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就大禮拜,拜十萬,忏掉了。忏了十萬拜完了,很高興,這個殺人的罪忏幹淨了,我可以再殺第二個了。第二個殺了再十萬好了,十萬又可以殺第叁個了。這樣子就這個罪再也忏不清淨。
所以說,不要說毀了戒,毀犯戒之後可以忏悔的,那麼後來不犯,那個防護的心沒有了,這樣子放逸而轉的呢,就是說罪還可以清淨的,可以還出的。這樣子的想法,就是吃毒藥一樣。吃毒藥的,大家知道嘛,吃了毒藥的後果是什麼?死掉了。那你這個以爲可以忏悔的,後來不犯的防護的心不需要有的。那麼你這樣子跟吃毒藥一樣的,決定要死的,決定是犯戒而墮落的。就是前面說的那些,“常離種性”、“永失安樂”、“當受墮落”,都要受這些果的。
如《彌勒獅子吼經》雲:「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于世。彼作是雲:悔除惡業能無余盡,造作衆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雲何爲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又雲:「慈氏,于此聖法毗奈耶說爲毒者,謂諸違越所製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這裏又引一個經,“如《彌勒獅子吼經》雲: 慈氏”,他給彌勒菩薩說了,就是喊彌勒菩薩名字,“慈氏,末世末劫後百歲”,跟金剛經一樣的,這個最後的五百歲裏邊。“有諸在家出家菩薩”,有些在家的也好,出家的菩薩也好。“出現于世”,這個時候他們在世間上生了。“彼作是雲”,他們說這麼想法,這是末法時期的邪見嘛。
“悔除惡業能無余盡,造作衆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他們怎麼想呢?他說造了惡業之後只要悔除好了。能夠“無余盡”,全部悔幹淨,可以那個忏幹淨的。那麼他這樣子想了呢,對造惡呢就不在乎了。“造作衆罪造已當悔”,反正造了罪之後,造了就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那盡量造好了。造了以後又忏,忏了又造,造了又忏,增上地毀犯,而不防護。就是說造了以後再也不能造了,這個心沒有。那麼這樣子的人呢,我說他們呢,“作死業”,就是做的決定要死。什麼叫死業呢?
“雲何爲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這個就是他就是說這樣子的人呢,我說他是做死業,什麼叫做死業呢?就是人吃毒藥一樣了,人吃毒藥嘛,就要死的了,他這樣子做也是要死的。這個死之後“顛倒墮落”,就是前面說的了,“常離種性”,“永失安樂”了,墮落,到惡道去,地獄等等地方去了。
那麼這些呢,我們現在也有些人持這個見。有人說,只要念一本經好了,一切罪呢,都會忏悔幹淨的。于是他就白天念經,晚上邪淫。第二天嘛,又念經,都忏掉了,好象是沒有關系了,還能生極樂世界。那個恐怕不行吧?沒有防護不犯的心是不行的,忏不了的。這就是說吃毒一樣的,必定要死的,吃了毒哪有不死呢?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
所以說假使你有受了別解脫律儀之後呢,要有這樣子的道理來守護,就是不能犯了。你假使犯的話趕快忏悔,忏悔的時候一定要起這個心―――後不更犯!如果你這樣子的道理去守護呢,這個才是對的了。所以說你有別解脫戒律儀的,一定要這樣子的。“密咒亦然”,受了密乘戒的也要這樣子。就是說,修密法的人,也同樣的。
如《妙臂請問經》雲:「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余,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余盡當學。」
下邊舉一個經來引證,“如《妙臂請問經》雲,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余”,他就是說佛所說的別解脫戒,“淨戒調伏盡無余”,那麼“淨戒”,他這個清淨的戒,“調伏”,都要受,都要受的,一切都要做。那麼這是說出家的人了。“在家咒師”,那麼在家的那些修密法的人怎麼樣呢?“除形相”,形相就是他的袈裟,剃除須發,這些沒有了。“軌則”,一些威儀,這些他就不要做了。那麼“余盡學”,那些戒都要學的。
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屍羅。
“此說”,這個宗大師又解說,“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除了現出家相了,這個剃除須發,著袈裟等等。“羯摩軌則”,那麼出家裏面做羯摩了,一些軌則了,“少分遮罪”,這些是出家人的事情,他不要做的,那麼其他的都要做。“尚如調伏所出而行”,那其他一些戒裏所說的東西他都要做,除了這些不同的,他可以不做。在家的尚且戒裏邊所說的都要做,何況出家的咒師,修密法的人呢?當然要持咒,持戒了,那這是針對什麼呢?針對當時一些修密法的,他認爲別解脫戒是不要的。因爲宗大師出的時候,很混亂嘛。藏地裏邊有些人持密法的,他就是說,叁昧耶戒就夠了,別解脫戒受不受沒關系。那麼這些就不對的,他說在家的,尚且要受這些戒,何況出家的咒師,修密法的人。
“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屍羅”,這裏再進一層說,修密法要成就的根本,就是戒。你要修密法成就,一定要戒,那麼你說沒有戒你怎麼修密法呢?
