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說,我們最大的怨敵是煩惱了。那麼這個煩惱我們要跟它鬥了,要跟他鬥的時候我們決定要有武器了。有甲的話,煩惱要害我們,害我們的話,我們有甲铠,可以頂住他的危害,防止他的危害。同時呢,我們主觀,主動地再用劍去摧滅它,把它煩惱徹底摧滅。這是戒有這個功能:一個是防止煩惱損害我們;再一個呢,我們可以摧毀他,不受它的損害。
“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印度有一種咒,念了之後,蛇就不會動了,它就聽人擺布了,可以抓住它了,甚至可以叫它演戲了,什麼東西,做把戲了。那麼這個戒也是咒一樣的,這個戒的咒呢,把煩惱就征服了,它不能危害了。
“戒是橋梁度罪河故”,我們渡河要靠橋。我們要渡這個罪惡的河呢,要靠戒了。戒呢,不會墮入惡道,罪惡裏邊去了,橋嘛就不會墮入水裏邊去。所以說靠戒的橋度罪惡的河,這是說盡量說戒的好處。
下面龍樹菩薩。
龍猛菩薩亦雲:「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于地。」
戒是一切功德依靠的地方,就是一切功德都依戒而生的,好象地呢:一切動――有情,不動――器世間,都依地而住的。那麼一切功德呢,也是依了戒而生長、住的。
《妙臂請問經》雲:「一切稼穑依于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這個一個比喻了,一切我們的莊稼都靠地,田能夠種莊稼,而生長。“無諸災患而生長”,靠了地之後,你好好地以水、肥料去澆,它就自然地生長,沒有災患了。同樣的,依戒這個地,我們用悲心的大悲水去灌澆他的時候,一切殊勝的善法,白法,都能夠生,能夠長,就像地裏邊種莊稼一樣。
應如思惟。
應該這樣子地去思惟它,戒的功德,勝利。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如《苾刍珍愛經》雲:「或有戒爲樂,或有戒爲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假使你受了戒之後,不護持戒的話,那麼這個害處也極大。“如《苾刍珍愛經》”,一部經,它就這麼說:, “或有戒爲樂,或有戒爲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有了戒好不好呢?是兩種了:有的人受了戒了,他很快樂,安樂;有的人受了戒呢,卻非常苦,這怎麼回事呢?“具戒則安樂”,你受了戒之後,如法地守護、具足不犯,則安樂。“毀戒則成苦”,你雖然受了戒,不好好地守護,毀犯了,那麼你就受苦了。犯了戒,要下惡道去了。就是說同樣有戒,看你守不守護?有守護的就安樂;不守護的就要苦了。所以說,不單是受了戒就算數,還得要守護。
此說受學通于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我們說受了戒之後,學了戒之後,就看你能不能守護了?守護的話就得了勝利了;不守護的話産生很大的過患。所以這裏注意要分兩種。所以說我們還要好好地思惟,要“敬重學處”,恭敬、尊重,那就要好好守護了。不要受了之後,學了之後,就馬馬虎虎不守護了,那還是要生極大的過患。
如何修學之理者。
下邊就是說如何修學了?
四犯因中,一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四犯因中”,犯戒,有四個因。每一個呢,有個對治方法了。一個“無知”,無知而犯的,他的對治呢?“謂當聽聞,了知學處”,有的人,他受了戒也不學戒,自己犯了也糊裏糊塗,還不知道已經犯掉了。那麼這樣子對治呢,要聽聞了,要去學了。把學處就是戒了,好好學一下。學了之後,哪是持,哪是犯,搞清楚了,就不會錯了嘛。要知道,知道以後,你就不犯嘛。你無知嘛,佛經裏邊有這麼個比喻,門口有個火坑,你跑出去,你知道是火坑,你跳下去當然燒死了。你說你不知道是火坑,你掉下去了,你不死啊?“唉,我不知道。”你不死了?一樣死掉!所以說無知是不好的,應當要學,聽聞,要知學處。
二放逸對治者。
“放逸對治者”,有的人他很放逸,而犯戒的,那麼對治的方法呢?
謂于取舍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叁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爲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爲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有的人他很放逸,而犯戒了,那麼這些人,應當怎麼對治呢?“謂于取舍所緣行相”,所緣的境,行相是心裏的緣的那個相:在心裏邊叫行相;客觀叫所緣。所緣的行相,就是你持戒的時候,哪些所緣行相要舍的,哪些所緣行相要取的,不要忘憶念。等你學過之後,不要忘記掉,要正知觀察,哪些該舍,哪些該取?“率爾率爾”,就是刹那刹那地看自己的身口意,它的趣向是什麼?趣向善的要取;趣向是惡的要遮、要舍。“依自或法增上力”,靠自己,或者看了,依法就是說,經上,律上這麼說的,這個力量呢,自己對做壞事呢,感到很羞恥,這個叫慚。恐怕人家譏嫌而感到羞恥的,不做壞事呢,叫愧。這個就是慚、愧都要用,自己跟法的增上力,不做壞事。那麼有一些呢,恐怕人家譏毀呢,也不做壞事。這兩種慚愧呢,都是要的。慚愧,有了慚愧,才能做善法。沒有慚愧,無慚無愧,就一切惡法就亂做了。不但是慚愧了,“及由怖畏惡行異熟”,自己也知道做了那些惡行,犯了戒之後,感什麼異熟果,恐怖,“懷恐懼等”。那麼對這些將來感的果要害怕了,那麼這樣子呢,對治放逸,“當如是學”。
叁不敬對治者。
第叁種,“不敬對治者”,對這個戒不恭敬,不當一回事,那就會犯戒的。那麼該怎麼對治呢?
