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61

  ..續本文上一頁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正知而行,是名于行威儀成就軌則。此中是事是處是時應行,名所應行。如量如理如其品類而行,名如所行。」

  “于所應行,于如所行”,這個啥東西?若于行住威儀,于行住的威儀,威儀的這個事情、這個處所、這個時候,“如量如理”。“如其品類”,就是照他這個樣子的這一類,該怎麼做的。“即于此事此處此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正知而行”,這個叫作“行威儀成就規則”。“是事是處是時”,應行,叫明所應行;“如量如理如其品類”,而行,叫如所行。

  這個我念一道,你們當然沒有印象,你回去自己看嘛。看嘛仔細看,好好地討論。不要看了不懂了,“啪”,就起來問了,跟原來的書也不一樣的,你看的跟書不一樣的,就問了,問了沒意思的。那麼這個裏邊呢,是有幾個彎彎了,也不是很難懂了。大家討論一番,把《披尋記》的拿出來,參考一下,那麼也沒啥大問題。

  這樣子做了行之後,“由是行故”,這樣子做了。“不爲世間所譏嫌”,世間上對你沒譏嫌。“不爲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那麼“賢良”的:修行的人;“正至”:證了果的人;“正至善士”;“同法”的,同時修行的人;“持律”的人;“學律”的人,他們不呵責你。這樣子做,“如于所行”,那麼這樣子做叫成就行的威儀了。那麼行如此。

  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如是名爲于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行這樣子,那麼住、坐、臥,行住坐臥嘛同樣,跟行一樣,就不說了,略掉了。這樣子呢,“名爲威儀路成就軌則”,這是第一個。“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那麼這是第一個內涵,是威儀。

  雲何名爲于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蕩缽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爲敷設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缽事。複有所余如是等類諸所應作,名所作事。如其所應,于所應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爲世間之所譏毀,不爲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爲于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第二個呢,所作,所作事,“雲何名爲于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這是出家人的事情,著衣了,持缽了,大小便了,用水了,用楊枝了。“若入聚落行乞食事”了等等事情,“若受用事、若蕩缽事”,洗缽了。“若安置事、若洗足事”等等,“若爲敷設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缽事”,略說嘛,“衣事缽事”了,“複有所余如是等類諸所應作,名所作事”。那麼,“如其所應,于所應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就是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由是作故”, 這樣子做了呢,“不爲世間之所譏毀,不爲賢良、正至”,“正至”,我們抄過了,證到正果正道了,“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這個就叫“于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這第二個內涵。

  雲何名爲于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于種種善品加行,若于正法受持讀誦,若于尊長修和敬業,參觐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于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惰,于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于他善品常勤贊勵,常樂爲他宣說正法,入于靜室,結加趺坐,系念思惟。如是等類,諸余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爲善品加行。彼于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于所應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爲世間之所譏毀,不爲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爲于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若于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知說名軌則圓滿。

  第叁個“雲何名爲于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于種種善品加行”,善品加行好幾種了。那麼哪些呢?舉個例,“若于正法受持讀誦,若于尊長修和敬業,參觐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于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墮,于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于他善品常勤贊勵,常樂爲他宣說正法,入于靜室,結跏趺坐,系念思惟。如是等類,諸余無量所修善法”,都叫作善品加行,“皆說名爲善品加行”。他做這個,“彼于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于所應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法地做。“由是作故”,因爲這樣子做了之後呢,“不爲世間之所譏毀”,世間上不譏毀。“不爲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爲于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若于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知說名軌則圓滿”,軌則圓滿就那麼多。

  那麼這裏就是我們要注意的:有的人修行,雖然是順了佛教的,但是做的樣子很怪,不順世間,使世間産生譏毀的,那你雖然做善品,不對的,不應當這樣子做。我們說要不爲世間之所譏嫌,這個很重要啊,不要偏了一邊去了。當然順了世間,不順毗奈耶,那更不對了,單是順了毗奈耶了,你把世間的事不管了,做的事情呢,給人家譏嫌了,人家罵佛教嘛,這個不好嘛。所以說,都要照顧到,這個佛教裏邊是非常謹慎的,這也是護持正教,也就是住持正法,所以不能輕視。那麼這是什麼?“軌則所行圓滿”――“軌則圓滿”。

