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來”,現在當來,違犯了這個小的罪,現在當來,産生一些不好的果,看到了之後,起大怖畏。“由是因緣,于小隨小所有學處,命難因緣亦不故犯”,即使小小的罪,命難也不犯。
這個我們說,在佛在世,就有這個公案,兩個比丘要朝佛,經過沙漠地帶。那裏水很難得了,但是他們偶而碰到一灘水,一堆水了,那麼正好喝了。但是他們兩個都沒帶濾水囊。一個比丘說,我見佛要緊,這個小罪我就暫時不管了,見了佛再說吧,將來再度他好了。還有一個比丘呢,佛製的戒,不能違背,你犯了佛的戒,雖然見了佛了,你見了有啥用處呢?你佛的話都不聽了,你見他幹啥呢?所以他拒絕不吃,不吃就渴死了。那麼那個吃了水的,就跑去見佛了,見佛之後麼,頂禮了,裝得很悲傷的樣子:“我一個同參,路上因爲水沒有了,他沒帶濾水囊,他就渴死了。”佛就呵斥他:“你這個犯了我的戒,見了我有什麼用處呢?你那個同參,雖然渴死了,早就生天了,早已經來了。他這個才是對的。”佛製的戒,不能違犯,所以說對那些小罪小戒,命難的因緣也不要故意去犯。
“或時或處失念而犯”,這是故犯了,或者有的時候,或者某些地方,失念了,犯了。“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趕快地,要如法地發露,還得清淨。要忏悔罪障,最重要的是先要發露,你罪都舍不得發露,你這個罪怎麼清淨呢?你要人家知道你犯什麼罪了,你才忏幹淨嘛,你自己怕人家說你不好,還要要面子,還要我執,罪都不發露,怎麼忏得幹淨?那就沒辦法的。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忏悔一定要發露的。“如是名爲于微小罪見大怖畏”,于微小的罪見大怖畏,這是第五個了。這個什麼呢?“無穿缺屍羅清淨”,這個屍羅呢,一點小的毛病也沒有,既不缺,又不穿(穿是小孔孔嘛、小眼眼,缺嘛是少一塊塊的)。這個又不少一塊,又是一個小孔孔也沒有,這個屍羅完完整整的。那麼這是第五個。
雲何名爲受學學處,謂于先受別解脫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時,從戒師所,得聞少分學處體性。複從親教軌範師處,得聞所余別解脫經。總略宣說過于二百五十學處。皆自誓言一切當學。複從所余恒言議者,同言議者,常交往者,有親愛者,聞所學處。複于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經,聞所學處。一切自誓皆當修學。以于一切所應學處皆受學故,說名獲得別解律儀。從此以後,于諸學處,若已善巧,便能無犯。設有所犯,尋如法悔。若諸學處未得善巧,未能曉悟,由先自誓願受持故,得于今時求受善巧,欲求曉悟。于如前說諸所學處,從親教師,或軌範師,如先請問。既得善巧及曉悟已,隨所教誨,無增無減,複能受學。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說學處,若文若義能無倒受。如是名爲受學學處。
“雲何名爲受學學處,謂于先受別解脫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時”,就是說受大戒的時候了。“從戒師所得聞少分學處體性”,在受大戒的時候,根本的都要講一下嘛,少分的學處懂了。“複從親教軌範師處”,那些教授師那裏,軌範師處“得聞所余別解脫經”,其他的都能夠聽到了。“總略宣說過于二百五十學處,皆自誓言一切當學”,總略的,那些超過比丘戒的一切學處,都發誓要學。“複從所余恒言議者,同言議者,常交往者,有親愛者,聞所學處”,經常與那些其他的那些,這是親教師了,軌範師來聽了;其他的經常言議的,一同言議的,或者常常交往的人,比較要好的,他們那裏聽到的,也是要好好地學;還有半月半月頌戒的時候,所宣說的別解脫戒,“聞所學處”,一切發誓,都要修學。“以于一切所應學處皆受學故,說名獲得別解脫律儀”,所有的學處都受了,都要去學,叫獲得別解脫戒。“從此以後,于諸學處,若已善巧,便能無犯”,因爲學了之後呢,善巧了,可以不犯了。
“設有所犯,尋如法悔”,假使有犯了,如法地忏悔。如果不學地話,怎麼忏悔也不知道,犯也不知道,那就犯了。所以,很多人呢,他不學戒,他犯了很重的罪他還不知道。人家說了,才知道:“哎呀!這個罪那麼厲害啊?”再怎麼忏呢?也不知道,那就完了!