謂于大師、師所製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就是對于叁寶了:佛,是製戒的人;所製的戒;跟同梵行,就是跟你同樣清淨持戒的那些僧人,這些都要修恭敬心。那就是對戒恭敬:能製的是佛;所製的是戒;以戒修行的同梵行者,都修恭敬。那麼就對戒生恭敬心呢,就不會犯了。
四煩惱熾盛對治者。
那麼另外一種,“煩惱熾盛對治”的,那麼有的人他,煩惱起來的太厲害了,逼著他一定要犯戒了,該怎麼對治呢?
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那麼你看自己了,你哪一些煩惱是最盛的?有的人他是嗔恨心最大的,那你平時多要修慈心觀。有些人他淫欲心最盛的,那就好好地平時要把不淨觀修起來,把它力量削弱,不要一時爆發起來了,那就止不住了,就要犯戒去了。這個自己要觀自己,哪些煩惱盛的,要努力地去對治它,不要它爆發了,再臨時抱佛腳來不及了。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于諸佛製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假使不是這樣子努力去修學的話,你要自己想,以爲犯了這個呢,這個罪也不很大,這個罪並不是太嚴重的,隨便去犯了。那麼對于佛的所製的戒呢,“放縱而轉”,不慎重,很放逸的這樣子。這樣子做的話,“當獲純苦”,將來感的苦是極大的。這個下邊有依據了,就引一個什麼經呢?
如《分別阿笈摩》雲:「若于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庵沒林。現或有于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
“如《分別阿笈摩》”,這是講戒的,“若于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庵沒林”,這是說佛大悲教,我們說,戒是佛悲心流露出來的,這個學過《俱舍》都知道:戒定慧了,戒是從悲心流露出來的,使一切衆生不要犯戒,不做壞事嘛,可以不受苦了,由大悲心流露的。這個教,假使你起輕微的心,對它不尊重,以爲稍稍地違犯沒有什麼大關系,那麼這樣子的話,你要得的苦呢卻是極大的。
打個比喻,“折籬失壞庵沒林”,一個籬笆,它是竹籬笆呢,保護庵沒林的。這一個庵沒林,庵沒果的林了,樹林了,它外邊籬笆包起來的。如果你說籬笆失壞了,並沒有損壞庵沒林嘛,這個是小的,犯了沒關系。你把竹籬笆摧壞了,那麼好了,保護層沒有了,裏邊的庵沒林果人家都偷完了,那你就受大苦。所以說你這個不要因爲小呢,違犯了就掉以輕心。
“現或有于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現在世間上,或者有的人犯了王法了。“于王重禁”,就是重大的法犯了。“違越”,于王的重禁,很大的王法了,犯了,違越,犯了。“而未受治罰”,他可以很小心地沒給他們抓住,沒有受到治罰。或者呢,雖然抓住了,碰到那些上面的給他說情,赦免了。那麼這些呢,世間上還是有的。但是你違了“能仁教”,“非理”就是這個不如法地去持戒,以輕心地違犯能仁的教呢,那就是沒有不受治罰的。這個給世間王法不一樣了,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了,那非受不可的。
舉個例,“如醫缽龍墮旁生”,醫缽龍王呢,他大家知道了,他因爲折了一個樹枝,後來就生到龍裏邊,頭上長了一顆大的毒樹,經常流膿血,還要很多蟲來咬。風一吹,樹一動,它痛得不得了。這個就是他也是僅僅折了個樹枝,微細的戒。他認爲這個戒,這個樹枝妨礙他,要把它折掉了。這個是小事情麼,但是他“非理”,不是開的,你自己違背了,嫌、討厭佛製那個小戒幹什麼呢?我們走路都不方便。這麼,他就非理地把這個樹枝折掉了,結果感的果很大。他是個持戒比丘了,還是一個很清淨的比丘,但是還要墮這個旁生,醫缽龍王,作那個龍王去。這個我們前面說過的嘛,壞了戒沒有破見的,一般都墮到龍裏邊的。但這個龍很苦嘛,這個大家都聽到過的,醫缽龍王的事情。
故應勵力,莫爲罪染。
所以說要努力,不要去犯戒,哪怕小的,也不要去犯。那麼這是說不要犯了,萬一已經犯了的該怎麼辦?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舍,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萬一已經犯了之後,就是不要不加考慮地隨它去,棄舍了,不去管它了。那就是要很謹慎地,依佛所說的出罪的方法,努力地去忏除,把這個罪忏悔,除掉它。
《梵問經》雲:「于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舍,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
就是說學戒了。“于彼學尋求”,我們要學戒。“及勤…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