下邊引《妙臂請問經》來引證。
《妙臂請問經》雲:「咒本初爲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衆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這個裏邊就是說,修密法的人,修密法的根本,他是說第一個就是戒。第二個是精進。第叁個是忍辱。第四個是清淨的心,信佛、信叁寶。第五是菩提心。第六密咒,密法乘,這個一些儀軌成就。第七不要懈怠。這個七個跟輪王七寶一樣,“如王具七寶”,對于轉輪聖王呢,七寶具足。“無厭調衆生”,一切衆生都能調。如此依了密法裏邊要成就呢,那麼你要具足這個七個能夠調伏一切的罪業,那麼第一個是戒了,所以你說密法裏邊你說不要別解脫戒的,這是不對的了。
《曼殊室利根本續》雲:「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這也是引證,不能沒有戒的。他說,《曼殊室利根本續》,這是密法的經,他說念誦儀軌,假使“毀戒”,把戒犯了。“此無勝成就”,最殊勝的成就不會有了。密法最高成就,成佛嘛,叁身成就嘛,即身成佛嘛,這是不可能的了!“中悉地亦無”,中等的成就也沒有!這個下的成就也沒有!這個中的成就據昂旺堪布說是證空性。“下成就”,是八種成就了,就是八大成就了,就是眼藥成就、劍術成就、空行成就等等了,這是共內外道的,這是下的成就也沒有。就是說你沒有戒的話,不要說上,最勝的成佛不可能!中等的證了空性也不行!你如果跟外道共的八大成就,也做不到!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佛從來沒說過,你犯了戒之後,修密法能成就的。“非趣涅槃城”,你這樣子犯戒的話,你不能到涅槃城。“境域及方所”,涅槃城的地方到不了,它方向都摸不清楚,“方所”,哪個地方也搞不清楚,也不能趣。“于此愚惡人”,這樣子愚癡的惡人,犯戒是壞人嘛,又是愚癡嘛。“何有咒能成”,密法的成就哪會有呢?“此毀戒有情”,連生善趣都沒有,天趣不能去的。又沒有殊勝的安樂。何況佛所說的,“諸咒豈能成”,佛說的那些密法的成就你哪裏成就呢?世間的人天趣,安樂都得不到,犯了戒了,還哪裏有密法的成就,佛所說的那個咒的成就,哪裏會成功呢?
那就是說強調這個戒不管是中士道,上士道乃至金剛乘的,波羅密乘也好,金剛乘也好,都不能違犯的。那麼這裏特別強調金剛乘了,因爲藏地經常有些人,我們漢地也有嘛,因爲說學了密法呢,別解脫戒是不在乎了,隨便犯。我記得有一位,他好象有些地方人家譏嫌,說你是犯了盜戒了,他說叁昧耶戒裏邊沒有盜戒這一條,這個戒這麼回答。那麼你看嘛,是沒有嘛。那他就把這個別解脫戒不要了,這是一層一層加上去的,這些是叁昧耶戒的基礎嘛,他就不要了。他是說沒有這一條,那就是這種是錯誤的說法了。
那麼,下邊再念一些:這是一口氣下來的了。
康壟巴亦雲:「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于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康壟巴說一個話,那個更嚴了,他說假使荒年的時候,我們所著重的事情,都是糧食上面去了,意思呢都是如何得到糧食的上面轉去了,都爲這個事情動腦筋,去辦去了。假使說我們修行呢,一切應當圍繞戒,就像荒年的糧食一樣。“當勤學此”,要努力地去學。“又戒清淨”,你要想戒清淨呢。
但是呢(補充一下),你要想戒清淨的話,“不思業果必不得成”,下士道的明業果,不思惟業果的道理,戒決定清淨不了的。所以說你想跳級不行的,中士道講戒了,你說你下士道不要,我直接持戒好了,我能持清淨。不行!沒有明白業果的道理的話,你這個戒持不清淨的。所以說“思業果是真教授”,真正要學戒清淨,最扼要的教授,還是要好好地思惟業果。
霞惹瓦亦雲:「總有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這個話比較拗了,就是說,“總有禍福”,一切禍也好,福也好,都是依法來看。假使說我們依戒的話,就不要改易了。這個話怎麼說呢?我們《略論釋》 的引一下:他是說有這個禍福呢,我們不要算命了不要去管了。依法來看,但是裏邊呢,假使你開始,依戒而做的話,那麼中間不要改了。這個依戒而做呢,直截了當的,中間不需要改了。假使你說開始的時候,假使不依戒的話,開始雖然是走通了,那麼就是說跳級了,不依戒做,開始的時候,“否則初學雖高”,他起步是高了,到中途行不通了,仍舊要改回來,還是要學戒。那麼開始學戒呢,不要改易了。沒有這個因爲後來,開頭起步太高了,戒沒有,回過來再學戒,…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