎么讲的,不增不减地接受下去。“复能受学”,不但是无增无减地接受呢,还要受学,能够如法地去做。“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说学处,若文若义能无倒受”,尊重,他的师长;等尊重,师长同辈的。他们说的学处,他的戒,他的文也好,意也好,都没有颠倒地能够接受下来,这个叫“受学学处”。
这六个圆满了,叫戒学的六支圆满,这个文,你们都有了,回去嘛仔细看看。今天时间过了。
第六十四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要求出离,要修佛道,这个戒定慧三学,修这个道。那么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离?那最好就是出家的身份了,这个我们都讲过了。现在,这个讲三学的时候,三学的自性,引的是《梵问经》,圆满六支,这是戒学的,这个六支,广泛的,我们已经在《瑜伽师地论》引下来了。这个参考呢,比较清楚。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下边就是定学,四个六住成就,也叫“四心住”。“谓四静虑”,定学里边重点是四个静虑。我们说禅定里边,有四禅、四无色定了,那么每一个禅定里边,还有近分定。那么八个近分定,四个静虑,还有四个无色定。这个里边,最好的就是四静虑,这个叫“四心住”,也叫四乐住。“于现法安乐住故”,在这个四静虑里边,“现法”,现在,当下,有安乐地住,“名乐成就”,这个呢,叫“乐成就”。“是为心学”,这是叫心学,就是定学了。
这里边很略了,我们也补充了一点资料,在《瑜伽师地论》的十一卷里边。
《瑜伽师地论》卷十一:「(静虑)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
它说:“或名乐住”,这个“或名乐住”,就是指的静虑,所以我们括弧括了一下,原文是没有的。“谓于此中,受极乐故”,为什么叫乐住呢?在这个四个静虑里边,受最殊胜的乐。那么四无色定呢,大家知道,这个不但是没有喜乐,就是舍受里面,轻安乐也不强的,它里边呢,是止多观少。在这个近分定里边,观多止少,没有乐受的。在四个静虑里边呢,止观均等,所以说有乐受。
“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哪些喜乐?这是“喜乐”,就是还有“安乐”、“舍乐”,初禅、二禅有喜乐;轻安乐遍一切四个禅定;舍乐就是四禅了。“身心乐故”,身也乐,心也乐,所以说,这个叫乐住了。那就是说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这个初、二禅有喜乐,第三禅有妙乐,第四禅呢,舍念清净,这是舍。那么这个轻安乐呢,都有,身心都有这个喜乐,都有这个乐受。
“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得了定的人,在静虑里边,入定出定。经常入定,经常出定,“领受现法安乐住故”,就是当下,不是将来了,现在就感到安乐。“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在定里边,当下,现前领受这个现法的乐住,就是现在的乐住。从定起了之后,他就说,我已经领受了这个乐了,这是定中呢,有这个乐受。那么出定之后呢,他心里就很清楚,在定里边有所乐住,所以叫乐住。那么我们还补充一点,为什么静虑殊胜呢?
《大毘婆娑》卷八十一:「复次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一乐受乐,二轻安乐。前三静虑皆具二乐,第四静虑虽无受乐,而轻安乐势用广大,胜前二乐。……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遍身中生,令身充悦,故名乐住。……复次四静虑中,止观力等,故名乐住。……复次四静虑中,增上舍断,离染可得,故名乐住。谓离染时,有二种断,一增上舍断,二有功用断,依近分无色离诸染时,名有功用断,极艰难故。依根本静虑离诸染时,名增上舍断,任运转故。……复次四静虑中,无功用道,离染可得,故名乐住。近分无色,有功用道而得离染,故非乐住。」
根据《大毘婆沙》说的我们也摘一点下来,“复次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我们说四禅八定了,里边只有四个禅里边有两种乐,叫乐住。哪两种乐呢?“一乐受乐,二轻安乐”,前三个静虑呢,都具二乐。初静虑:离生喜乐,有乐受;二静虑:定生喜乐,有乐受;三静虑:离喜妙乐,也有乐受,所以说前三个静虑都有乐受的乐。那么轻安乐呢,遍四个静虑。所以说前三静虑,既有乐受的乐,又有轻安乐的乐,那么两个乐都有。第四静虑呢,他是舍了,舍念清净了,没有乐受了,“虽无受乐”,受的乐是没有了,而轻安乐呢,“势用广大,胜前二乐”,第四静虑的轻安乐,却是力量极大,比前面二个乐的力量还要大。所以说第四禅虽然没有乐受,但是轻安乐呢,势用极广大,他的殊胜,比前面二个加起来还要殊胜。这就是说,为什么叫乐住呢?因为这两者乐的关系。
“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遍身中生,令身充悦,故名乐住”,这是说,从长养大种的角度来看问题,住在根本静虑里边的时候,这个四大种全身遍满。这个学过禅定品的就知道,遍满全身的这个喜乐,这个四大种遍满全身的。“令身充悦”,…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