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彼行”,學了之後,努力地、精勤地去修這個戒。“終不應棄舍”,不要棄舍,不要放任,“命難亦無虧”,哪怕有命的難來了,對戒也不要虧。那就是我們前面,那一次舉的例了。命難,在沙漠地帶,幾天沒有喝水了,好容易碰到一灘水,但是有蟲,沒有濾水囊。那個戒也不大,吃蟲水,不是重戒。但是命難也不犯,情願不喝死掉,也不虧,要這樣子持戒。“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跟了戒律的調伏來做,正行之理裏邊,那麼就是持戒要這樣子做了。
《成就真實屍羅經》雲:「諸苾刍甯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屍羅。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屍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
另外一本經叫《成就真實屍羅經》,它裏邊也是同樣的意思。他說,比丘,做比丘的,比丘們呢“甯可離命而死”,就是斷命了,甯可死掉,而不要去毀犯屍羅,不要犯戒。什麼原因?“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僅僅是把這一生的命斷了,窮盡就完了,命完了。假使毀壞屍羅的話呢,不是一生的事情了,百俱胝的生,百俱胝就是無量,不曉得多少生,這個生裏邊“常離種姓”,出離的種性沒有了;“永失安樂”,永遠地失掉這個人天的安樂;“當受墮落”,在惡道裏去了。那麼就是說,甯可一生的命盡了,而不要犯戒呢,百俱胝生的裏邊呢,受這樣的苦。
此具因說,故當舍命而善守護。
“此具因說”,這個是把因也說了。前面說不要犯戒,命難也不要犯,原因沒有說,這裏說了。“故當舍命而善守護”,所以說,這個道理知道之後,應當舍命也要護戒。“雖遭命難願護持”嘛,《上師供》裏邊這些話很多了,都是大經大論裏邊摘下來的。所以說,對持戒要生這個心,哪怕犧牲生命,還要守護戒,哪怕輕微的也不犯。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須發披壞色衣,空無所義。
假使不能這樣子做的話,你要好好地考慮了:我現在剃除須發,穿了袈裟――壞色衣,“空無所義”,一點好處也沒有。不但沒有好處,犯了戒之後還要墮落。等于說,“如入寶山,空手而歸”還不算,還費了很多旅費錢、路費錢、吃飯錢,欠了一身債回來,那個是最不上算的。
如《叁摩地王經》雲:「于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于財谷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剃頭。」
那麼就是說,出家固然是好了,前面贊歎出家,但是出家不如法的做,那個罪也極大。你佛的聖教裏邊,在佛教裏邊,如法出家了。但是出了家之後,“仍極現行諸惡業”,還在幹那些惡業,沒有把這個惡業停下來。對這個財、谷、財富起堅實想,不起無常的想。“積聚總歸散”嘛,你要這樣子想嘛,你還是堅實想,拼命去追求。“貪諸乘具及象車”,出去嘛要乘具,車了馬了象了,這些都要。“諸不殷重持學處”,而對于佛的戒呢,不殷重地去持,這些人呢,你剃頭幹啥嘛?所以說,有的人很執著,要現出家相。怎麼是出家相?你如果是出家相,現了你好好地修習,那是固然是很好了。但是你如果出家相現了,習氣煩惱不除掉,還是在家的一套,那你出了家啥意思呢?所以說,要麼不出家,要出家呢,一放就放到底,什麼都要放下。財産地位名譽什麼權勢,這個全部要放下。放得下,才出家有意思。放不下,白白出家了。就是海公上師的“搬家”,搬了家呢,還是個在家人。但是你冒了個出家的名,受供養,這個罪上加罪。
若欲逃出有爲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衆苦逼惱。
這又是打比喻了,假使說這個“有爲生死”,我們想逃出去,生死,有爲的生死法,流轉生死很痛苦了。要從這個地方逃出去,逃到哪裏?解脫城。有一個城,這個城呢解脫了,一切生死的苦都沒有的。那麼當然不想受苦了,我們要從生死的苦惱裏邊逃出去,逃到解脫城去。等于說一個犯了罪的人,從牢獄裏邊要逃出去,逃到一個自由的地方。但是他“戒足”沒有,就是說腳壞掉了,或者說是腳骨頭斷掉了,你怎麼逃啊?逃不了的。“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你這樣子做的話,跑也跑不動。“戒足”,沒有了,不能行,反而流轉生死,受更大的苦。
這個記得我們小時候看一個小說《牛氓》,他是被關起來,要槍斃了。那麼他很多的同伴救他,把一個鋼鋸給他。他就晚上用鋼鋸把鐵窗鋸斷了,跑出去了。跑出去沒有走兩步,全身痛,因爲他受過傷的,這個傷痛發作了,跑不動了,趴在地下,給人家又抓住了。抓住又關起來,後來就槍斃了。那你腳沒有的話,逃不掉嘛,你拼命逃,再幫你忙也不行嘛,還是要流轉生死了。
並及譬喻如《叁摩地王經》雲:「若人爲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爲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爲,由戒壞故不能逃,爲老病死所摧壞。」
