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63

  ..續本文上一頁整個身體呢,充滿了悅樂。他就打的比喻呢,就是說,田裏的水,把田灌滿了,又回出來了,這是充滿了。如果沒有充滿,它只會進去,不會回出來。充滿了,它有口子就回出來了。那麼這個是身充滿了悅樂,故名樂住,這是從四大種長養的來說。

  “如此四靜慮中,止觀力等”,就是我們說,這四個靜慮裏邊,止觀兩個是相等的。四無色定呢,觀的力量小,止的力量大。近分定呢,止的力量小,觀的力量大,都不均等。只有四靜慮裏邊呢,它止觀是相等的,所以說,是叫樂住。

  “複次四靜慮中,增上舍斷,離染可得,故名樂住”,那麼四靜慮裏邊呢,離染呢,是用這個增上舍來斷這個煩惱的,叫樂住。什麼叫“增上舍斷”呢?“謂離染時”,離開這個煩惱的時候,兩種的斷法:一種是增上舍斷;一種是有功用的斷。“依近分無色離諸染時,名有功用斷”,近分定就是說根本定還沒有到,這個近分定,跟無色定,它們要離染呢,要有功用的,加功用行才能斷掉。“極艱難故”,它是很艱難的,就是要下大氣力的。“依根本靜慮,離諸染時,名增上舍斷”,增上舍斷,他“任運轉故”,任運而斷,不要用什麼大氣力。

  “複次四靜慮中,無功用道,離染可得”,那麼這個補充前面的,爲什麼他任運而轉,他無功用道,不要下功用的,故名樂住。近分定、無色定,要下功用的,就是有功用斷了,要極大艱難而斷的,所以不是樂住。

  所以說四禅八定裏邊包括這四個,八個近分定呢,只有這四個,叫樂住。那麼他樂住的原因,當然很多了,我們沒有引了。那麼最重要的都引下來了。爲什麼叫樂住?有那麼多的原因。那麼這個就是最殊勝的定了,定學裏邊,我們最殊勝的就是四個禅定。佛成佛在第四禅了,所以說,也由這個禅定。那麼我們說,學過《俱舍》的,“苦事充盈,樂事充盈”,這個樂事充盈了,那就是住在靜慮裏邊,他愉快,有樂,那麼這個是最殊勝的定了。這個四心住。

  那麼這是心學,還有慧學。

  四謂四谛,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爲慧學。

  慧學他說的是,“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于四”,這個四呢,四谛。四谛裏邊,每一個谛有四個行,四谛十六行觀嘛。哪四個行呢?苦裏邊無常苦空無我四個行;集谛裏邊因集生緣;滅裏邊滅靜妙離;道裏邊道如行出。通達這個,“有十六相”,通達這個十六呢,有十六行相了,這個叫慧學。那麼這個十六行相,我們也簡單地說一下,因爲這裏並不重在講慧學了。這個定學、慧學,將來要廣講,這裏就粗粗地標一下,我們也就粗粗地介紹一下就完了。

  《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二十六:「苦谛有四,非常苦空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集谛有四。因集生緣。如種理故因(種子生芽道理),等現理故集(因集果令現也),相續理故生(令果相續),成辦理故緣(爲緣令果成辦也)。滅谛有四,滅靜妙離。諸蘊盡故滅,叁火息故靜(貪瞋癡火),無衆患故妙,脫衆災故離。道谛有四,道如行出。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我們就根據《俱舍》來說了,四谛,各十六個行相:

  苦谛四個行相:一個“非常”,“待衆緣故”,如果自性存在的,不要待緣的,他就常了,因爲他要靠因緣和合而生的,那麼因緣一變動他無常就現出來了;那麼是待衆緣故是無常;“苦”,有“逼迫性”,叫苦;那麼“空”呢,沒有我所見的(這是我們從《俱舍》裏根本乘來說了),“無我”呢,“違我見故”。

  那麼集谛四相:“因”,“如種理故”,好象我們種子一樣,這是因;“集”,“等現理故”,他不是一個種子就能生的,要很多合起來才能現出來的,所以集;“生”呢,“相續理故”,因緣和合了,他就生出來了,相續;“緣”呢,“成辦理故”,衆多因緣,成辦了集谛的,他的這個,他的作用了,這些成辦了。

  那麼滅谛呢:“滅靜妙離”。 “滅”,“諸蘊盡故”,五趣蘊滅掉了;“靜”呢,“叁毒息故”,貪嗔癡這些煩惱息掉了,煩惱是不寂靜相了,煩惱息了,寂靜相就現了;那麼“妙”呢,“無衆患故”,一切過患都沒有了,煩惱沒有了,過患也沒有了,這是最殊妙的;“離”呢,一切災患都離掉了,那麼我們這個小叁災了,大叁災了,這個《俱舍》裏講了很多了,這些災患在滅谛裏邊根本就沒有的。

  那道谛四相:“道”,“通行義故”,這個道,會通達到涅槃乘,或菩提乘的;“如”,這個道是合正理的,如、如如,跟真理是相同的;“行”呢,“趣向涅槃”或趣向菩提;“出”呢,“永超生死”。

