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整个身体呢,充满了悦乐。他就打的比喻呢,就是说,田里的水,把田灌满了,又回出来了,这是充满了。如果没有充满,它只会进去,不会回出来。充满了,它有口子就回出来了。那么这个是身充满了悦乐,故名乐住,这是从四大种长养的来说。
“如此四静虑中,止观力等”,就是我们说,这四个静虑里边,止观两个是相等的。四无色定呢,观的力量小,止的力量大。近分定呢,止的力量小,观的力量大,都不均等。只有四静虑里边呢,它止观是相等的,所以说,是叫乐住。
“复次四静虑中,增上舍断,离染可得,故名乐住”,那么四静虑里边呢,离染呢,是用这个增上舍来断这个烦恼的,叫乐住。什么叫“增上舍断”呢?“谓离染时”,离开这个烦恼的时候,两种的断法:一种是增上舍断;一种是有功用的断。“依近分无色离诸染时,名有功用断”,近分定就是说根本定还没有到,这个近分定,跟无色定,它们要离染呢,要有功用的,加功用行才能断掉。“极艰难故”,它是很艰难的,就是要下大气力的。“依根本静虑,离诸染时,名增上舍断”,增上舍断,他“任运转故”,任运而断,不要用什么大气力。
“复次四静虑中,无功用道,离染可得”,那么这个补充前面的,为什么他任运而转,他无功用道,不要下功用的,故名乐住。近分定、无色定,要下功用的,就是有功用断了,要极大艰难而断的,所以不是乐住。
所以说四禅八定里边包括这四个,八个近分定呢,只有这四个,叫乐住。那么他乐住的原因,当然很多了,我们没有引了。那么最重要的都引下来了。为什么叫乐住?有那么多的原因。那么这个就是最殊胜的定了,定学里边,我们最殊胜的就是四个禅定。佛成佛在第四禅了,所以说,也由这个禅定。那么我们说,学过《俱舍》的,“苦事充盈,乐事充盈”,这个乐事充盈了,那就是住在静虑里边,他愉快,有乐,那么这个是最殊胜的定了。这个四心住。
那么这是心学,还有慧学。
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慧学他说的是,“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于四”,这个四呢,四谛。四谛里边,每一个谛有四个行,四谛十六行观嘛。哪四个行呢?苦里边无常苦空无我四个行;集谛里边因集生缘;灭里边灭静妙离;道里边道如行出。通达这个,“有十六相”,通达这个十六呢,有十六行相了,这个叫慧学。那么这个十六行相,我们也简单地说一下,因为这里并不重在讲慧学了。这个定学、慧学,将来要广讲,这里就粗粗地标一下,我们也就粗粗地介绍一下就完了。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十六:「苦谛有四,非常苦空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谛有四。因集生缘。如种理故因(种子生芽道理),等现理故集(因集果令现也),相续理故生(令果相续),成办理故缘(为缘令果成办也)。灭谛有四,灭静妙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贪瞋痴火),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谛有四,道如行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我们就根据《俱舍》来说了,四谛,各十六个行相:
苦谛四个行相:一个“非常”,“待众缘故”,如果自性存在的,不要待缘的,他就常了,因为他要靠因缘和合而生的,那么因缘一变动他无常就现出来了;那么是待众缘故是无常;“苦”,有“逼迫性”,叫苦;那么“空”呢,没有我所见的(这是我们从《俱舍》里根本乘来说了),“无我”呢,“违我见故”。
那么集谛四相:“因”,“如种理故”,好象我们种子一样,这是因;“集”,“等现理故”,他不是一个种子就能生的,要很多合起来才能现出来的,所以集;“生”呢,“相续理故”,因缘和合了,他就生出来了,相续;“缘”呢,“成办理故”,众多因缘,成办了集谛的,他的这个,他的作用了,这些成办了。
那么灭谛呢:“灭静妙离”。 “灭”,“诸蕴尽故”,五趣蕴灭掉了;“静”呢,“三毒息故”,贪嗔痴这些烦恼息掉了,烦恼是不寂静相了,烦恼息了,寂静相就现了;那么“妙”呢,“无众患故”,一切过患都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过患也没有了,这是最殊妙的;“离”呢,一切灾患都离掉了,那么我们这个小三灾了,大三灾了,这个《俱舍》里讲了很多了,这些灾患在灭谛里边根本就没有的。
那道谛四相:“道”,“通行义故”,这个道,会通达到涅槃乘,或菩提乘的;“如”,这个道是合正理的,如、如如,跟真理是相同的;“行”呢,“趣向涅槃”或趣向菩提;“出”呢,“永超生死”。
那么简单的这个得到了,我们大概的四谛十六行相也知道了。那么这里下边他说,“是为慧学”。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假使说我们讲中士道的,一般讲中士道的呢,这个里边中士道的三学,戒定慧都要广讲。怎么引导;怎么由戒生定;怎么由定生慧;有慧了,所以说可以解脱,这些都要广讲的。