  雲何名爲所行圓滿,謂諸苾刍略有五種非所行處。何等爲五,一唱令家,二淫女家,叁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若于如是如來所製非所行處,能善遠離;于余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爲所行圓滿。

  那麼“所行圓滿”,什麼叫所行圓滿,“雲何名爲所行圓滿,謂諸苾刍略有五種非所行處”,比丘,這裏講的,重點就講比丘,有五個地方不能去的,“何等爲五,一唱令家,二淫女家,叁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若于如是如來所製非所行處”,這是佛製的,不能去的。“能善遠離;于余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爲所行圓滿”。

  這個裏邊:“唱令家”,一般的以爲是唱戲的,不是,《瑜伽師地論》十六卷 ,“諸唱令家者,謂屠羊等”,殺羊的。殺羊的呢,他要到處說,他要殺羊了,這個罪是很大的。印度那個時候,是很忌的,唱令家是一種不好的地方,不能去。那麼在這些佛所製定的不能去的地方,能夠遠離。

  “余”,除了這五家,沒有罪的,可以去的地方。“視時而往”,不是隨便地亂走,要該去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去一下,這個叫做“所行圓滿”。這就是說,我們說“軌則圓滿”,“所行圓滿”這兩個。這是現住無所譏毀的屍羅,這個我們說,屍羅清淨呢,是指哪一方面呢?沒有譏毀,人家沒有好說你的這個閑話的。所以說,我們不能單顧一邊,還要顧慮到世間的譏毀,你說你一個出家比丘,你也不做壞事,但是經常到酤酒家、淫女家,人家就要譏毀你,你是幹什麼去的?所以不能去。

  雲何名爲于微小罪見大怖畏,謂于諸小隨小學處,若有所犯,可令還淨,名微小罪。于諸學處,現行毀犯,說名爲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淨,說名微小。由是因緣,名微小罪。雲何于中見大怖畏,謂作是觀,勿我于此毀犯因緣,無複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或當自責,或爲大師、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勿我由此遍諸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遐迩流布。彼于如是現法當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怖畏。由是因緣,于小隨小所有學處,命難因緣亦不故犯。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如是名爲于微小罪見大怖畏。

  那麼下邊,第五個,“于諸小罪見大怖畏”。下邊就是說了,“雲何名爲于微小罪見大怖畏,謂于諸小隨小學處”,這些小戒了。“若有所犯,可令還淨,名微小罪。于諸學處,現行毀犯,說名爲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淨”,那麼叫微小。大的罪呢,要忏起來很吃力了。小罪嘛稍稍地下點功夫就忏幹淨了。“名微小罪”。“由是因緣,名微小罪。雲何于中見大怖畏,謂作是觀,勿我于此毀犯因緣,無複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雖然是小罪了,但是我不要爲了犯這個罪,小的罪。這個“觸所未觸”,“得所未得”,這個指的是,這個我們都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

   “得所未得”呢,指的是預流果;“觸所未觸”呢,指的是二叁果;那麼“證所未證”呢,指的是阿羅漢果。阿羅漢的煩惱斷完了,能夠證到了。那麼這是根據《瑜伽師地論》八十六卷的意思。那麼,在這裏就是說,不要爲了犯一個小罪,本來該證預流果的;或者證一來、不還的;或者是證阿羅漢的,就是這個小罪,把它頂住了,證不到了。

  “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不要因爲犯了這個小罪呢,就靠近了惡趣,甚至于到惡趣去受苦去了。“或當自責,或爲大師、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或者自己呵責自己。或者是大師、諸天、有智慧的、同修梵行的人,如法地來呵責。“勿我由此遍諸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遐迩流布”,不要爲了這個事情,到處(四方四維嘛),這個惡名惡稱呢、惡的聲音、惡的頌到處、遠近都流布。“彼于如是現法當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怖畏”,“現法…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