“並及譬喻如《叁摩地王經》雲”,那麼《叁摩地王經》裏邊它法喻同時說的,比喻也一起說,它怎麼說呢?“若人爲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爲賊執而摧壞”,這是講個比喻,假使有個人,給盜賊逼,抓住了,就是說綁票。把你綁住了,要逼你錢了,要害你命了。“欲活命故而逃避”,那麼爲了要逃命了,你趕快跑嘛。“如其人足不能行”,假使這個人腳不能走的。你怎麼跑呢?你跑了幾步給他抓住了。“仍爲賊執而摧壞”,那你一逃的話,受的苦更大。不逃呢,還要好一點。逃了之後,知道你心不死嘛,他就給你吃苦頭了,或者當下就殺掉了,“仍爲賊執而摧壞”。這是打個比喻。
“如是愚人毀淨戒”,假使有一些愚癡的人,他戒不重視,毀犯了。“而欲脫離諸有爲,由戒壞故不能逃,爲老病死所摧壞”,你想脫離有爲,就是生死的苦惱的,流轉生死的叁界要脫離了。你要靠兩個腿跑嘛,你跑出生死大海了。但是你這個戒,靠的是要這個戒嘛,你戒沒有,等于說你那個腳壞掉了,你怎麼跑啊?“由戒壞故”,你戒不清淨的話,毀了戒了,你逃也逃不了。那麼給賊抓去了,受到摧壞。“爲老病死所摧壞”,還是被生老病死的叁有的流轉抓回去折磨去了,那麼這是說我們要出離生死的根本的腳,就是靠兩個戒,就是靠戒嘛。二個腳就是戒,沒有“戒足”的話,你要逃出離生死的話,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你怕苦而不要持戒,那就是自己找苦吃了。
故此經又雲:「爲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刍,亦無此學處。」
“故此經又雲”,這個經就是《叁摩地王經》又說,“爲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刍,亦無此學處”,這就是說末法時期了,佛爲了“著居家服”,爲了在家居士,居家嘛,對穿了在家衣服的人說的學處嘛,五戒、八戒之類的了。爲了在家人所說的那些戒,佛所說的戒,“爾時諸苾刍”,那個時候,“亦無此學處”,那時的比丘,這樣子五戒、八戒都沒有了,那就是很糟糕了。
爲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刍亦無。
這個就是宗大師注解一下,在那個時候,佛爲近事,居士說的五個戒,圓滿守護的這個學處呢,而這個時候的比丘都做不到了,也沒有了,那就是沒有戒了,那糟糕得很。
若于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
但是在這個的時候,如果你能夠精進學戒的話,修戒的話,那麼這個果也極大,要好好地努力。下邊要引這個文了。
即此經雲。
這個道理經裏邊說的。
「若經俱胝恒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于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他說我們供養,經過“俱胝恒河沙劫”,那這個數是不可數了。單是一個恒河沙的沙,沙你怎麼數啊,數不清楚了,還要俱胝的恒河沙,那就無可數了。這樣長的時間,而且以劫來算的時間,“淨心”,以清淨的信心,清淨的心,持戒的心,以最好的妙的飲食,傘蓋幢幡還有這些燈、花鬘來承事供養。多少佛呢?百億俱胝的佛,極多的佛。極長的時間,以最清淨的心,最好的供養來供養極多的,百億俱胝的佛,這樣子的福報就極大了。
“若于正法極失壞”,正法滅壞的時候,極失壞就是極壞的時候。“善逝聖教將滅時”,法的正法,佛的聖教呢,就是佛法快要滅的時候,未法時期的最後的時候。“晝夜能行一學處”,哪怕一天一夜,學一個學處,學一條戒,能行一條戒的話。“其福勝前俱胝倍”,你一天一夜持一條戒,這個福報比前面的那麼大的福報要勝過又是俱胝的倍。那就是說持戒的功德是如何大了!愈是困難的時候,持戒功德愈大。很多人說:“現在這個時候,持戒困難了,戒要改了,要適合現代的,現在時代的,過去的有些太煩瑣的就不要了。”這個,很可悲的話,愈是在未法時期,不能持戒的時候,你能持戒,功德極大。
據說有地方比丘尼要廢“八敬法”,“八敬法”一廢你把比丘尼自己都推翻了,你還有什麼比丘尼了,沒有了!這些都是很愚癡的。她們就是對佛法呢,以現代化的眼光來看佛法,現在是男女平等了。她們說,八敬法,一百歲的,一百夏的比丘尼還要給才受了戒的比丘磕頭,這個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該廢止了。不行的!這個佛說的話沒有時代性的,你不能這樣子,以自己世間的眼光看問題。這裏也就是說,愈是末法時期,能夠持戒的功德愈大,不要說末法時期不能持了,廢掉了,那就是最糟糕了。
又若念雲: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這裏又防止一個漏洞,有的人說,“念雲”,這麼想。“毀犯可悔”,犯了戒,可以忏悔的了。他忏悔的時候呢,“無後不犯防護之心”,忏悔的時候,沒有這個以後死也不犯,防護再不犯的心沒有。反正你犯了可以忏嘛,那麼以後你犯了又忏嘛。
我記得一個笑話,這是我們在四川的寶光寺教書的時候,就有人告訴我這麼一個笑話。他說藏地,當然是藏地那些沒有知識,不懂佛法的人了。他殺了一個人,…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