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64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说,我们最大的怨敌是烦恼了。那么这个烦恼我们要跟它斗了,要跟他斗的时候我们决定要有武器了。有甲的话,烦恼要害我们,害我们的话,我们有甲铠,可以顶住他的危害,防止他的危害。同时呢,我们主观,主动地再用剑去摧灭它,把它烦恼彻底摧灭。这是戒有这个功能:一个是防止烦恼损害我们;再一个呢,我们可以摧毁他,不受它的损害。

  “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印度有一种咒,念了之后,蛇就不会动了,它就听人摆布了,可以抓住它了,甚至可以叫它演戏了,什么东西,做把戏了。那么这个戒也是咒一样的,这个戒的咒呢,把烦恼就征服了,它不能危害了。

  “戒是桥梁度罪河故”,我们渡河要靠桥。我们要渡这个罪恶的河呢,要靠戒了。戒呢,不会堕入恶道,罪恶里边去了,桥嘛就不会堕入水里边去。所以说靠戒的桥度罪恶的河,这是说尽量说戒的好处。

  下面龙树菩萨。

  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戒是一切功德依靠的地方,就是一切功德都依戒而生的,好象地呢:一切动――有情,不动――器世间,都依地而住的。那么一切功德呢,也是依了戒而生长、住的。

  《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

  这个一个比喻了,一切我们的庄稼都靠地,田能够种庄稼,而生长。“无诸灾患而生长”,靠了地之后,你好好地以水、肥料去浇,它就自然地生长,没有灾患了。同样的,依戒这个地,我们用悲心的大悲水去灌浇他的时候,一切殊胜的善法,白法,都能够生,能够长,就像地里边种庄稼一样。

  应如思惟。

  应该这样子地去思惟它,戒的功德,胜利。

  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

  “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假使你受了戒之后,不护持戒的话,那么这个害处也极大。“如《苾刍珍爱经》”,一部经,它就这么说:, “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有了戒好不好呢?是两种了:有的人受了戒了,他很快乐,安乐;有的人受了戒呢,却非常苦,这怎么回事呢?“具戒则安乐”,你受了戒之后,如法地守护、具足不犯,则安乐。“毁戒则成苦”,你虽然受了戒,不好好地守护,毁犯了,那么你就受苦了。犯了戒,要下恶道去了。就是说同样有戒,看你守不守护?有守护的就安乐;不守护的就要苦了。所以说,不单是受了戒就算数,还得要守护。

  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我们说受了戒之后,学了戒之后,就看你能不能守护了?守护的话就得了胜利了;不守护的话产生很大的过患。所以这里注意要分两种。所以说我们还要好好地思惟,要“敬重学处”,恭敬、尊重,那就要好好守护了。不要受了之后,学了之后,就马马虎虎不守护了,那还是要生极大的过患。

  如何修学之理者。

  下边就是说如何修学了?

  四犯因中,一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

  “四犯因中”,犯戒,有四个因。每一个呢,有个对治方法了。一个“无知”,无知而犯的,他的对治呢?“谓当听闻,了知学处”,有的人,他受了戒也不学戒,自己犯了也糊里糊涂,还不知道已经犯掉了。那么这样子对治呢,要听闻了,要去学了。把学处就是戒了,好好学一下。学了之后,哪是持,哪是犯,搞清楚了,就不会错了嘛。要知道,知道以后,你就不犯嘛。你无知嘛,佛经里边有这么个比喻,门口有个火坑,你跑出去,你知道是火坑,你跳下去当然烧死了。你说你不知道是火坑,你掉下去了,你不死啊?“唉,我不知道。”你不死了?一样死掉!所以说无知是不好的,应当要学,听闻,要知学处。

  二放逸对治者。

  “放逸对治者”,有的人他很放逸,而犯戒的,那么对治的方法呢?

  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等,当如是学。

  有的人他很放逸,而犯戒了,那么这些人,应当怎么对治呢?“谓于取舍所缘行相”,所缘的境,行相是心里的缘的那个相:在心里边叫行相;客观叫所缘。所缘的行相,就是你持戒的时候,哪些所缘行相要舍的,哪些所缘行相要取的,不要忘忆念。等你学过之后,不要忘记掉,要正知观察,哪些该舍,哪些该取?“率尔率尔”,就是刹那刹那地看自己的身口意,它的趣向是什么?趣向善的要取;趣向是恶的要遮、要舍。“依自或法增上力”,靠自己,或者看了,依法就是说,经上,律上这么说的,这个力量呢,自己对做坏事呢,感到很羞耻,这个叫惭。恐怕人家讥嫌而感到羞耻的,不做坏事呢,叫愧。这个就是惭、愧都要用,自己跟法的增上力,不做坏事。那么有一些呢,恐怕人家讥毁呢,也不做坏事。这两种惭愧呢,都是要的。惭愧,有了惭愧,才能做善法。没有惭愧,无惭无愧,就一切恶法就乱做了。不但是惭愧了,“及由怖畏恶行异熟”,自己也知道做了那些恶行,犯了戒之后,感什么异熟果,恐怖,“怀恐惧等”。那么对这些将来感的果要害怕了,那么这样子呢,对治放逸,“当如是学”。

  三不敬对治者。

  第三种,“不敬对治者”,对这个戒不恭敬,不当一回事,那就会犯戒的。那么该怎么对治呢?