  那麼簡單的這個得到了,我們大概的四谛十六行相也知道了。那麼這裏下邊他說,“是爲慧學”。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于叁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于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于叁學中引導之理”,假使說我們講中士道的,一般講中士道的呢,這個裏邊中士道的叁學,戒定慧都要廣講。怎麼引導;怎麼由戒生定;怎麼由定生慧;有慧了,所以說可以解脫,這些都要廣講的。

  “然非如是”,但是我們這裏不是,我們目的是講上士道。中士道只是個過程,我們要利用中士道,達到上士道的。所以學止觀呢,心學、慧學兩個,上士道的時候說,現在就不繁述,不多說了。爲什麼道理?這個道理,這個要是中士道時說了,你把中士道的定慧學到了,證入這個聲聞涅槃了,那在裏邊就不出來了。要佛去勸他勸化,慢慢地才能出來。出來之後,《法華經》就看到了,將來要成佛,要佛授記呢,在無數無數劫以後,才能成佛。那麼我們呢,這裏就是說,把戒講了,定慧呢放在上士道去講。在講了戒之後,叫先發菩提心。菩提心發好之後,才學定慧。那時候呢,就不會墮入聲聞的道裏去了。所以說,這是宗大師的善巧。定慧二學,就是心慧二學呢,擺在上士道去講了。那麼這裏呢,單講學戒學。

  當宣略說學戒之理。

  定慧二學呢,暫時不說了。學戒的道理,通叁士的,我們就要略略地講一下。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屍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屍羅勝利”,那麼一開始,最初呢,我們要思惟這個戒有什麼好處?“令其至心增長歡喜”,那麼這個心呢,生歡喜心了,這個歡喜心不是一般的,“至心”,極大的歡喜心。就是說持戒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勝利?有勝利之後,才能增長歡喜心。而且這個歡喜心呢,“至心增長”,不是泛泛的。

  如《大涅槃經》雲:「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爲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叁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如《大涅槃經》裏邊說,他就引這個經來說明一些問題了,他說,戒有什麼好處呢?“戒是一切善法之梯”,一切善法的梯。我們要上樓,靠梯了,那麼善法很多了,一層層上去,如果沒有梯的話,你得不到。那麼這個梯呢,善法的梯就是戒了。那麼有了戒的梯,一切善法都能得到,所以說戒是一定要的。

  “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我們說世間上,樹、草、山、房屋、有情無情都靠地而長的,地是根本。有了地,才能上邊負載一切。戒也是同樣的,有了戒之後,這個根本有了,一切定慧的功德,一切殊勝的功德都能生起來。那麼這是根本。

  “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爲一切商人前導”,大商主,古代,因爲交通不方便了,要去做生意或者采寶,要經過很險的路,這要有經驗的商主,經常跑路的那些大商主,他帶路,才沒有危險。所以說,一切商人,一定要商主帶路的。我們善法,一切善法,如果沒有戒的話,不由戒帶路呢,那就要失軌道了,要著魔的,所以說戒是最重要的。假使說,修定,如果沒有戒的這個定呢,就是邪定了。邪定呢,就産生一些著魔的事情,或者産生一些不如法的神通了,那這些東西呢,會著魔的。那麼出的慧呢,也是狂慧,或者是偏的邪慧,或者是這個正的慧是出不來的。那麼以戒爲基礎呢,得的定呢,就是正定,得的智慧呢,也是真正的佛的空性的慧。所以說由戒爲前導,後面的定、慧,一切的功德、善法才能夠不出軌道,不會著魔了。

  “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帝釋幢”,帝釋他的這個幢張起來之後,就是一個標志了。帝釋的幢一張,諸天生大歡喜,因爲這個幢代表能戰勝修羅的。我們這個戒,好象帝釋幢一樣,是一個法幢。這個法幢一建立起來呢,一切護法乃至菩薩、諸天都歡喜。爲什麼?可以戰勝一切煩惱,去除我們修行人的一切煩惱習氣,那些所知障等等了,都能戰勝,好象帝釋打勝修羅一樣,所以說是法的幢。

  “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能夠斷一切罪惡,也可以堵住,不到惡趣去。一切罪惡是因嘛,惡趣是果嘛。既然一切罪惡不做了,那就惡趣就不去了。所以說我們說,要增上生、不墮叁惡道、要生善趣,一定要持戒,五戒持了,那叁惡道就不去了。所以說,戒是畢竟能夠斷除一切罪惡的。罪惡斷除,惡道也就不去了,也能斷除一切惡趣的道。

  “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我們說世間上有一種樹――藥樹,吃了這顆樹上的藥,可以治療一切病。我們這個戒,也是象藥一樣,一切罪惡的病都可以把它除掉。不要犯那些罪惡了,不再犯罪了。

  “戒是險惡叁有道糧”,我們在流轉生死,在叁有裏邊流轉生死,這是很險惡的,一不當心要墮落下去。這是山路麼,很危險,墮下去要摔死的。在叁有流轉的時候,隨時有墮落叁惡道的危險。那麼戒這個道糧,可以保證我們平安地,不墮這些險惡的,惡道裏不去。

  “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前面…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