“然非如是”,但是我们这里不是,我们目的是讲上士道。中士道只是个过程,我们要利用中士道,达到上士道的。所以学止观呢,心学、慧学两个,上士道的时候说,现在就不繁述,不多说了。为什么道理?这个道理,这个要是中士道时说了,你把中士道的定慧学到了,证入这个声闻涅槃了,那在里边就不出来了。要佛去劝他劝化,慢慢地才能出来。出来之后,《法华经》就看到了,将来要成佛,要佛授记呢,在无数无数劫以后,才能成佛。那么我们呢,这里就是说,把戒讲了,定慧呢放在上士道去讲。在讲了戒之后,叫先发菩提心。菩提心发好之后,才学定慧。那时候呢,就不会堕入声闻的道里去了。所以说,这是宗大师的善巧。定慧二学,就是心慧二学呢,摆在上士道去讲了。那么这里呢,单讲学戒学。
当宣略说学戒之理。
定慧二学呢,暂时不说了。学戒的道理,通三士的,我们就要略略地讲一下。
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
“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那么一开始,最初呢,我们要思惟这个戒有什么好处?“令其至心增长欢喜”,那么这个心呢,生欢喜心了,这个欢喜心不是一般的,“至心”,极大的欢喜心。就是说持戒有什么好处,有什么胜利?有胜利之后,才能增长欢喜心。而且这个欢喜心呢,“至心增长”,不是泛泛的。
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如《大涅槃经》里边说,他就引这个经来说明一些问题了,他说,戒有什么好处呢?“戒是一切善法之梯”,一切善法的梯。我们要上楼,靠梯了,那么善法很多了,一层层上去,如果没有梯的话,你得不到。那么这个梯呢,善法的梯就是戒了。那么有了戒的梯,一切善法都能得到,所以说戒是一定要的。
“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我们说世间上,树、草、山、房屋、有情无情都靠地而长的,地是根本。有了地,才能上边负载一切。戒也是同样的,有了戒之后,这个根本有了,一切定慧的功德,一切殊胜的功德都能生起来。那么这是根本。
“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大商主,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了,要去做生意或者采宝,要经过很险的路,这要有经验的商主,经常跑路的那些大商主,他带路,才没有危险。所以说,一切商人,一定要商主带路的。我们善法,一切善法,如果没有戒的话,不由戒带路呢,那就要失轨道了,要着魔的,所以说戒是最重要的。假使说,修定,如果没有戒的这个定呢,就是邪定了。邪定呢,就产生一些着魔的事情,或者产生一些不如法的神通了,那这些东西呢,会着魔的。那么出的慧呢,也是狂慧,或者是偏的邪慧,或者是这个正的慧是出不来的。那么以戒为基础呢,得的定呢,就是正定,得的智慧呢,也是真正的佛的空性的慧。所以说由戒为前导,后面的定、慧,一切的功德、善法才能够不出轨道,不会着魔了。
“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帝释幢”,帝释他的这个幢张起来之后,就是一个标志了。帝释的幢一张,诸天生大欢喜,因为这个幢代表能战胜修罗的。我们这个戒,好象帝释幢一样,是一个法幢。这个法幢一建立起来呢,一切护法乃至菩萨、诸天都欢喜。为什么?可以战胜一切烦恼,去除我们修行人的一切烦恼习气,那些所知障等等了,都能战胜,好象帝释打胜修罗一样,所以说是法的幢。
“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能够断一切罪恶,也可以堵住,不到恶趣去。一切罪恶是因嘛,恶趣是果嘛。既然一切罪恶不做了,那就恶趣就不去了。所以说我们说,要增上生、不堕三恶道、要生善趣,一定要持戒,五戒持了,那三恶道就不去了。所以说,戒是毕竟能够断除一切罪恶的。罪恶断除,恶道也就不去了,也能断除一切恶趣的道。
“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我们说世间上有一种树――药树,吃了这颗树上的药,可以治疗一切病。我们这个戒,也是象药一样,一切罪恶的病都可以把它除掉。不要犯那些罪恶了,不再犯罪了。
“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我们在流转生死,在三有里边流转生死,这是很险恶的,一不当心要堕落下去。这是山路么,很危险,堕下去要摔死的。在三有流转的时候,随时有堕落三恶道的危险。那么戒这个道粮,可以保证我们平安地,不堕这些险恶的,恶道里不去。
“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前面…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