  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就是对于三宝了:佛,是制戒的人;所制的戒;跟同梵行,就是跟你同样清净持戒的那些僧人,这些都要修恭敬心。那就是对戒恭敬:能制的是佛;所制的是戒;以戒修行的同梵行者,都修恭敬。那么就对戒生恭敬心呢,就不会犯了。

  四烦恼炽盛对治者。

  那么另外一种,“烦恼炽盛对治”的,那么有的人他,烦恼起来的太厉害了,逼着他一定要犯戒了,该怎么对治呢?

  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那么你看自己了,你哪一些烦恼是最盛的?有的人他是嗔恨心最大的,那你平时多要修慈心观。有些人他淫欲心最盛的,那就好好地平时要把不净观修起来,把它力量削弱,不要一时爆发起来了,那就止不住了,就要犯戒去了。这个自己要观自己,哪些烦恼盛的,要努力地去对治它,不要它爆发了,再临时抱佛脚来不及了。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假使不是这样子努力去修学的话,你要自己想,以为犯了这个呢,这个罪也不很大,这个罪并不是太严重的,随便去犯了。那么对于佛的所制的戒呢,“放纵而转”,不慎重,很放逸的这样子。这样子做的话,“当获纯苦”,将来感的苦是极大的。这个下边有依据了,就引一个什么经呢?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

  “如《分别阿笈摩》”,这是讲戒的,“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这是说佛大悲教,我们说,戒是佛悲心流露出来的,这个学过《俱舍》都知道:戒定慧了,戒是从悲心流露出来的,使一切众生不要犯戒,不做坏事嘛,可以不受苦了,由大悲心流露的。这个教,假使你起轻微的心,对它不尊重,以为稍稍地违犯没有什么大关系,那么这样子的话,你要得的苦呢却是极大的。

  打个比喻,“折篱失坏庵没林”,一个篱笆,它是竹篱笆呢,保护庵没林的。这一个庵没林,庵没果的林了,树林了,它外边篱笆包起来的。如果你说篱笆失坏了,并没有损坏庵没林嘛,这个是小的,犯了没关系。你把竹篱笆摧坏了,那么好了,保护层没有了,里边的庵没林果人家都偷完了,那你就受大苦。所以说你这个不要因为小呢,违犯了就掉以轻心。

  “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现在世间上,或者有的人犯了王法了。“于王重禁”,就是重大的法犯了。“违越”,于王的重禁,很大的王法了,犯了,违越,犯了。“而未受治罚”,他可以很小心地没给他们抓住,没有受到治罚。或者呢,虽然抓住了,碰到那些上面的给他说情,赦免了。那么这些呢,世间上还是有的。但是你违了“能仁教”,“非理”就是这个不如法地去持戒,以轻心地违犯能仁的教呢,那就是没有不受治罚的。这个给世间王法不一样了,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了,那非受不可的。

  举个例,“如医钵龙堕旁生”,医钵龙王呢,他大家知道了,他因为折了一个树枝,后来就生到龙里边,头上长了一颗大的毒树,经常流脓血,还要很多虫来咬。风一吹,树一动,它痛得不得了。这个就是他也是仅仅折了个树枝,微细的戒。他认为这个戒,这个树枝妨碍他,要把它折掉了。这个是小事情么,但是他“非理”,不是开的,你自己违背了,嫌、讨厌佛制那个小戒干什么呢?我们走路都不方便。这么,他就非理地把这个树枝折掉了,结果感的果很大。他是个持戒比丘了,还是一个很清净的比丘,但是还要堕这个旁生,医钵龙王,作那个龙王去。这个我们前面说过的嘛,坏了戒没有破见的,一般都堕到龙里边的。但这个龙很苦嘛,这个大家都听到过的,医钵龙王的事情。

  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所以说要努力,不要去犯戒,哪怕小的,也不要去犯。那么这是说不要犯了,万一已经犯了的该怎么办?

  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

  万一已经犯了之后,就是不要不加考虑地随它去,弃舍了,不去管它了。那就是要很谨慎地,依佛所说的出罪的方法,努力地去忏除,把这个罪忏悔,除掉它。

  《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就是说学戒了。“于彼学寻求”,我们要学戒。“及勤…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