“設有所犯,尋如法悔。若諸學處未得善巧,未能曉悟,由先自誓願受持故,得于今時求受善巧,欲求曉悟。于如前說諸所學處,從親教師,或軌範師,如先請問。既得善巧及曉悟已,隨所教誨,無增無減,複能受學”,這是說沒有得善巧的,還不懂的,自己已經發了願要學了。那麼就要去求他,怎麼樣去善巧,怎麼的懂,求才懂了。那麼所學的東西,那麼就要去問了,親教師也好,軌範師也好,去請問他們。那麼學好了,得了善巧了,得曉悟了,什麼都懂了。那麼隨他們所教的教授教誨呢,“無增無減”,不要自己把自己的意思加進去。那麼他們怎麼講的,不增不減地接受下去。“複能受學”,不但是無增無減地接受呢,還要受學,能夠如法地去做。“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說學處,若文若義能無倒受”,尊重,他的師長;等尊重,師長同輩的。他們說的學處,他的戒,他的文也好,意也好,都沒有顛倒地能夠接受下來,這個叫“受學學處”。
這六個圓滿了,叫戒學的六支圓滿,這個文,你們都有了,回去嘛仔細看看。今天時間過了。
第六十四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要求出離,要修佛道,這個戒定慧叁學,修這個道。那麼以什麼樣的身份出離?那最好就是出家的身份了,這個我們都講過了。現在,這個講叁學的時候,叁學的自性,引的是《梵問經》,圓滿六支,這是戒學的,這個六支,廣泛的,我們已經在《瑜伽師地論》引下來了。這個參考呢,比較清楚。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于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爲心學。
下邊就是定學,四個六住成就,也叫“四心住”。“謂四靜慮”,定學裏邊重點是四個靜慮。我們說禅定裏邊,有四禅、四無色定了,那麼每一個禅定裏邊,還有近分定。那麼八個近分定,四個靜慮,還有四個無色定。這個裏邊,最好的就是四靜慮,這個叫“四心住”,也叫四樂住。“于現法安樂住故”,在這個四靜慮裏邊,“現法”,現在,當下,有安樂地住,“名樂成就”,這個呢,叫“樂成就”。“是爲心學”,這是叫心學,就是定學了。
這裏邊很略了,我們也補充了一點資料,在《瑜伽師地論》的十一卷裏邊。
《瑜伽師地論》卷十一:「(靜慮)或名樂住,謂于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舍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于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
它說:“或名樂住”,這個“或名樂住”,就是指的靜慮,所以我們括弧括了一下,原文是沒有的。“謂于此中,受極樂故”,爲什麼叫樂住呢?在這個四個靜慮裏邊,受最殊勝的樂。那麼四無色定呢,大家知道,這個不但是沒有喜樂,就是舍受裏面,輕安樂也不強的,它裏邊呢,是止多觀少。在這個近分定裏邊,觀多止少,沒有樂受的。在四個靜慮裏邊呢,止觀均等,所以說有樂受。
“謂于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哪些喜樂?這是“喜樂”,就是還有“安樂”、“舍樂”,初禅、二禅有喜樂;輕安樂遍一切四個禅定;舍樂就是四禅了。“身心樂故”,身也樂,心也樂,所以說,這個叫樂住了。那就是說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這個初、二禅有喜樂,第叁禅有妙樂,第四禅呢,舍念清淨,這是舍。那麼這個輕安樂呢,都有,身心都有這個喜樂,都有這個樂受。
“又得定者,于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得了定的人,在靜慮裏邊,入定出定。經常入定,經常出定,“領受現法安樂住故”,就是當下,不是將來了,現在就感到安樂。“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在定裏邊,當下,現前領受這個現法的樂住,就是現在的樂住。從定起了之後,他就說,我已經領受了這個樂了,這是定中呢,有這個樂受。那麼出定之後呢,他心裏就很清楚,在定裏邊有所樂住,所以叫樂住。那麼我們還補充一點,爲什麼靜慮殊勝呢?
《大毘婆娑》卷八十一:「複次唯靜慮中,具二種樂,故名樂住,一樂受樂,二輕安樂。前叁靜慮皆具二樂,第四靜慮雖無受樂,而輕安樂勢用廣大,勝前二樂。……複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遍身中生,令身充悅,故名樂住。……複次四靜慮中,止觀力等,故名樂住。……複次四靜慮中,增上舍斷,離染可得,故名樂住。謂離染時,有二種斷,一增上舍斷,二有功用斷,依近分無色離諸染時,名有功用斷,極艱難故。依根本靜慮離諸染時,名增上舍斷,任運轉故。……複次四靜慮中,無功用道,離染可得,故名樂住。近分無色,有功用道而得離染,故非樂住。」
根據《大毘婆沙》說的我們也摘一點下來,“複次唯靜慮中,具二種樂”,我們說四禅八定了,裏邊只有四個禅裏邊有兩種樂,叫樂住。哪兩種樂呢?“一樂受樂,二輕安樂”,前叁個靜慮呢,都具二樂。初靜慮:離生喜樂,有樂受;二靜慮:定生喜樂,有樂受;叁靜慮:離喜妙樂,也有樂受,所以說前叁個靜慮都有樂受的樂。那麼輕安樂呢,遍四個靜慮。所以說前叁靜慮,既有樂受的樂,又有輕安樂的樂,那麼兩個樂都有。第四靜慮呢,他是舍了,舍念清淨了,沒有樂受了,“雖無受樂”,受的樂是沒有了,而輕安樂呢,“勢用廣大,勝前二樂”,第四靜慮的輕安樂,卻是力量極大,比前面二個樂的力量還要大。所以說第四禅雖然沒有樂受,但是輕安樂呢,勢用極廣大,他的殊勝,比前面二個加起來還要殊勝。這就是說,爲什麼叫樂住呢?因爲這兩者樂的關系。
“複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遍身中生,令身充悅,故名樂住”,這是說,從長養大種的角度來看問題,住在根本靜慮裏邊的時候,這個四大種全身遍滿。這個學過禅定品的就知道,遍滿全身的這個喜樂,這個四大種遍滿全身的。“令身充悅”,…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